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價值投資大師查理·芒格在分享成功投資的關鍵時曾經指出,一名成功的投資人必須有濃厚的興趣去弄明白正在發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如果你能夠長期保持這種心態,你關注現實的能力將會逐漸提高。如果你沒有這種心態,那么即使你有很高的智商,也注定會失敗。
從一名投資小白成長為醫療投資圈投資人,“濃厚的興趣”和持之以恒的專注正是她的職場升級記中的兩大法寶。
為什么選擇醫療投資行業?
與很多醫療投資人一樣,鄭玉芬原來也是一名醫藥人,生物工程畢業后理所當然地進入藥企,從事藥物研發工作。在老板的信任之下,她很快從研發的崗位上一下子被推到前線負責公司的一項收購業務,鄭玉芬一時頭大,但并不怯場,雖然當時對財務、收購一知半解,但憑著不服輸的精神,她硬是翻著書把這個項目做成了。
這件事也成了鄭玉芬事業的轉折點。在做并購業務的過程中,她對投資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毅然辭去工作回歸校園,在清華經管學院修讀了金融專業,憑借自己理工科背景與金融碩士專業的漂亮履歷,畢業之后加入了全球排名前十的風險投資基金德豐杰(DFJ),正式進入投資行業。
那一年是2007年,次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對于身處金融圈中心的投資行業而言,所受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在德豐杰工作的兩年期間,鄭玉芬親歷了很多行業和企業吹泡泡以及泡沫破裂的過程,讓她一生難忘。
鄭玉芬對自己的優勢非常了解,多年的生物醫藥專業背景以及工作經驗是自己的優勢所在,而醫療投資行業又符合自己追求穩健的性格,想要在投資圈中脫穎而出,就得找準自己的優勢并持之以恒地專注耕耘其中。
之后,她加入清科集團,成為清科集團首位具備醫療背景的投資經理,組建清科的醫療投資團隊,從那個時候開始,她將自己事業的全部重心都放在醫療投資上。
“別人如果每天花10個小時在兩個行業上,我花10個小時在一個行業,就會更容易脫穎而出。”鄭玉芬對記者說,自己的職場經驗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勤奮”。
進入清科集團之后,鄭玉芬開啟了開掛式的投資生涯,剛入職就接到第一個大項目——傲銳東源,這家總部位于美國的馬里蘭州的生物科技公司,是當時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人類全長cDNA克隆庫,融資金額達到1600萬美元。由于當時清科醫療投資團隊正處于起步階段,為了做成這么一個大項目,她拉上多家頭部基金,由IDG充當領投機構,但項目的盡調、整個交易的協調和完成卻需要她全權負責。
這是鄭玉芬第一次全權接手一個大項目,整個交易過程持續大半年的時間,與在德豐杰的時候不同,這時候她沒有師父帶,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一己之力去完成。
“當時壓力特別大,經常半夜醒過來就打開電腦就開始做財務模型。”鄭玉芬說,由于是自己的第一個項目,不容有失,在那半年的時間內,幾乎全部時間都撲在工作上,工作之余還會約訪自己的老師、師姐請教分析。
正是憑借著這種拼勁,在清科工作的第一年年會上,鄭玉芬獲得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最具狼性獎”,成為清科集團一眾后浪中的佼佼者。在兩年時間內,她在清科連升5級,從高級投資經理做到副總、副總裁,乃至主管合伙人。
“當時我真的特別拼,經常通宵工作,寫報告、做模型都要做到最好,感覺渾身是勁,力氣怎么都用不完。那時候的成績真的是加班加點拼出來的,只有多下功夫,才有可能出成績。”鄭玉芬說,時至今日,自己還是很感謝當年那個那么拼搏的自己和清科CEO倪正東的信任支持,這為后來的投資打下扎實的基礎。
除了工作勤奮拼搏,她也是一個非常善于學習總結的人,總是能將自己的每一段經歷每一筆投資都溶解成為自己成長的催化劑。在每一次做投資決策的時候,鄭玉芬都會將退出作為第一考慮要素。這和她早期在德豐杰受到的職業熏陶密不可分。作為一只美元基金,德豐杰尤其注重風險控制,在做項目的過程中,需要嚴格識別各種風險,包括系統性風險、交易的風險還有人的風險,長期正規的職業訓練讓鄭玉芬在此后投資生涯中都將風險控制放在第一位。同時,在每投資一個項目的時候,都需要反復向上司匯報退出途徑、潛在買方和退出風險。
醫療投資的核心點在哪?
創立約印醫療基金之前,鄭玉芬最后一份工作是啟明創投的醫療投資總監,但她并不甘于當一名“前浪”,她的心中還有一個悸動著的夢想還未實現。
“從進入投資行業的那一刻起,我的初心就是想要打造一只純醫療板塊的基金,我常常想,如果20年后自己退休了,沒能做成這樣一件事,會特別遺憾。”鄭玉芬說。
在2015年,鄭玉芬創立約印醫療基金,成立5年的時間內,累計投資包括泛生子、普恩瑞、醫微訊、開普影像、壹點靈、執鼎醫療等20多家企業。在這20多家企業中,其中3家估值增長近10倍,7~8家企業估值增長近5倍,剩余大部分企業估值實現30~40%增長。
在復盤約印的投資案例的時候會發現,約印主要投資方向為醫療服務、醫療器械和生命科學,都是與剛性的臨床需求相關的項目。
對此,鄭玉芬解釋道,這是約印成立的初心,一心只想做好醫療行業的投資,只選擇符合剛性臨床、能夠治病救人的項目,目的就是要將全球先進的診療技術帶回中國,改善國內的醫療環境。
約印的嚴謹專業也讓其在短短5年間就在行業內樹立良好的口碑,鄭玉芬自己也承認,約印在選擇項目的時候近乎“挑剔”。
約印在投資中更愿意遵循自上而下的分析邏輯,首選優質的賽道。“我們的標準很嚴格,要分析企業所在的細分賽道夠不夠好,是否有超過30億人民幣的規模,行業平均年化增長率至少要超過20%,因為深水養大魚,只有在一個蒸蒸日上的、增長率高的細分賽道當中,才能出現好的投資機會。”鄭玉芬說。
在看好行業的情況下,約印對企業的要求也相當嚴格,規模或者技術能力必須在行業內排名前3或者前5才能符合約印的投資標準。
“在分析的體系和框架上我們也會比較嚴格,評判企業的投資價值,尋找細分賽道中它所處的位置,如果一個細分賽道中已是幾分天下,我們就會比較謹慎,因為這個時候投龍頭企業會很貴,而二三線的企業風險又比較大。”鄭玉芬說。
投企業也是投人,她認為,這一原則在醫療投資領域尤其適用。在做項目調研的時候,約印會花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對企業家和高管團隊進行考察。“創始人的DNA將決定企業的DNA,全球一線的科學家,做出來的產品通常也會是一線的。”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