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智麗
“如今企業服務公司90%以上都有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兩三年,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都將具備人工智能模塊,否則是沒有競爭力的。”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告訴《陸家嘴》記者。
在VC 江湖,朱嘯虎的名字經常被提及。曾參與滴滴、餓了么、小紅書、映客直播和ofo 單車等明星項目,而且愿意表達自己觀點的朱嘯虎一下子成了媒體的寵兒。不過,高調的朱嘯虎在將投資風向從消費互聯網轉向產業互聯網之后,不再頻頻卷入輿論風波。
在產業互聯網市場的布局上,其所在的機構并未放慢腳步,據透露金沙江創投目前所投資的企業服務項目已經超過消費互聯網項目。
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朱嘯虎接受了《陸家嘴》記者采訪,并分享了他對于疫情之后AI趨勢變化、產業互聯網的投資邏輯,以及對于AI估值泡沫和IPO熱潮的思考。
AI項目客戶買單是首要投資標準
經歷多年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從高速成長期邁向理性發展階段。當“新基建”瞄向人工智能等技術工具,資本和新技術、新業態結合,將AI技術推至落地應用和創造價值的新時期。
對此朱嘯虎深有感觸,他發現近兩年AI項目更強調產品落地和商業化能力。“人工智能剛開始火的時候大家都涌進來,連使用場景都摸索不清楚。不過在今天,大家都開始考慮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產品落地和商業化,更注重為用戶創造價值。”朱嘯虎表示。
例如一些餐飲公司開始引入無人化生產線,全自動水餃生產線替代了以往人工搬運、裝盒等程序,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安全保障。經歷疫情的沖擊,朱嘯虎更加認定未來中國制造會全方位地向無人化、智能化遷移。
在經歷“過山車式”發展之后,人工智能行業投融資也開始趨于理性。朱嘯虎并不否認人工智能行業曾出現泡沫。“任何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有泡沫,有一點泡沫才是健康的,泡沫里面有黃金,啤酒也是有泡沫才好喝。”朱嘯虎告訴《陸家嘴》。
不過在投資人工智能項目上,朱嘯虎表現得尤為謹慎,在他看來有沒有客戶愿意為技術和產品買單是首要考量因素。
“作為財務投資人,我必須考慮一個項目能不能商業化、離商業化多遠。我們投進去以后希望一年之內、至多兩年就能進入商業化場景,距離商業化還需要五年以上時間的項目我們很難投。”朱嘯虎說道。
這一謹慎也表現在他對一些AI獨角獸項目的判斷。朱嘯虎認為不少AI項目的技術壁壘并不高,在競爭的過程中容易同質化,最終演變為比拼銷售能力。“我們更偏重項目與場景的結合,要在一個具體行業、具體的場景里面落地,這樣相對來說安全一點,巨頭競爭壓力小一些。”朱嘯虎稱。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AI項目開始尋求IPO,在不少投資人看來2020年將迎來AI公司上市熱潮。對此朱嘯虎認為注冊制的推出加速了AI項目上市進程,未來十年將迎來to B項目10年長周期的發展機遇,只要市場愿意買單,就是好公司。
7月20日,AI芯片獨角獸寒武紀正式登陸科創板,市值一度超過千億元。
燒錢補貼無效,更看重資本效率
回顧消費互聯網時代,以團購、外賣平臺、共享出行為代表的創業項目,均以流量為命脈,經歷了激烈的燒錢大戰,但靠補貼換取市場的打法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并不靈驗。
近幾年,朱嘯虎將投資重點轉向企業服務市場,在他看來雖然企業服務公司市值沒有消費互聯網公司高,但是前者的資本效率高,所以最終能為投資人創造更多的價值。“過去10年,美國投資人在企業服務項目上賺到的錢遠超于在消費互聯網項目上賺到的錢。”朱嘯虎表示。
以視頻會議軟件公司ZOOM為例,上市前累計融資1.3億美元,用市值除以累計融資金額,資本效率超過200倍(資本效率=市值/累計融資金額),而Uber雖然市值500多億美元,但上市前就累計燒掉近200億美元的資金,資本效率不到3倍。
“價格戰在企業服務市場是沒有任何作用的,B端用戶對價格不敏感,他們更關注產品本身好不好用。”朱嘯虎強調。從另一維度而言,企業服務類項目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大多數企業服務公司員工并不多,成本非常可控,因此一旦實現商業變現,很快就能觸達盈虧平衡線。
企業服務市場到了“去泡沫”的時候了,在創投圈有投資人拋出這樣的觀點。從去年開始企業服務項目幾乎成為所有投資機構的標配,新興創業項目層出不窮,估值也開始上漲。朱嘯虎認為企業服務項目除了產品要過硬,更需協同第三方構建完整的商業生態,這是當下國內企業服務項目普遍需要補足的課程。
不同于消費互聯網,企業服務市場大且分散,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存在隱形冠軍,業務模式、產業背景的不同,也給投資本身帶來不小的挑戰。朱嘯虎認為投資企業服務必須要深入行業,去做客戶訪談,去生產線觀察產品和技術究竟有沒有被使用,了解用戶體驗。同時也要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對項目有足夠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