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冬
自《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提出以來,全國人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高漲。從全民健身計劃實施以來,各個年齡層次的人都走進了健身的隊伍。對于馬上要走向社會的研究生來說,他們將接受新的更大的挑戰,不但需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能力,還需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因此,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對于大學生練就一個健康的體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體育鍛煉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鍛煉對于培養大學生的體育意識、能力、興趣,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1]。然而,當前我國高校研究生體育鍛煉和健康問題面臨巨大挑戰[2]。本研究從調查四川大學研究生有關體育鍛煉現狀為切入點,分析影響四川大學研究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因素,最后給出相關的建議。
本研究以四川大學研究生體育鍛煉現狀為研究對象,以四川大學研究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600份,收到597份,3份無效,。男生288人,女生306人,總共594人。
2.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圖書館查找與本研究相類似的理論研究成果,把有關的科學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歸納、總結,為研究學生體育鍛煉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2.2 問卷調查法
對研究生的體育鍛煉現狀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制作問卷并請有關專家評審問卷,進行信效度檢驗,最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2.3 數理統計法
對問卷調查中有效的數據進行精確整理、分析,原始數據使用SPSS13.5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動機是人類行為的源泉,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動機源于人的各種需要。體育鍛煉動機是指促使大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內部驅動力,是鼓勵大學生持續堅持體育鍛煉的主觀原因,提高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需要建立在熟悉和把握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動機的基礎上張弛有度地進行,才能更加有成效地進行。弄清楚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現狀,對大學生參加體育體育鍛煉的動機的調查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對四川大學研究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進行了以下調查。
由表1可以看出,研究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各不相同。其中鍛煉身體是研究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最主要動機,占比28.11%。說明研究生十分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通過積極進行體育鍛煉的方式來促進健康。有5.72%的學生是為了參加比賽而參加體育鍛煉。四川大學每年組織學生參加諸多體育賽事,并取得不俗成績。部分學生在學校組織的訓練外,自身積極進行自我訓練。有26.6%的學生是由于喜愛某項運動而參加體育鍛煉,占據較大比例,說明大多數研究生已經形成自己的運動興趣,這對于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有18.18%的學生是為了減肥而參加體育鍛煉。減肥是近幾年來的熱詞,在各個人群中都十分流行。研究生在追求內在素質的同時也注意自身外在形象的提升,積極向社會展示當代研究生良好的精神風貌。有10.77%的研究生由于緩解壓力的需要而參加體育鍛煉。四川大學作為知名高校,研究生有大量的科研任務,面臨著巨大的科研壓力,因此有相當比例的研究生選擇體育鍛煉來緩解壓力。由于研究生階段不再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因此比例為零。有10.62%的研究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動機尚不明確。綜上所述,對于部分學生而言,促進健康不是其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3]。

表1 研究生對體育健身活動動機的調查(n=594)
參與體育鍛煉時間的長短對促進身體健康有著不同的影響。通過對研究生體育鍛煉時間長短的調查,分析目前研究生對于體育健身價值的認識。通過對四川大學研究生體育鍛煉情況進行調查,所得數據如下表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有58.25%的學生每次鍛煉的時間在30-60分鐘之間,這是目前提倡的適宜運動時間,可以有效促進身體健康,達到健身的目的。有16.50%的學生每次鍛煉時間在30分鐘以內,說明部分學生對于運動健身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運動時間在30分鐘以內難以達到有氧運動的健身效果,對于這方面的欠缺相關部門應以予重視。有17.34%的學生運動時間在60-90分鐘之間,說明部分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喜愛,但是要注意的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適量運動。每次運動時間大于90分鐘和不參與體育運動的學生占7.91%,體育運動需要遵循運動的客觀規律,過多或過少都不是正確的運動方式,不能真正起到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

