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雷
7月23日,我國“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載人登陸火星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下一個宏偉目標。基于極地探險與載人火星任務有許多相似之處,作者大致遵循任務順序,由發射到返回,與極地探險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節點相對應,從任務規劃、隊伍領導能力、乘員選拔與預防性手術、隔離與醫學保障、抵達與返回、生存、犧牲、返航等八個方面,分析探討和總結歸納了人類極地探險的經驗教訓,為未來載人火星探索任務提供詳細的借鑒參考。
說到地球邊疆,那是我在40年前的提法,特指地球的南北極地區,這里人煙稀少,甚至在南極地區就沒有常駐居民,遠離經濟、文明中心,故稱為地球邊疆。
雖然北極地區長久以來就有人類居住,但是直到十七世紀以后才開始完全進入人類視角,而南極地區雖然在古希臘時期就被稱為“未知的南方大陸”,但是在1820年才真正被發現,距今不過200年整。
人類在探險、發現地球邊疆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是異常艱辛的,無論獵人、船員、探險家、旅行者、淘金客、郵差、訓犬師……都從不同側面留下了文字記錄,其中不乏偉大的探險家,比如第一位到達北極點的美國探險家佩爾里、第一位到達南極點的挪威探險家阿蒙森,以及英國極地探險家斯科特、沙克爾頓,等等。這些日記、探險筆記不僅僅記錄了探險的全過程,亦成為人類極地探險的寶貴財富,更成為人類極地探險的啟示錄:比如阿蒙森的探險著作,揭示了這位極地探險的規劃大師探險活動系統的準備,周密的計劃,對因紐特人生存技術充分了解、對品質優良的裝備、合適的服裝以及雪橇犬相處方式的把握,還有從小對滑雪板的熟練使用。在許多方面,阿蒙森都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和開拓者的化身,他和隊友為眼部設計的皮革護目鏡,使所有的隊友沒有一個人出現雪盲。
英國探險家沙克爾頓,雖然橫穿南極大陸探險失敗了,但是他依靠堅毅的耐力和毅力,與另外5人劃救生艇到東北方約1400公里的南喬治亞島去求救,居然完成了這次冒險橫渡,翻越了南喬治亞島南岸的險峰,到達北岸斯特姆耐斯捕鯨站。從1914年8月8日出發,直到1916年7月末,經歷幾次營救失敗的沙克爾頓終于用一艘智利拖輪,把在象島上待援的22名隊員接了回來。正是由于沙克爾頓的堅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才使全體人員平安得救,隨同沙克爾頓考察的地質學家普里斯特利事后評論說,“如果是處在逆境,那就跪下來,懇求上蒼把沙克爾頓賜給你吧。”
埃里克·席德豪斯把幾十個這樣的極地探險實例進行收集,把成功和失敗進行整理、歸納、分析,他認為這是人類極地探險啟示錄。結合他自己是一名亞軌道航天員、鐵人三項運動員、離心機操作員、飛行員和作家于一身的特性,基于極地探險與載人火星任務有許多相似之處,寫出了《火星探險中的生存與犧牲——極地探險啟示錄》。
這本書不是大部頭的學術著作,中譯本也只有薄薄的140頁。之前也讀過不少極地探險和航天科技的書籍,但是該書把探索地球邊疆和前往星辰大海中能夠遇到的諸多問題一一展示出來,讀來有耳目一新之感。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百年前的極地探險和即將開展的載人火星探險,都是前往未知世界的大冒險,“如果載人火星任務要成功的話,那么那些負責火星計劃的人就應該從過去的歷史中吸取教訓,閱讀那些生活在最后一個真正探險時代的人們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