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剛健
帶著親情駐村,把貧困戶當成是自己的親人;帶著真情幫扶,真心實意為貧困戶排憂解難;帶著熱情上戶,讓黨的陽光照進每一位貧困戶的心里……萬安縣澗田鄉曉東畬族村第一書記梅科紅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在基層群眾心中書寫了一個大大的“贊”,樹立了第一書記的良好形象。
2017年5月,受組織選派,萬安縣融媒體中心記者梅科紅被派駐到澗田鄉曉東畬族村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在其位,謀其政。駐村以來,他始終牢記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脫貧攻堅責任扛在肩上,把貧困戶冷暖放在心中,盡己所能為貧困戶辦實事,用實際行動為胸前佩戴的黨徽增光添彩。
澗田鄉曉東畬族村地處吉安市萬安縣南部,是“十三五”國家貧困村,與贛州市的興國、贛縣三縣交界,是一個“一腳踏三縣”的偏遠山村,距離縣城75公里,距離圩鎮15公里。全村共有農戶181戶71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7戶219人。自踏上曉東村土地的那一刻,梅科紅便立志做好扶貧工作,使山區群眾能夠圓上多年的“脫貧夢”。光有決心不夠,還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初到曉東,為了盡快熟悉情況,他沉下身子,謙虛向當地熟悉村情的“老師傅”請教。澗田鄉文廣站長何燕春是他的第一個老師。何師傅有著近40年的黨齡,而且是澗田鄉本地人,有著豐富的農村基層工作經驗,尤其是老黨員樸實、細致的工作作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梅科紅快速找到了扶貧工作的方向和思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梅科紅立即進入角色,在短短一個月內,便對全村所有農戶進行了一次大遍訪,對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做了認真的摸底調查,并因戶施策制定了具體的幫扶計劃和措施:邱華秀因病致貧,幫助辦理門診特殊慢病醫療卡,并落實低保兜底保障;雷三妹雞鴨滯銷,發動單位同事、親朋好友購買;饒興慶發展庭院經濟缺技術,安排農技人員上門傳授果樹種植技術……梅科紅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真情為民辦事,在很短的時間便打開了扶貧工作格局,贏得了全村貧困戶的信任和點贊。

梅科紅和曉東村貧困戶一起上山開展生產勞動
口說是白沫,實干才是金。梅科紅用一片赤誠之心,滿腔熱忱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曉東村雖然山清水秀,但是由于地處偏遠山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特別是夜珠坪、水珠坪兩個村小組因大山阻隔,手機信號不穩定,梅科紅便向與縣移動公司聯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加強手機信號。為了支持山區扶貧工作,縣移動公司向當地鐵塔公司申請,在夜珠坪修建了信號塔,經過三次信號調試,終于實現了移動信號全覆蓋,還給村民安裝了寬帶網絡,使得村民可以通過電話、微信隨時與在外務工的家人聯系,解決了村民的通訊難題。
通訊難問題解決了,夜珠坪村小組村民的“出行難”使他如鯁在喉。2017年7月,萬安縣實行了“大村長制”,由一名副縣長擔任曉東村“大村長”。梅科紅和村兩委干部向“大村長”匯報情況后,“大村長”馬上進行了協調調度,組織縣發改委、交通局等部門實地調研,著力解決夜珠坪的實際困難,爭取了62.5萬元修路專項經費,在半年內實施完成了2.5公里的山區道路硬化項目,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題。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駐村期間,梅科紅時刻牢記黨的宗旨,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用實際行動帶領幫扶干部擼起袖子加油干。由于地處偏遠,村里貧困戶飼養的雞鴨等農產品賣不出去,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梅科紅在微信群、朋友圈發布雞鴨銷售公告,發動單位幫扶干部、親朋好友,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購買貧困戶雞鴨,并通過私家車、皮卡車將雞鴨運送到縣城,解決貧困戶雞鴨銷售難題。

