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寶
畫畫是愛玲的茶余飯后事,也是她人生事業(yè)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說是茶余飯后事,是因為研習水墨是她十年來寫作生涯的業(yè)余愛好。羅丹說的好,“藝術”是一門學會真誠的功課,有了真誠,才能孕育出真正的藝術。愛玲的作品之所以具有一種動人的力量,我以為不是嫻熟的技巧或一味模仿,正是她作品中透露出來的真情趣。
人有情趣不難,但難得真誠,不然就小了滑了。她是一個真誠的人,誠懇、質樸、醇厚,靈性極高,有時候不免有幾分笨拙,然而,絕不矯揉造作,絕不呈虛驕之態(tài)。跟她交往盡可直抒胸臆。古人所謂“文如其人”之說,這自然不能一概而論,但于愛玲來說,她的人與畫則達到了一致。
面對愛玲的作品,你似乎可以感到陣陣清風,爽快與愜意,你仿佛又回歸到自然,郁郁蔥蔥的紫藤,寧靜的荷花,淘氣的小雞,無不透露出一股天真之氣,一種率意之情。
真則純,純則清,清則雅,雅則靜,所以愛玲的作品是古拙、恬淡、簡約的,拙在用筆上是很難達到的韻味,淡既是一種手法,又是一種情調。作為一種情調,她創(chuàng)造出一種與世無爭、順乎自然的拙樸,淡遠的風格。她喜歡用水墨來渲染一種情思,精于用水,巧于用墨,如作品《墨荷》,大墨塊兒取勢寫荷葉,簡淡地用筆勾出荷花,水草,淡墨點染烘托雅靜的氣氛和意境;再如作品《紫藤》,以篆書枯筆寫藤,水色交融點出藤花、葉子,再以墨勾葉筋,以墨破色,縱心所欲,各造其妙。
讀愛玲的作品,很自然地會感到一種“田園”的意味,這源于作者童年的經歷。她在黑龍江的農家小院里養(yǎng)雞鴨鵝,白天到荒草甸里放養(yǎng),與它們說心事,晚上趕回家抱著絨毛雞抵御暗夜和孤獨,觀察它們入睡,等待父母歸家,她曾一直自稱自己的童年是無數只雞的成長史,她是一個懂得雞的睡夢的人。她除了迷戀她那群絨毛雞鴨,還迷戀后菜園,那是黑龍江連隊里家家戶戶都有的一小片土地,根據各自的喜好種植瓜果蔬菜,她常獨自一人坐在菜園地壟上與植物為伴,這些童年里的尋常之物,一經攝入她的心靈,注入她的情思,便產生出不尋常的意味兒,就像她崇尚和遵循的“萬物有靈”。她無疑算得上是一個抒情的畫者。
愛玲學畫初端不俗,起點很高,而且未學工筆,首起中國畫大寫意,直接從齊白石、吳昌碩入手,習得其自然天成之氣,生命情趣的濃重,后陸續(xù)臨潘天壽大寫意花鳥,習其剛健之筆與構圖之險。而她有自己的藝術觀,她主張對前人“不重其跡而貴師其心”,這個“心”就是意境的創(chuàng)造。她不盲從大師,敢于標新立異,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繪畫形式和意境。祝枝山說:“繪畫不難于寫形而難于得意,得其意而點出之,則萬物之理,挽于尺素間矣,不甚難哉!”愛玲的繪畫實踐表明,她的確找到了自己的立足點。正為如此,她筆下的意筆花草、生靈才具有一種生氣,一種真趣。
如果說,愛玲早期的繪畫作品還顯得形似重神似,狀物高于達意,畫中的“我”還不堪突出,那么她近兩年的創(chuàng)作則漸入佳境,人與自然的契合,主觀與客觀、物與情的統(tǒng)一,正是由于她保持住人生的詩意,生命、憧憬與情思,并將其傳導給讀者,所以她的作品中流露出的真情趣才會有那樣強烈的感染力量。
愛玲的作品之所以有大的變化,與她不間斷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極大的關系,除了繪畫本身的相關知識,她努力閱讀《易經》《道德經》《論語》《美學散步》等,甚至西方現(xiàn)代雕塑方面的《羅丹的藝術》,開啟西方現(xiàn)代繪畫大師塞尚的《塞尚藝術》等等,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藝術,一切世間物象的摹畫終將抵達形而上,形而上在西方為抽象,而在中國畫之中便是意象。也即老子所說的混沌,自然,這是一生努力追求的境界。
這里再簡單說一下她的文學世界,因為她的國畫和文學是一對兒孿生兄弟。愛玲主攻小說創(chuàng)作,偶作詩歌、隨筆,發(fā)表了一百多萬字,在小說世界里她主張“生命、思索、靈魂”的小說觀,主張一個作家持有宇宙觀,這和她的繪畫理念融為一體。她在兩個領域的研習里,探索了小說語言和大寫意筆墨的關系,包括小說的細節(jié)和繪畫的細部之間的關系,兩種語言和細節(jié)都存有“敘述調性”的“至簡”張力可以借鑒,是綿長之中存韌力,是簡中納繁復,純中融豐盈。同是出于一個畫者的精神之地,黑龍江的紅村,魯西銀城,膠東的威海,都形成了她小說世界的三個地域特色,在這地域之上的人的命運卻褪盡了“趣”,人們在沉重、掙扎、尋覓的生存路上蹣跚前行,但現(xiàn)實重力并未一味下沉,小說中的人物而是轉化成“人格的獨立、精神的成長、非暴力不合作”的個性和處事原則。她有過一個簡單的相對論,如果說用西方小說世界里的一個大師對應她對繪畫的追求,她覺得她想向著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主張“輕盈負重”的方向努力,如果說用西方小說世界的大師對應她的小說追求,她覺得她想向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深邃的方向尋覓。但,似乎童年的黑龍江小山村,是她繪畫世界里最深的精神來源,是她最本真的“我”。
這樣就清晰起來了,畫是愛玲完成“輕盈”的那一部分生命,小說是完成“厚重”的那一部分生命。無論繪畫還是小說創(chuàng)作,一生履行自身修養(yǎng)和人格建構是她的人生追求。近七年的繪畫時間里,愛玲勤奮臨摹和繪畫了《蘭》《荷》《小雞》《四季》幾個系列作品。
無論是繪畫還是寫作,愛玲自有她的苦楚,也是她的不足。她認為體驗到的東西難以能全情表達出來,輕易表達出來的常常是淺嘗輒止。所以,縱有臨摹和繪畫那精神和內心的野心,但無豐厚的生命積淀與廣博學識和修養(yǎng),無法拓寬人的格局和性情,她深知一切的努力都僅僅是在靠近,這便需要自己一生去補習。
作者簡介:劉忠寶,男,1974年生,筆名穆風,號至樂軒主。祖籍山東聊城。進修于榮寶齋畫院人物畫高研班。榮寶齋畫院職業(yè)畫家,中國《鑒寶》推介畫家。部分作品被韓國、日本友人收藏。
主攻水墨人物畫、大寫意花鳥。主創(chuàng)“古裝人物系列”,多以古典文人墨客和儒釋道為主,意在挖掘中國人的正氣風骨,對中國傳統(tǒng)精神的傳承與思辨;大型“威海漁民”系列現(xiàn)代水墨人物畫;青海玉樹“藏族人物”系列;“枯荷與霧荷”大寫意花鳥畫系列等。整體畫風呈現(xiàn)中國畫的深沉、厚重、博大的靜氣與清氣,自然生命生生不息的宇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