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硯
近年來私募基金行業一個現象級的發展趨勢是,國資或政府背景航母級私募基金的涌現。而在上海,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一家管理規模超400億元的國資背景私募股權基金已經浮現,它肩負著國企改革、民企紓困、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和鄉村振興等歷史使命,背靠強大的國資資源,利用市場化機制這把利刃,吸納行業菁英人才,發掘國企改革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機會,助推企業成長,推動經濟轉型。
它就是市屬國資運營平臺國盛集團旗下的上海國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國盛資本”)及其管理的上海國企改革發展股權投資基金(下稱“國改基金”)集群。
為了一探基金群的概貌,記者走訪了國盛資本總經理周道洪。他長期在境內外資本運作及投資管理的一線實戰打拼,曾經擔任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董事,上實投資(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2017年底,他告別老東家開始了全新的人生征程,心無旁騖地投身于國改基金的籌建、運作。
國改基金群形成
國盛資本旗下有上海國改基金、上海紓困基金、上海國企改革品牌基金、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和長三角鄉村振興基金等6只大型基金,每只基金的目標規模都在100億元以上,總目標管理規模千億元,另有4只項目制基金。截至目前,國盛資本簽約管理規模超過420億元。
國盛資本旗下每只基金的誕生,都有特定的時代和政策背景,被賦予宏大的歷史使命,而一個個投資項目酸甜苦辣的落地過程則是其中的敘事篇章。
2017年8月上海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決定由上海國資運營平臺國盛集團牽頭組建上海國改基金。2017年12月29日,上海國企改革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及其管理公司——國盛資本揭牌。國盛集團作為國盛資本的第一大股東持股 30%。
2018年11月3日,上海市委市政府發布《關于全面提升民營經濟活力大力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規模為100億元的上市公司紓困基金。僅用半個月時間,國盛集團聯合海通證券等相關市屬國企,發起設立100億規模上市公司紓困基金——上海國盛海通股權投資基金,成為首家在中基協備案的地方政府國企發起組建的紓困基金。該基金以直接投資方式為上市公司排憂解難,目前已經決策七個投資項目,四個項目完成投資,兩個項目實現部分退出,完成了從投資到退出的閉環。
“在民營企業碰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和它們共克時艱,守望相助。同時我們支持的這些民營企業都是和上海重點發展的產業息息相關。國有資本參與紓困基金,一方面紓解民營企業的困難,同時又將國有資本優化布局到這些產業領域,優化了民營企業的股權結構、治理結構,這本身就是一次‘雙向混改、‘雙向配置的過程,堪稱是一種雙贏的安排。”周道洪在接受第一財經《陸家嘴》采訪時說。
2018年11月以構建長三角區域產業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新生態為目標的“長三角產業創新股權投資基金”成立,總規模100億,首期規模25億。2019年6月長三角鄉村振興基金成立,探索國有資本帶動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新模式。這兩只長三角系列基金,是由國盛資本子管理公司——盛石資本來運營管理。著名的新晉網紅打卡地上海市奉賢區青村鎮吳房村就是盛石資本管理公司帶動社會資本建設運營的。
2020年6月上海國企改革品牌發展基金成立,聚焦大消費、品牌經濟發展,圍繞國企改革、消費類老品牌、老字號振興,進行產業鏈的并購、重組、IPO等資本運作。
國盛資本在組織結構、運作管理、人才引進和績效考核等各個方面建立了靈活的市場化機制,強化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打造公司的投資“軟實力”。“關起門來做不好投資。做投資關鍵要保持開放心態,實現合作共贏。要通過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和靈活的組織結構,真正吸引市場上的優秀人才,共同到我們這個平臺上來發展,因為投資領域最核心的還是專業人才。”周道洪說,“基金投資是一個非常人格化的行為。有限合伙基金中GP、LP的結構,LP是出資方,錢出得多;GP負責管理,力出得多,責任大,無限責任。可見,基金的運作對團隊的要求非常高,沒有卓越的團隊可以說寸步難行。設立子基金、主題基金都要找到專業領域里面的優秀領軍人才。”
貢獻資本力量
