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建湯
內容提要 本文從輿論引導和新聞報道兩個維度,對防汛防臺風新聞工作的重要價值、存在問題和工作策略進行探討,以期為黨政機關和新聞單位做好防汛防臺風新聞輿論工作、有效引導輿論提供借鑒和參考。
7月4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和南方一些地區出現強降雨過程,多地河流出現超警、超保甚至超歷史水位,一些地方災情十分嚴重。另外,當前我國已進入臺風季節,各種級別的臺風還將接踵而至。如何做好防汛防臺風新聞報道,通過有效的輿論引導和新聞報道為防汛防臺風的整體部署助力,成了擺在新聞媒體面前的一個課題。
作為突發事件和熱點輿情引導的一個重要類別,防汛防臺風新聞報道是整個防汛防臺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環,其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提示避險、提供服務,二是回應關切、穩定人心,三是宣傳發動、凝集人心。
1.提示避險、提供服務。防汛防臺風期間,只有媒體對風情、雨情、水情、海浪潮汐以及各類災情等做了及時充分的預警,對各類避險常識做了廣泛的宣傳,老百姓才懂得及時、有效避險,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才會降到最低。只有媒體對各類停水停電停氣和交通、物資供應情況等服務性信息做了充分披露,老百姓才能做到有備無患、從容應對。今年7月8日至10日,福建省南平、三明等地部分縣(市、區)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一些流域江河出現超保水位。福建省氣象部門密切監測強降雨發展趨勢,水文部門實時監測江河水情,自然資源部門加密地災點監測,并通過當地新聞媒體進行了全方位、無死角的發布。由于預警及時,群眾防范避險意識得到極大提高,積極配合當地干部提前做好避險轉移,在整個暴雨洪災過程中,無一人員傷亡。
2.回應關切、穩定人心。隨著災情的蔓延,因為消息不對稱,難免會出現一些不實信息和謠言,甚至會出現一些借機攻擊黨和政府的聲音,這些不良信息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應對,將會導致老百姓人心惶惶,甚至會影響到政府部門公信力,危及抗災大局。這時候就需要權威媒體發揮“謠言粉碎機”的功能,通過及時公開的辟謠和回應起到一錘定音、穩定民心的效果。
3.宣傳發動、凝集人心。防汛防臺風期間,媒體對各地各部門防汛防臺風決策部署的報道和對災害發生過程中各類正能量事跡的宣傳,不僅向老百姓展示了各地各部門的主動作為,讓他們對黨和政府的防抗工作充滿信心,還可以發動他們向榜樣學習,積極投入到防汛防臺風的“人民戰爭”中,凝聚起眾志成城防抗災害的磅礴力量。
在多年防汛防臺風新聞報道工作中,在與各級防汛部門長期并肩戰斗開展輿論引導和輿情處置過程中,筆者深切感受到最近幾年來我國防汛防臺風新聞工作取得的長足進步,也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歸結起來,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1.重事件處置、輕信息發布。突發事件發生時,涉事部門應該將信息發布和事件處置同步安排、同步部署。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的防汛部門或是因為人手緊張,一門心思撲到防汛防臺風會商和部署中,沒有安排人手做信息發布;或是因為主觀上不夠重視,認為搶險救災要緊,信息發布早點遲點無所謂;或是因為災情信息統計、核實和發布手續過于繁瑣,信息收集機制不夠健全,導致很多老百姓十分關注的預警信息、服務類信息和災情信息沒能得到及時發布。
2.刻意遲報漏報瞞報災情信息。個別地方和部門在災情發生后,特別是發生人員傷亡后,因為擔心上級部門追責,擔心引發社會不穩定,選擇了推遲發布,有選擇發布,甚至干脆不發布的方式。2016年7月19日晚,河北某市遭遇特大暴雨,暴雨引發的洪災導致當地30多人死亡、10多人失蹤。事發后,當地一位政府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沒有人員傷亡。”直到7月22日晚,當地市委外宣辦才通過官方微博對外發布了9人死亡、11人失蹤的信息。對此,有媒體作出評論:“大災過后,官方聲音總是強調救災為先、穩定為先,這當然都沒錯,但真正的穩定是要讓民眾的生活和情緒先穩定,而不能舍本逐末地強行實現輿論水面的穩定。”

■上圖 2020年7月9日,在武夷山市崇安街道石雄社區,消防人員轉移被洪水圍困的群眾。當日,福建南平武夷山市出現強降雨,城區多處積水嚴重,消防部門立即組織救援力量,轉移疏散被困群眾。(新華社/發 鄭振盛/攝)■下圖 2018年7月10日,在寧德市蕉城區三都澳鎮城澳村,漁民在加蓋漁網。當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今年首個臺風紅色預警:預計今年第8 號臺風“瑪莉亞”將于11日上午以強臺風的強度在福建福清到浙江蒼南一帶沿海登陸。福建省各部門嚴陣以待,積極組織應對,做好搶險救災的準備工作。(林善傳/攝)
3.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不夠科學精準。當前,臺風防御工作存在一個非常危險的苗頭,就是個別地方不從科學精準指揮的原則出發確定響應等級,而是隨意提高響應等級。應急響應級別提高上去了,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規格也得跟著提高。這會導致兩個惡果,一是原來經過科學論證制定的新聞工作應急響應預案淪為一紙空文;二是過度的宣傳報道和影響不大的臺風產生的反差給老百姓產生了“狼來了”的不信任感,最終危及黨委政府和媒體的公信力。
