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夢君 秦慧玲
摘要:我國已開發油藏類型較多,各類油藏類型開發方式迥異,甚至同一類型油藏開發方式和存在問題都不盡相同,因此有必要對已開發油藏進行精細油藏分類,制定相應開發對策,實行分類油藏治理。
關鍵詞:油藏分類;現狀分析;治理對策
引言
通用的勘探開發原則是先易后難、先好后差,國內外對石油天然氣的大力勘探開發已持續多年,在油氣藏開發中非常規油氣藏的開發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針對國內油田而言,致密油藏所占比大,加大致密儲油層的勘探開發非常重要,其儲層評價有利于優選儲層。
1分類體系
目前,我國油藏分類指標體系較多,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區域與研究對象,通常建立不同的分類體系,如按開發階段可分為穩產型、建產型、遞減型;按地域可分為陸上、海上;按巖性和油品性質可分為中高滲透、低滲透、稠油等。本文根據技術和經濟指標,基于對中國石油322個已開發油田的分類研究,將已開發油藏劃分為“雙高油藏”、“雙低油藏”和“雙負油藏”(見表1)。
表1油藏分類標準
2油藏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2.1儲層流體可動性差
致密油藏采收率特點表現在:①原油流動阻力大,動用程度低;②地層能量衰竭快,供能不足;③整體波及系數小,洗油效率低?儲層巖石滲透率低,孔隙度小,毛細管力高,流體/巖石界面效應顯著,儲層流體可動性差,是致密油藏難以開采的重要原因?在致密油藏中,儲層流體與巖石表面之間存在的固液界面效應會導致一部分流體成為束縛流體,而能夠有效流動的可動流體占比變少?有學者研究指出,對于滲透率小于1mD的儲層,其平均可動流體百分數通常低于20%,而絕大部分流體成為不可流動的束縛流體[9]?束縛流體會在巖石孔喉表面吸附形成邊界層,進一步降低油水有效流動通道,引起滲流附加阻力?致密油藏儲層巖石平均孔喉通常小于1μm,部分喉道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微納米級孔喉對流體流動會產生顯著的毛細管效應,形成的水膜會進一步削弱儲層滲流能力?流體可動性差導致致密油藏在生產開發過程中出現“外來流體注不進?地層流體采不出”的情況?因此,開發致密油藏和提高原油采收率,關鍵在于提高致密儲層流體可動性?
2.2“雙低油藏”采出程度低,單井產量低,面臨接替技術不成熟的挑戰
“雙低油藏”多為低、特滲透等低品位油藏,隨著開發程度的深入,油藏整體處于高含水開采階段,部分油藏水驅情況復雜,平面、剖面矛盾突出,含水上升與遞減加快,儲量動用程度較低,單井產量低,常規調控措施控水穩油難度大,亟需探索油田穩產新技術、新方法。另外,CO2驅、空氣驅、N2驅等三次采油技術仍處于試驗儲備階段,“十三五”期間難以規模推廣應用。“雙低油藏”中致密油和特殊巖性油藏資源品位低、初期產量遞減快、總體采收率低。其中,致密油仍處于開發試驗階段,能量補充和提高單井產量技術還不成熟,開發成本較高,在目前經濟技術條件下效益較差,亟待轉變開發模式;特殊巖性油藏由于儲層的復雜性,注水補充能量困難,注水容易水竄,導致油井過早水淹,開發難度大。
3油藏分類治理對策
3.1保障降壓增注,兼顧滲吸采油
致密油藏通常水濕性強,或者表現為既親水又親油。當存在油水兩相時,毛細管效應對致密油藏開發具有重要影響。毛細管力是致密油藏注水阻力;毛細管力又是滲吸采油動力。當注入水沿著裂縫或粗孔喉等相對高滲通道進入油層后,會在毛細管力作用下進入更細孔喉置換原油,即發生滲吸采油。毛細管滲吸采油已經成為提高裂縫性致密油藏采收率的一種主要機理,也是致密油藏壓裂后注水吞吐期間發揮采油效益的重要途徑。致密油藏界面修飾注水是以犧牲毛細管力為代價的,從而實現降壓增注。過于消耗毛細管力不利于裂縫和基塊之間充分發生毛細管滲吸采油過程。有學者通過研究油藏注水采油發現,通過降低界面張力來實現有效注水并不能獲得更高的采收率。致密油藏注水作業過程中毛細管力的合理使用和潤濕反轉時機選擇需慎重考慮,即需要解決如何發揮毛細管力在降壓增注與滲吸采油二者間的最佳效益問題。
3.2“雙高油藏”深化“二三結合”和轉換開發方式,以化學復合驅為技術主導,大幅提高采收率
一是以持續有效挖潛剩余油和大幅提高采收率為目標,將水驅與三次采油的層系井網統籌考慮,適時轉入三次采油。二是發展以化學復合驅為主導的三次采油技術,加快稠油開發方式轉換步伐,加強低滲透油藏氣驅技術攻關,探索提高采收率接替技術。三是加強套損重點區域預防管理,加大套損、套變井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套損對原油產量影響。中高滲透油藏治理以“二三結合”理念與技術路線為指導,立足精細水驅挖潛和層系井網優化持續深挖水驅潛力。三次采油以綠色、廉價、高效的化學復合驅為技術主導,以“擴大波及體系、提高驅油效率”大幅提高采收率為目標。對于“高溫高鹽”等不適宜化學驅的油藏,重點發展天然氣驅、空氣泡沫驅或二者相結合的提高采收率技術。稠油油藏治理以降低蒸汽用量,提高熱利用效率和開發效益為目標。對于蒸汽吞吐油藏,通過實施多介質復合蒸汽吞吐,改善開發效果,提高單井產量和油汽比,同時加快蒸汽吞吐中后期油藏轉換開發方式節奏,推進多介質蒸汽驅、氣體/化學輔助SAGD、火驅等技術的升級換代,發展完善相關配套技術。低滲透油藏治理立足水驅精細綜合調整與井網加密,以“快速恢復地層能量、有效建立驅替壓力系統”為注氣技術主導,重點推進二氧化碳驅技術、空氣泡沫驅技術,建立低滲油藏“穩油控水”新模式。
4 結束語
我國油藏類型較多,不同類型油藏開發方式存在差異,因此有必要進行精細油藏分類,針對不同類型油藏特點,開展油藏分類治理,提高油田開發管理水平均有重要意義。應積極推進已開發油藏分類治理工作,并給予體制機制政策上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吳婷婷,張風義,王大為,楊建民,廖輝.渤海稠油油藏分類方法及分類界限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氣,2019,15(03):64-68+7-8.
[2]蔣天昊,郭卓梁,彭建,黃天鏡,楊光普.超低滲透油藏水驅見效模式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9,45(06):105-108.
[3]王敏.油藏開發地質勘探的常見問題分析[J].石化技術,2019,26(06):224+226.
[4]高麗君.南梁西區長4+5油藏裂縫識別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