早在國改基金籌建之初,國盛集團董事長兼國盛資本董事長壽偉光開宗明義就提出了“建設大平臺、培育大產業、推進大合作、構筑大通道”的目標要求,并殷切希望國改基金助力國有資本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酵母和活化因子。兩年多來,圍繞國家戰略和上海發展大局,國盛資本通過基金的主動投資和積極運作,竭力為經濟發展貢獻“資本力量”,既為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種所有制經濟注入權益資本,又以資本為紐帶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和鄉村振興……以資本引擎點燃經濟的星星之火。
國盛資本旗下的國改基金以及紓困基金的投資人(LP)多是國有企業,基金把資金投到國家希望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比如投資至純科技(集成電路行業高純工藝系統龍頭企業),也投資了包括滬硅產業、云從科技、紫光展銳等在內的一些有潛力上科創板的企業,其中滬硅產業已成功登陸科創板,市場表現活躍。
當前國企改革進入以管資本為主的新時代,國資基金化運作是國企資本化改革重要實現方式。“十九大強調以管資本為主,基金就是一個管資本最好的手段。大方向來看,基金起到一個很重要的轉化作用,堪稱權益資本、創新資本、長期資本的加工廠。基金經理其實就是資本工匠。”周道洪說,國資從競爭性行業、從傳統產業里面退出來以后變成真金白銀的資金,通過基金轉化為價值形態的資本,再以股權為紐帶投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一些成長性較好的領域,真正起到了國資優化布局的作用。十多年前,國有資本集體缺席阿里、騰訊、百度等新銳巨頭,幾乎完美錯過新經濟高速增長成果的分享機會,如今隨著國資背景基金的崛起,新經濟領域中的獨角獸企業中已經隨處可見國資背景股東的身影。
周道洪認為,有限合伙制度是人類商業文明的璀璨成果,被廣泛應用于基金領域。全球化范圍看,從2005年起,有限合伙基金已經超越資本市場成為股權融資主要來源,2018年全球PE股權融資額六倍于股市IPO融資。國資國企改革過程中,應當善用、巧用股權投資基金這一金融工具,這也是落實“以管資本為主”的現實路徑。大多數股權投資基金是有限合伙制的契約型資金集合計劃,即使資金來源都是國有資金,也不應再套用有限公司的規范來界定國有控股與否,而應當作為混合所有制的社會資本來看待。股權基金投資到國有企業其實是一次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降低國有持股比例,有利于優化公司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股權投資基金其實是推進國企改革的重要金融工具。據了解,國盛資本旗下基金投資了老鳳祥、上海申達、中航資本、國電投、國網英大等一批國有企業,這一系列投資優化了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和股權結構,服務于國企“去杠桿”,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礎。
通過投資,國盛資本也帶動了企業和產業在長三角的布局優化。在周道洪看來,當下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政府重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創新,資本和企業才是決定性的主導力量。企業一次董事會、股東會,基金一次投資決策會、合伙人會議,就可以決定幾億、幾十億甚至數百億的跨區域投資,而地方政府之間往往很難做到如此快速、高效的資源調配。長三角一體化一定要讓企業和資本成為活躍的推動力量。
國盛資本旗下基金在長三角及全國募集資金,基金投資的一些項目本身在上海,基金入股以后,往往會從企業發展的戰略出發,在整個長三角去優化布局,比如把生產加工放在安徽、江蘇;還有一些原來在江蘇或浙江的企業,基金入股后,基金會協助它們把對智力資本、金融資本要求更高的營銷、研發中心、資本運作等業務放到上海。國改基金投資的云從科技,總部是在廣州,獲得國改基金投資之后,把全球運營中心放到上海。國改基金投資的紫光展銳也將擬上市的主戰場移師上海。
針對國內一批老字號企業發展很不充分的現象,國盛資本希望投入資本去扶持老字號頭部企業做大做強。周道洪認為,品牌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競爭的核心,經濟發展的二八規律表明,只有大約 20%的品牌最終會成為頭部的品牌。現在中國經濟進入了存量經濟時代,存量經濟時代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頭部企業越來越集中。國盛資本的一個投資策略也與這一理念相符,希望聚焦頭部企業,要求投資企業至少要做到細分行業的中國第一。“我們所投的大部分項目,基本上都符合這個特征。中國經濟的集中度提高和規模經濟效應還在過程之中,必將伴隨著深度的行業重組和產業整合。最新出爐的世界500強,中國入榜企業首次超越美國,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上述判斷。我們非常看重頭部企業的整合效應,存量經濟時代頭部企業會有比較大的機會。”
資本市場中長期機會敬請期待
除了實現了較為理想的社會效益,資本市場的回暖也讓國盛資本的資本運作收獲頗豐。
國盛資本投資項目的退出方式,絕大多數是通過二級市場退出。周道洪透露,旗下基金現在運作情況良好,目前所投項目都實現了比較大的浮盈。上海國改基金群,累計投資約120億元,共投資30多個項目,已投項目全部賬面浮盈,已有7個項目逐步實施退出,退出部分年化收益率超過30%。
