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永星 劉必應
清晨陽光正好,劉禮炕吃好早飯出門轉個彎就到小區保安室上工了,這樣的生活放在三年前,劉禮炕想也不敢想的。“爬坡要半天,水田掛山間,只見姑娘外嫁,少見姑娘上山”,這是在劉禮炕老家流傳的一句話。高田鎮祠江村下溫寮組山高谷深,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屬于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偏僻貧困地區。
自精準扶貧以來,石城縣將“進城進園”安置作為易地扶貧搬遷主要的安置方式之一,幫助546戶2512人貧困群眾實現“挪窮窩”、“斷窮根”、“換窮業”。為確保搬遷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石城縣著重在穩收入、優服務、強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將縣城銅鑼灣集中安置點建成了易地扶貧搬遷的美麗幸福家園。
2017年9月,劉禮炕一家享受易地搬遷政策,搬到了縣城的銅鑼灣集中安置小區居住,一家五口住上了120平米的新房,交通、醫療、孩子入學都有了保障。現在老劉就在小區物業公司公益性崗位從事保安工作,每月工資有1600多元;兒子通過縣里舉辦的技能培訓班,獲得了一技之長,現在在工業園務工,月工資3000多元,聽說現在也找到了女朋友,并準備結婚了。提起現在的生活,老劉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石城縣易地扶貧搬遷銅鑼灣安置點
為讓搬遷貧困戶由農民真正變為市民,石城縣專門出臺《銅鑼灣綜合安置小區后續管理工作方案》、《銅鑼灣綜合安置小區資產管理工作方案》,全面落實戶籍、計生、醫療、土地山林權益以及日常安全管理等服務,全面完善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真正實現了搬遷“后顧無憂”。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要,銅鑼灣小區從選址到設計都細致地考慮到搬遷戶的方方面面。小區毗鄰縣古樟小學、縣職業技術學校,配套建有四個休閑活動廣場、商業綜合體、幼兒園、衛生室以及公交站等,全面解決了他們的就學、就醫、出行、購物等問題。
將綜合市場、一樓商鋪等資產,以最優惠的租金返租給有經營能力、有創業需求的搬遷貧困戶,使他們低成本、低風險開店經營。現在,小區內已有便利店、豬肉鋪、小吃店、快遞服務等便民商鋪18家,既方便了小區群眾生活,又開拓了貧困群眾的“創業門路”。
“無規矩不成方圓,更何況11個鄉鎮的搬遷戶匯聚在一個小區,我們更要加強管理,讓搬遷戶住得舒心”,石城縣扶貧辦劉必應說,“我們設立了社區居委會,組建業主委員會,引進物業管理公司,推行樓長管理制,制定了《銅鑼灣社區居民公約》,開展了一系列社區活動,基本形成了黨建統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
社區還專門設置了搬遷戶辦事窗口,開辦了孝老食堂、“四點半課堂”、愛心超市、“法治大講堂”等,大大增強了搬遷戶的參與度與滿意度。
“上聯:精準扶貧見成效感謝共產黨;下聯:勤勞致富建家業不忘習主席;橫批:共產黨好”。在銅鑼灣集中安置小區搬遷貧困戶溫澤亮的客廳里掛著這樣一副對聯。和其他很多貧困戶一樣,老溫在老家沒有增收產業,被迫到沿海城市務工維持生計,回憶起以前外出務工的日子,老溫的妻子深有感觸,“來回路上很辛苦,公交車、火車、大巴車,要來回倒騰好幾次。”
在易地搬遷政策的支持下,老溫一家住進了銅鑼灣集中安置小區,原先還擔憂在城里生計的他,很快在就業政策扶持和干部的幫扶下,當上了一名廚師,妻子也在古樟工業園務工,如今老溫全家月收入能達到6000元左右。
銅鑼灣小區旁的工業園區企業有現代鞋服、新型機械制造等企業近百家,用工總規模達10000人左右。石城縣通過獎補政策,與園區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培訓,將300多名搬遷戶培訓成了車工、電焊工、家政、電商等技術人員。同時,用活公益性崗位政策,在小區設立保安、保潔等公益性崗位10個,重點解決“老、弱、殘”等勞動能力弱的貧困對象的就業問題。目前,搬遷對象在工業園就業400余人,引導勞動力外出轉移就業700余人,搬遷群眾持續增收致富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傍晚,銅鑼灣小區活動豐富,搬遷戶自發組織進行廣場舞、棋牌活動、讀書活動、卡拉OK等,小區內同安、同樂、同心、同夢四大廣場一片和樂。
周末,小區內熱鬧非凡,搬遷群眾積極參與尊老愛幼、勤勞致富、衛生清潔戶等評選活動,并大膽地在文化廣場講述自己的故事,營造了爭當先進、感謝黨恩的濃厚氛圍。
知自立,感黨恩,這就是銅鑼灣“進城進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內搬遷群眾展現給大家的精神面貌。
“十三五”期間,石城縣堅持以集中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輔,通過科學選址、完善配套、后續保障等措施,投入資金2.8億元,建設易地扶貧集中安置點5個,集中安置建檔立卡貧困群眾618戶28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