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進飛
◆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入和不斷發展,人們的教育觀念也發生了改變,人們意識到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因此中小學音樂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里不可缺少的部分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進而對音樂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而體態律動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教育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開發中小學學生的音樂潛力,幫助學生實現音樂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體態律動教學;中小學;音樂教育
一、體態律動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意義
(一)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
體態律動教學通過音樂帶動學生的肢體動作可以最大程度地解放學生的音樂天性,讓學生以一種自由舒服的狀態來面對音樂,自然而然地用肢體動作來表達音樂帶給他的感受,進而老師可以直觀地看出學生的對音樂感受及其表達能力的高低。然而音樂能力除了看學生個人天賦外也同時離不開老師的細心開導。通過體態律動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音樂的感受力,更加充分地理解音樂旋律的音樂內涵,有助于老師更好地發掘學生的音樂潛能,開展更深入的音樂教育。
(二)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水平較低,可能會認為音樂課就是教他們唱歌的課而已,但是其實音樂的魅力不僅僅在于歌曲的演唱,還有節奏、節拍和音樂情緒表達。通過體態律動教學可以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節奏的變化,節拍留白帶來的遐想空間和音樂情緒的起伏變化。這些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惟妙惟肖的音樂體驗,從而調動學生的音樂興趣,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就會給學生學習音樂帶來足夠的動力。因此,體態律動教學對老師進行音樂教育大有脾益。
(三)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體態律動教學可以將刻板的音樂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音樂動作。一方面,這樣能夠進一步促進中小學生理解音樂知識;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對于理論類的知識接受能力較低,而通過身體動作往往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降低學生的遺忘率。除此之外,體態律動教學還可以改善音樂課堂的教學氛圍,將傳統枯燥的灌輸式音樂教學方變得更加的生動有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可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提高音樂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的活躍度,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在音樂中獲得更多的提升,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能力。
二、體態律動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方法
(一)應用體態律動教學來幫助學生記憶歌詞
雖然音樂教育不完全是歌曲演唱,但是歌曲演唱占據了音樂教育的中國要內容之一。但是,要想教會學生一首歌除了要讓學生熟悉它的旋律之外,也要讓學生熟記它的歌詞。所以,老師們就發現可以通過體態律動教學來讓學生更加容易又完整地記住歌詞。比如,在教學生們唱歌曲《春天在哪里》的時候,老師就可以隨著歌詞設置一些小動作,“春天在哪里”這句歌詞出現頻率較高,老師可以在唱這句歌詞時可以和學生示范如何表現出疑問狀,例如攤開手、搖著腦袋等等。同時后面自問自答的回答“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可以一起指著自己的眼睛。在演唱的時候加入動作可以在聽覺和視覺雙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加深學生對歌詞的印象,同時音樂帶動下的身體律動又會刺激學生大腦皮層的海馬區,使之變得更加的活躍,加強學生對歌詞和旋律的記憶,讓記憶變成一個愉快的過程。
(二)應用體態律動教學加深學生對音階的認識
中小學音樂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普及基礎樂理知識的同時帶給學生美好音樂體驗。基礎樂理知識就比如對do、ri、mi、fa、sol、la、si、do的認知,可以說它們是通往音樂世界大門的一把鑰匙,也是音樂世界里的一種通用語言。但是對于一些從未接觸過樂理知識的學生來說,要想準確掌握它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老師們想到了應用體態律動教學來幫助學生。通過一些直觀的動作來體現音階的高低,唱最低的音階時,比如,可以蹲在地上表示低音,同時也更容易發出低音,然后隨著音階的升高逐漸地讓身體向上站立伸展,從蹲到半蹲最后到仰頭站立,隨著動作改變發音高低也要隨之改變。這樣的樂感小游戲可以活躍課堂,帶動學生融入到音樂教學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逐漸地培養學生的基礎樂感,進而學生的樂感,還能鍛煉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應用體態律動教學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感知能力
不同的音樂就會有不同的旋律,有的歡快有的激昂,同時,每個主體在欣賞音樂時所感知到的情感有所不同,根據音樂節奏、音色去感受不同的音樂,感受到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對音樂情感的感知能力對學生的音樂素養要求較高,不僅要求學生能了解音樂的節奏,還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音樂共情能力和表達能力。而體態律動教學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音樂理解的最佳途徑,學生們運用身體動作表現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時,既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仔細地享受音樂,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舞動身體,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勇于在人前展示自己,向他人傳達自己的音樂理解。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鼓勵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表達自我感受,增強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的情感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心思變得更加細膩,促進學生思維的完善。比如,在《感恩的心》中,歌曲的前半部分是深情地訴說,后半部分是發自內心的呼喚,感受前后情緒的變化就是這首歌的關鍵點。
三、結語
“音樂”這一詞中的“樂”其實既是指代“樂理”,更重要的是在強調“快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到快樂,通過體感律動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可以提升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感受快樂的能力,這也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讓學生收獲快樂的知識,享受快樂的成長過程,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
參考文獻
[1]李桂梅.論體態律動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農家參謀,2019(03):154.
[2]羅英香.體態律動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探討[N].科學導報,2017-06-13(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