幫扶干部和曉東小學留守學生共度“六一兒童節”
曉東村民白天大多上山干活,于是夜訪便成了梅科紅的工作常態。為了方便夜訪,他就特意買了一個手電筒,在手電筒的陪伴下挨家挨戶上門走訪了解村情戶情。匯總情況后,梅科紅便與村兩委干部共同商討幫扶措施:雷世長、謝觀連、雷留桂有殘疾,便幫助辦理了殘疾證,落實了殘疾人兩項補貼;長路組水源不穩定,則安排施工隊新建了蓄水池,鋪好了入戶水管,并和村“兩委”干部一起對原有的蓄水池進行清洗;對安居存在困難的貧困戶,則根據實際情況申請實施代建和危改。與此同時,梅科紅還發動愛心企業對曉東村開展愛心捐贈20余場次,給低保戶家庭送上慰問金和床、家具、日用品等生活物資,累計捐贈錢物達30萬元,確保低保貧困戶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曉東小學有十來個學生,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六一”兒童節來臨時,梅科紅組織縣融媒體中心的幫扶干部,給這里的孩子們送上水彩筆、繪畫本、文具盒、書包等學習用品,和孩子們做游戲,陪他們度過快樂的“六一”兒童節。當每天放學孩子們路過村委會的時候,他們總會齊聲呼喊一句“梅書記”,在梅科紅看來,這是最高的獎賞。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頭。梅科紅所做的一件件的實事、好事,給貧困戶源源不斷地送上了溫暖和希望,增強了他們戰勝貧困的信心和決心。
產業發展一直是制約曉東村貧困戶增收的“瓶頸”。如何突破“瓶頸”,增強產業發展的“造血”功能,是擺在梅科紅和村兩委干部面前的一道難題。曉東村有林地面積13350畝,耕地面積343畝,是典型的“山多田少”貧困村。近年來隨著打工潮的興起,村里大多年輕人長年在外務工,油茶山沒有及時修整,油茶產量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發展的道路千萬條,經過和村“兩委”干部的反復商討,梅科紅認為發展產業還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依托本地“山場多”的天然優勢,做好做活“靠山吃山”產業文章,通過發展油茶產業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
2017年,由曉東村委會牽頭,將全村貧困戶的油茶山納入管理,創建了一個千畝生態油茶示范基地,并制定發展生態油茶產業獎勵辦法,按照鏟山每畝100元、砍雜每畝80元的標準連續三年進行獎補,同時,嚴禁使用農藥殺草,以確保油茶保持生態、綠色的優良品質。獎勵措施一出臺,貧困戶發展油茶的積極性高漲,就連長年在外務工的村民回到村里或者請人修整油茶山,一時間油茶山上漫山遍野的村民在鏟山除雜,勞動場面氣氛熱烈。據統計,當年村民修整了油茶山2600多畝,補種油茶苗1萬多株,新造油茶120多畝,超過了預期的效果。至2019年底,曉東村千畝油茶基地的規模已擴展到3000畝,油茶產量明顯提升,幫助貧困戶戶均年增收4000多元。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梅科紅認真貫徹落實“智志雙扶”政策,通過開展好“三講一評”感黨恩活動,補齊“精神短板”,改變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帶領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如果沒有黨的扶貧政策,沒有扶貧干部的熱心幫助,我也不可能有今天幸福的生活。幸福是靠勤勞的雙手奮斗出來的。”在2020年曉東村“三講一評”感黨恩活動中,被評為“脫貧攻堅奮進之星”的貧困戶彭遠林面對全村貧困戶說出了發自內心的感言。三年前,彭遠林在全村低保戶民主評議會上落選后,有段時間總是忿忿不平、怨天尤人。梅科紅和村支書雷明生來到他家中“加油打氣”,送上了產業扶貧優惠政策宣傳手冊,和他一起制定產業發展計劃,鼓勵他發展香豬養殖,并當場承諾由村委會免費贈送10頭香豬仔。面對如此堅定有力的幫扶措施,彭遠林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創業熱情也被激發出來了。說干就干。不到十天時間,彭遠林夫婦就在自家后山搭起了一個豬欄,村委會承諾的香豬仔也如約而至。為了幫助彭遠林盡快掌握香豬養殖技術,村里還安排他到吉安香豬養殖場參加技能培訓。由于吃苦耐勞、養殖得當,彭遠林的香豬事業“一炮而紅”,他飼養的香豬成為當地群眾爭相購買的“香餑餑”,當年銷售香豬增收1萬多元。到現在,彭遠林香豬存欄已有80多頭,每年的收入也有七八萬元。不僅如此,彭遠林還做起了“靠山吃山”產業文章,在山場種植了10畝臍橙和60畝生態油茶,養殖了30箱蜜蜂,一年四季都有忙碌的產業,他也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村“致富帶頭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彭遠林的帶動下,曉東村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熱情高漲,一個個“脫貧攻堅奮進之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肉牛養殖能手賴檢香、鴨子養殖能手吳克森、油茶種植能手彭遠華、果樹種植能手饒興慶……在共奔小康的征途中,“脫貧光榮”在曉東村蔚然成風,“勤勞致富”已成為貧困戶的自覺行動。

曉東村開展“三講一評”感黨恩暨“脫貧攻堅奮進之星”評選會
“如果不是因為扶貧,我或許不會與這偏遠山村結下不解情緣,正是扶貧的時代召喚,讓我與山區57戶貧困戶結了親戚,分享了他們脫貧后的喜悅。”作為第一書記親身參與了脫貧攻堅偉大事業,梅科紅總是心懷感恩。回想當初單位負責人肖小德那句“到村里好好干,出得兵就掛得帥”的殷殷囑托和深情勉勵,梅科紅至今記憶猶新,備受鼓舞。
在萬安縣接受國家第三方脫貧攻堅驗收評估前夕,為了扎實做好扶貧工作,梅科紅以村為“家”,連續40天駐守在村,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顧不上回縣城與家人團聚。梅科紅的扶貧工作得到社會各界和曉東群眾的一致好評,他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縣脫貧攻堅先進第一書記”,曉東村也被評為“全縣脫貧攻堅優秀村”,曉東駐村工作隊也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縣優秀駐村工作隊”。
2017年8月5日,由于山路崎嶇陡峭,車輪打滑,梅科紅自駕車在扶貧路上發生交通事故,雖無人員傷亡,但是車子已毀,至今想起仍感后怕。家人為了安全著想,強烈反對他再去偏遠山區扶貧。在艱難說服家人后,他毅然返回扶貧崗位。為了幫助貧困戶多做實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2019年5月,在第一書記任期結束之時,他主動選擇留任,繼續堅守扶貧一線,踐行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