表2 研究生每次體育鍛煉時間的調查(n=594)
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是評價健康運動的一個重要指標。體育鍛煉運動頻率既可以反映出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體育健身習慣的養成程度,也能夠比較準確地體現出大學生健身活動的效果[4]。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量變引起質變,正是有了量的積累,才能夠達到質的變化; 那么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個人體質的增強不可能是突然的結果,也不會是一次鍛煉就能夠獲得的,人體的機體能力的提高,一定是在長時間經過經常性、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后,才能夠使機體發生一系列的變化,當中良好的適應性變化,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達到的,而是通過長期參加體育鍛煉積累的結果。每天堅持鍛煉一小時,可以健康工作五十年,體育鍛煉貴在堅持,難在堅持。通過對四川大學研究生的體育鍛煉頻率的調查,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大學生對體育健身活動頻度需求的調查(n=594)
由表3我們可以看出,每周運動2-4次的學生占比最大,占所有調查學生的76.77%,每周運動2-4次是目前推廣提倡的運動頻率,對于促進人體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數據表明四川大學研究生在運動頻率上有著良好的理解與認識。有11.28%的學生每周運動1次,每周運動1次對于運動健身的效果并不理想,可以適當提升運動頻率。有8.08%的學生每周運動在5-7次,說明部分學生已經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頻度稍高,但是合理地控制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對促進身體健康依然發揮著積極的影響。有3.87%的學生每周不運動或者運動次數超過7次,適度運動,合理運動才能真正起到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過多或過少“兩個極端”不可取。
研究生選擇鍛煉項目不僅與從小的興趣有關,也與高校開展的體育項目,同學之間的影響等有密切的關系。通過對四川大學研究生的體育鍛煉項目的調查,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研究生經常參加的體育健身活動選擇項目的調查(n=594)
從表4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參與的體育項目呈現多元化趨勢,經常參加的體育項目主要是籃球、跑步、網球。四川大學體育基礎設施十分完善,標準化的籃球場和網球場可以滿足廣大同學的需求。大多同學除了參與傳統健身運動跑步之外,籃球和網球也是大多數同學喜愛的運動項目,完善的基礎設施為同學們參與體育運動提供了方便。也有參與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和排球等項目,運動形式多樣。
完備的體育設施是參加體育鍛煉的基本保障。學校體育運動場地是高校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場地,體育場地的可利用率也將直接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頻率,充足的體育鍛煉場地和完善的體育設施對于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必定起著積極的作用,那么鍛煉場地的不充足和體育設施的缺損,周圍鍛煉環境的影響對于大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也會造成各方面的影響。
由表5可以看出,大學生選擇的體育鍛煉場地主要以學校的場地為主,占77.95%,其次為健身房占9.43%,排在第三位的是宿舍附近空地占3.87%,選擇其他場地占8.75%。從表6中所得數據可以看出,研究生參加體育鍛煉場地首選學校場館,表明校內體育設施對于大學生參加課余體育鍛煉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健身房排在第二位,表明部分研究生愿意去健身房使用更加完善的健身器材,去享受更好的健身環境與專業的指導教練。有3.87%的學生在宿舍附近空地進行體育鍛煉,這類運動對運動場地的要求不高,例如踢毽子等等。有8.75%的學生在其他運動場所進行體育鍛煉,表明目前研究生運動的場所不局限于校園內,校外也是部分研究生運動的選。

表5 研究生對體育健身活動場所需求的調查與分析(n=594)
影響研究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具有不確定性,天氣、場地、器材等等都可能影響到研究生參與體育鍛煉。通過對四川大學研究生參與體育鍛煉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如表6所示:

表6 影響研究生體育鍛煉因素調查(n=594)
由表6我們可以看出影響研究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呈現多元化,其中42.93%的同學表示所面臨的科研壓力是影響他們進行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23.57%的學生認為自己缺乏運動伴侶,自己一人不愿去進行體育鍛煉。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環境給予個體的感情支持,會引導信念不斷調整和完善,促進效能感而使行為更具活力[5],因此環境是影響研究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一個重要因素;有13.8%的同學在讀書期間還進行一些社會兼職減小自身經濟壓力;有9.43%的同學認為相比較于體育鍛煉,他們更傾向于網絡聊天和電子游戲等等;有10.27%的學生由于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其參加體育鍛煉。研究生往往擁有多個角色,學生是主要角色。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其他原因,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也正在增多,不確定性和未知性也進一步變大。
5.1.1 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動機各不相同,大部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是為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和喜愛某項運動。
5.1.2 大部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時間集中在30-60分鐘,體育鍛煉是具有規律性的,對于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不過也有學生對運動時間存在一定的誤區,有待及時改正。
5.1.3 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項目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排在首位的是籃球運動,其次是參加網球、足球和羽毛球運動,對于其他體育項目參與的人數較少。
5.1.4 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場地主要是校內場地,其次是健身房和宿舍空地,學生參加體育鍛煉還是傾向于校內的場地,選擇到健身房進行鍛煉,反映出部分學生的消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體育消費觀也正逐漸增強。
5.1.5 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為科研壓力;缺乏運動同伴也是影響研究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一個重要因素。
5.2.1 從學校層面來說,學校應針對本校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的組織體育鍛煉有關的講座,培訓等等,促進學生掌握正確健康的運動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6]。
5.2.2 從教師層面來說,教師在向學生介紹運動技能的同時,也應兼顧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5.2.3 從學生個人層面來說,學生應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中,并學習一定的運動知識,從而為自身更好地參加體育運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