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國縣委改革辦

興國縣興蓮鄉官田村油茶低改示范基地
興國縣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羅霄山脈集中連片特困縣。脫貧攻堅開展以來,興國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舉全縣之力打贏脫貧攻堅,連續三年獲得全省考核“好”的等次。2020年4月26日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后,持續攻堅,鞏固提升,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檢驗。
一是保持政策延續性。脫貧退出后,按照“摘帽不摘政策”要求,對照省市下發文件要求,結合脫貧實際情況,持續抓好“兩不愁三保障”等政策的落實,采取“缺什么補什么、有什么困難幫助解決什么困難”的辦法,逐步對扶貧政策進行適當調整,細化出臺產業發展、就業幫扶、兜底保障、保險防貧等各項利好政策,持續抓好產業、就業、健康、兜底等各類政策落實,避免已脫貧戶因幫扶政策調整返貧。二是提升政策針對性。及時對各類扶貧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分類確定需要取消、調整或完善、強化的扶貧政策,確保扶貧政策更精準,更具針對性、實效性。采取優化調整產業就業獎補政策,實行“增養100”計劃、就業收入穩增計劃等,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就業獎補政策。三是拓展政策普惠性。在保持政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在資金投入只增不減的前提下,讓政策有適當的延展性,降低門檻、提高受益面。例如,在原有產業直補起獎標準的基礎上,把水稻、玉米、薯類、豆類的納入獎補范圍,按季補助(限補兩季),一季補助100元/畝。
一是強化扶持措施。依托興國職校平臺和鄉村人才學校,結合市場需求和個人意愿,量身定做培訓“菜單”,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大力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切實幫助貧困勞力掌握職業技能,增加謀生本領,不斷提升參訓對象發展產業、增加就業能力。同時,培訓學校與企業、工廠、中介機構、扶貧車間等加強崗位對接,相關部門跟蹤貧困勞力就業穩崗情況,對培訓完成、引導貧困勞力穩定就業的培訓學校給予適當獎勵,實現貧困戶“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二是提升產業效益。著力破解部分基地小、散、效益低等問題,建立完善的“縣四套班子領導及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分別掛點建設一個扶貧產業經營主體,駐村幫扶單位幫助掛點村至少發展一個扶貧產業或就業車間”機制,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臍橙、灰鵝、油茶等特色產業,打造富硒蔬菜品牌、培養職業菜農。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做大產業規模,強化品牌效益。三是完善利益聯結。發揮扶貧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合作社、創業致富帶頭人等四類主體作用,完善帶貧益貧引導鼓勵措施,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務工就業、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讓貧困戶更多分享發展紅利。拓展工資性收入,推動扶貧產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優先扶持貧困戶勞動務工,開發一批公益崗位安排就近就業。探索激勵貧困戶自主經營、合伙經營或參與經營等方式,開展資產收益扶貧,實現貧困戶有穩定收入。四是科學防范風險。對有農業產業發展意愿和能力且具備貸款條件的脫貧戶,納入“農業產業振興信貸通”貸款對象,給予風險緩釋金和貼息支持。進一步開發臍橙、油茶、蔬菜等農業產業保險險種,提高保險覆蓋面,增強貧困農戶風險防范能力,保障切身利益。
一是實施網格化動態監測。針對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國家扶貧標準1.5倍左右,及有致貧返貧的脫貧不穩定戶和貧困邊緣戶,參照綜治網格化管理模式,進一步開發網格化運行功能,依托國辦信息系統、大數據技術等信息化手段,構建鄉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干部四位一體的網格監測體系,設立鄉、村、組三級日常巡查組,實現全覆蓋,全面掌握監測對象致貧返貧風險點,為精準識別提供真實、準確依據和數據支撐。二是推行精準化核實認定。按照農戶申請、村級核實、村內公示、鄉鎮復核、縣級審批程序,對預警監測發現的符合條件對象正式納入相對貧困戶范疇,有針對性落實相關政策措施進行幫扶。同時,加強動態管理,定期集中研判,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因致貧原因施策,確保幫扶實效。三是落實多元化幫扶措施。貧困邊緣戶由各村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參照幫扶貧困戶相關要求進行入戶走訪,開展幫扶工作。根據“缺什么、補什么”原則,精準施策,精準幫扶,全面落實好產業、就業、健康、教育、防貧保險等措施,有效防止致貧返貧。
一是推進典型示范引導。堅持脫貧攻堅中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德、扶勤相結合,深挖脫貧攻堅開展以來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等先進典型,發揮典型示范引導作用。創新自助扶貧方式,提高農民主體地位和責任意識,發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二是開展“評分定星”活動。從遵紀守法、發展生產、孝老敬親等各方面,組織對貧困戶開展“評分定星”活動,強化正向激勵、反向約束機制,讓貧困戶引起共鳴。如興國縣長岡鄉貧困戶謝某一直以低保度日,在評分定星活動中被評為后進戶后,讓他深受觸動,通過種植蔬菜、煙葉,擔任護林員,家庭人均純收入提高到1萬多元,被評為“精準扶貧示范戶”,并主動提出退出低保。同時,通過屋場會、小組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方式,開展感恩教育,大力宣傳扶貧政策措施及成效,既讓群眾了解鄉村的變化、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得到的實惠,更教育群眾“吃水不忘挖井人”,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三是建立農民意愿表達機制。在制定政策措施等過程中,建立完善農民意愿表達機制,打造創新群眾參與、交流通道平臺,充分尊重傾聽農民意愿,并建立農民建言獻策獎勵機制,鼓勵廣大農民積極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建言獻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