周道洪此前已經前瞻性地看到資本市場的發展機遇,他在國盛資本2020投資策略中寫道,“中國資本市場中長期機會敬請期待。”他說,當前我國正在推進資本市場創建以來力度最大、范圍最廣的改革。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把資本市場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包括后來科創板、創業板注冊制、新三板精選層等資本市場各項配套改革出臺,都給股權投資基金非常大的發揮空間。
在周道洪看來,過去幾年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亟待尋求經濟突圍的突破口。就決定經濟長期增長的三駕馬車——勞動力(人口)、資本和技術而言,勞動和技術已經很難靠數量實現增長,必須轉向質量增長,只有資本端還能從數量上發力,而且潛力巨大。
周道洪認為,國家發力資本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主要有兩大著力點:第一是約80萬億元的居民儲蓄。我國儲蓄率45%全球最高,發達國家基本在10%~15%,如果儲蓄率降到接近20%,意味著80萬億居民儲蓄中接近40萬億的資金將來要逐步進入權益市場。這當中的想象空間是令人期待的。
第二是國資國企改革。從資本端看,過去40年,土地勞苦功高,房地產繁榮和土地財政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堅持房住不炒以后,土地發揮的空間已經比較有限,國家雖然致力推動農村土地流轉,但也難以彌補城市土地的巨大缺口。而超過500萬億的國有資產總量無疑是一座“金山”,將成為重要的發力點。如果通過改革,讓如此龐大的國有資產從原來的實物形態、企業形態、固化形態轉變為價值形態、流動形態的長期資本、權益資本、創新資本,必將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這無疑是未來的改革方向所在,而且是史詩級的供給側結構性大改革,將為我們展開波瀾壯闊、蔚為壯觀的時代畫卷。
再加上這次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的巨大沖擊,作為應對之策,當前也迎來近百年來全球流動性最寬松的時刻。以前全球范圍內的貨幣寬松大多是不同步、不均衡的,往往是發達國家寬松、新興市場開始緊縮,或者新興市場寬松、發達國家開始緊縮。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出現了全球步調一致的貨幣寬松格局,而且因為此次疫情的特殊性,這種寬松局面會維持比較長的時間,可能長達兩三年。
周道洪說,“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冰火二重天的格局仍將持續。事實上,與其說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還不如說是流動性的晴雨表,正所謂‘貨幣寬松之下無熊市。”
他認為,中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致力成為創新型的國家,迫切需要資本市場的“神助攻”。沒有一個有效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撐,很難發展創新產業、創新經濟,因為創新需要一整套風險投資機制、科技金融機制,需要風險資本、創新資本的強力支撐,需要資本市場提供融資的端口和退出的出口。
“疫情全球蔓延之下,市場風聲鶴唳,似乎是至暗時刻,其實也孕育著結構性機會。危機中往往也有很多轉機。”他分析道,除了疫情催生的新經濟、新模式,也還有許多機會正在醞釀、生成。現在很多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壓力大,而許多上市公司因為實體經濟不景氣往往缺少業績支撐,客觀上需要加大投資力度。配合當前趨于活躍的資本市場,這當中結合點很多。地方政府應當告別消耗型財政投入、固化沉淀型投資的傳統招商引資路子,探索循環型財政投入、以管資本為主的股權投資新模式,可以和頭部企業、上市公司緊密合作,借助投資基金策劃資本招商,落地重大投資項目。如果和國企改革、民企紓困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結合起來,就可望化挑戰為機遇,這是一篇做不完的大文章。這方面,被稱為最牛投資銀行的合肥市政府將國資國企改革與股權投資基金結合,借助基金通路發展資本招商,讓政府的投入、支持始終保持一種循環、流動的狀態,最終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下出了政府投融資結構優化的戰略活棋,其借鑒和啟示意義很大。
周道洪最后表示非常看好國資背景基金的發展前景。由于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面臨重大調整。 “‘內循環為主,構建內外雙循環正成為新的戰略方針。順應戰略調整,從調整中尋求轉機,成功逆襲轉身,是我們當下的必修課。”他說,國改基金群將努力變壓力為動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爭取管理規模能夠盡快到達千億級別,力爭成為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躍資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