胡文靜

合肥都市圈已擁有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蕪湖、馬鞍山、桐城、蚌埠八個市,占全省四成多土地和人口,2019年,創造了安徽省六成以上的經濟總量。
隨著2019年12月《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綱要》國家戰略的出臺,合肥都市圈引領區域聯動發展已迫在眉睫。安徽只有緊抓合肥都市圈這個 “牛鼻子”,在圈內八市迅速建立“一張網”“一個庫”“一張圖”“一個章”“一張卡”,讓區域內各個產業、科技、人才等蓬勃興起,通過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科學城”引領,釋放科學“魔力”,帶動圈內“八子同創”催開全省“滿園春色”。
眾所周知,合肥都市圈已擁有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蕪湖、馬鞍山、桐城、蚌埠八個市,占全省四成多土地和人口,2019年,創造了安徽省六成以上的經濟總量。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對全國34個都市圈從成熟型、發展型、培育型三個層次做了整體評價,合肥都市圈被評為成效顯著的發展型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如何迸發活力,引領區域內各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合肥都市圈位于長三角城市群西端,區位優勢明顯。要提升其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定位和首位度,就必須加快推進合肥都市圈的區域聯動,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創新高地”,引領圈內八市功能互補、創新產業、集聚人才,利用天地人和、生態環境和人文歷史講好“安徽故事”合肥篇。以大帶小,以強扶弱,抱團發展,在防疫常態化下推進圈內經濟“六穩”聯動,落實“六保”到位。
從區域發展看,目前安徽經濟已進入中速增長期,今后五年至十年,安徽最大的結構性潛能就是挖掘合肥都市圈聯動發展效應。2019年,合肥生產總值已達9409.4億元,同比增長7.6%,距離萬億俱樂部僅一步之遙。
從區域經濟學角度看,GDP超過萬億元,就意味城市的區域帶動力和輻射力大大增強。據估算,合肥都市圈區域聯動每年至少能為安徽經濟提升0.5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這不僅能為應對疫情沖擊,更重要的是能為都市圈長期中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支撐。隨著合肥都市圈內外聯動不斷強化,價值鏈不同環節的產業及新業態得以在更大范圍內有序轉移、合理分布,能更大程度地發揮都市圈聯動發展的規模效益和集聚動力。
據調研,為發揮各市優勢,聚焦圈內共建、共享,按照可操作、可評價、可實現的原則。目前,合肥都市圈已謀劃了一批重大合作事項,共104個,總投資6242.1億元。其中,醞釀多時的合六經濟走廊發展藍圖已躍然紙上。未來兩年,這條經濟走廊將被打造成安徽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合肥都市圈各市發展優勢、服務效能正吸引省內外各類戰略投資者進入,尤其是作為同城化“橋頭堡”的舒城,更是優勢凸顯。目前合肥都市圈八市正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積極對接長三角等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同時主動承接合肥中心區的產業外溢,正在與合肥現有裝備制造、集成電路、家電等產業延展形成“補鏈”。
另外,合肥市擁有國家“創新科學城”這張王牌。合肥都市圈建成、在建、擬建的國家大科學裝置數已達9個,在合肥服務的院士數已達127人,合肥都市圈已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合肥都市圈發展重點是“強化創新引領,推進產業升級”,安徽目前正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等四大創新主平臺為載體,集聚潛能,發揮著合肥中心城市對圈內城市的輻射力、帶動力。
近年來,合肥都市圈發展成績斐然,但相較上海、杭州、南京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經濟體量總體偏小、輻射帶動力弱,有明顯差距。
一是發展不平衡。從2020年初發布的經濟數據來看,2019年合肥都市圈內的合肥、蕪湖、馬鞍山3市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顯高于其他5市,省內人均GDP最高城市和最低相距26倍。
二是產業融合不深入。合肥都市圈內各市產業同構同質性較高,相互競爭大于合作;城鄉居民教育、醫療、社保等同城化仍受制于各市經濟發展、居民收入等因素;蕪湖、馬鞍山、滁州雖同屬合肥、南京兩大都市圈,但相對而言,這3市的產業發展與江蘇南京都市圈的合作較為緊密。
三是交通不緊密。截止2020年6月底,合肥都市圈八市的交通尚處于以合肥為中心的發散點狀分布,各城市間的網狀快速交通未健全。
四是機制改革創新不到位。目前,合肥都市圈尚未建立正式的、由主管部門統籌協調的聯動發展機構,各項制度的改革創新不到位。圏內城市間的一些合作共建項目尚處于探索推進階段,圈內聯動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規章、細則尚未形成。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安徽各級主管部門在合肥都市圈發展理念上,對傳統發展路徑依賴性較大;二是在制度創新上,政府主管部門縱向的權責不明晰、橫向的協調力度不夠且不到位;三是中心城市合肥在引領其他城市合作共建、聯動發展上,競爭大于合作;四是社會各界對合肥都市圈引領區域聯動高質量發展宣傳不夠。
在安徽全域加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當下,合肥都市圈應該因地制宜,加快改革抓創新,政府主管部門要把脈圈內區域聯動的主要問題,對癥下藥。
合肥都市圈引領區域聯動高質量發展的目的是“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創新制度理念,集聚特色產業,解決好圈內互聯互通“一張網”、“一個庫”、“一張圖”、“一個章”、“一張卡”問題。今年合肥都市圈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以合肥為中心,積極打造合滁寧、合蕪馬、合淮、合六、合安九等產業發展帶,推動科技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加快合肥都市圈內一體化建設步伐,創建國家級合肥濱湖科技城;促進長江岸線有序利用和港口整合,推動跨江聯動和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力爭到2021年末,健全和完善合肥都市圈引領安徽全省的一二三產業鏈合作、聯動發展體系,推動合肥都市圈內八市合作構建高水平、多功能、國際化的對外開放平臺,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力促互聯互通,集聚特色產業。2019年,合肥都市圈的GDP和財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已達到58.5%、55.7%,有實力來全面升級快速公路網,使都市圈“1小時通勤圈”和“30分鐘生活圈”盡快實現,無縫對接。一要集聚省內特色產業,盡快實現“產業走廊效應”。目前合肥都市圈內的14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已開始聯動,走廊效應已初見端倪。二要通過圈內八市聯動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的生產供應、銷售鏈多角度協作共贏。三要在圈內分級“梯度”推進城鄉居民社保一體化、公積金異地互認和轉移接續工作。四要不斷增強合肥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加快蕪湖、蚌埠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建設,解決跨省“斷頭路”問題。五要擴大快速軌道交通輻射面,使多種交通方式順暢換乘、無縫對接,真正實現合肥都市圈“1小時通勤”。
其次要加快圈內科技創新,打造產業集群。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要不斷完善合肥都市圈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為新興產業步伐。一要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隊伍,加速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研發機構,鼓勵、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二要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一二三產業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創新發展,激發各類英才來圈內攜手打造一批新興產業集群。
三要堅持綠色發展總基調。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一要持續改善巢湖流域水質;二要明顯改善長江安徽段生態環境;三要在2020年末建成淮河(安徽)經濟帶綠色廊道;四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使安徽水清岸綠產業優的美麗長江經濟帶和合肥都市圈人居生態高質量發展。
最后要促進民生共建共享。用好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進合肥都市圈引領全省實現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要促進全省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高;二要加快一二三產業合作領域、深度、廣度不斷拓展;三要健全共建共享機制,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要說到做到;四要鼓勵各類人、財、物、數據、管理等要素資源跨區域流動。到2022年,力促合肥都市圈居民在社保、醫療、教育、休閑、養老等領域有更多獲得感,繼而實現安徽全省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直黨校,本文系校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