針對當前防汛防臺風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破解。
1.制定應急預案,成立專門的應急指揮機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好防汛防臺風新聞輿論工作,首先要制定科學的應急預案,明確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明確災情到什么級別時,有關部門該采取哪些對應的防御措施。預案對分級響應措施的規定要具體明確。比如,當防汛防臺風啟動幾級響應時,電視臺應掛出什么顏色的圖標、提示字幕要滾動多久、要在哪些頻道滾動、是否啟動直播報道、新聞應急人員何時進駐防汛辦開展工作等等。規定越具體明確,越方便新聞單位執行。
除了制定應急預案外,成立專門的應急指揮機構也很重要。以省級層面為例,應成立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任組長的省防汛防臺風新聞應急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包括省防指各成員單位、中央駐當地主要新聞單位、省直有關新聞單位等。領導小組的職責包括:組織新聞媒體做好宣傳報道、協調有關部門做好信息發布、做好記者采訪服務和管理、做好輿情監測處置等。領導小組辦公室一般設在省委宣傳部新聞處,并由新聞處負責人牽頭。牽頭人要建立扁平化新聞協調機制,建立各成員單位具體工作人員參加的微信工作群,要統籌各方,做好橫向(與省直各成員單位)和縱向(與中央和各地市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工作,及時收集相關新聞素材提供給媒體報道,密切監測相關輿情,及時掌握媒體報道情況,并做好信息報送和應急處置工作。
2.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主動回應社會關切。突發事件和流言可以說是一對雙胞胎,兩者相伴而生。關于突發事件和流言的關系,美國社會學家奧爾波特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流言公式:R=I×A。其中,R表示流言流通量,I表示問題重要性,A表示證據的曖昧性,也就是說,事件越重大,政府部門信息越不公開,各種流言就越多,一旦流言先入為主,極有可能造成社會恐慌,最終影響危機的處置。
在防汛防臺風時,因為政府信息不公開導致謠言四起,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2016年7月9日,超強臺風“尼伯特”在福建省登陸,閩清縣各鄉鎮普降特大暴雨,當天傍晚,有關臺風造成某縣嚴重人員傷亡的消息就在自媒體廣泛傳播,可是該縣卻遲遲沒有公布人員傷亡數據。經宣傳部門多次敦促,7月10日凌晨,該縣終于公布了死亡1人,失蹤11人的數據。而根據福州市通報,截至7月17日12時,該縣因災死亡73人,失蹤17人!由于該縣的信息不公開,而災情又十分嚴重,社會關注度極高,其結果就是流言四起。比如,署名“某某縣救災指揮部”的莫須有機構,7月10日就發布了死亡500人,失蹤110人的不實消息。此外,還有該縣水庫發生決堤等種種謠言。這些謠言導致該縣陷入一陣恐慌之中,嚴重影響了救災進程。

■2016年9月19日,當年第14 號臺風“莫蘭蒂”對福建廈門造成嚴重影響。上圖是消防官兵在廈門市思明區金龍大廈與市民一起清掃地下車庫淤泥。下圖是消防官兵在廈門大學校園內清理被大風吹倒的樹木。(新華社/發)
那么,如何防止流言的滋生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當災情發生時,當地的黨委政府部門第一時間發布信息,用權威、積極、正面的聲音主動引導輿論、回應社會關切,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壓縮負面信息傳播空間,為防汛防臺風的處置贏得主動權。而對那些遲報漏報瞞報災情信息的單位及其負責人,則要嚴肅問責、絕不姑息。
3.根據災前、災中和災后各階段特點,科學精準做好輿論引導。在臺風汛情影響的各個階段,輿論引導的策略是不一樣的。以防抗臺風為例,臺風來臨前,宣傳部門要組織媒體做好各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發布,宣傳臺風、暴雨和洪災的危害性,普及防災避險知識,讓廣大群眾克服麻痹心理,有效構筑群眾心理防線。比如,2018年7月超強臺風“瑪莉亞”登陸福州前,福州市發布了防臺風防汛動員令,實行“三停一休”(停工、停產、停課、休市)。福建宣傳部門協調中央、省級和福州市媒體全方位報道福州發布動員令的消息,并組織省內網站、新媒體全網推送,做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同時組織電視媒體不間斷滾動防臺風提醒字幕,播放歷次超強臺風災情和如何防災避險的宣傳片,提醒廣大群眾做好防御。防汛部門還協調各通訊營運商向全體市民群發提醒短信。由于預警及時,臺風登陸的時候,福州的老百姓都知道躲在家中不要亂跑。臺風過后,福州實現了零傷亡。
在臺風登陸并產生影響的時候,宣傳部門要組織媒體及時發布臺風、暴雨和洪水的現狀、趨勢、影響和各地災情信息,報道各級各部門作出的決策部署和行動,反映各地在防抗臺風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發布各類預警、防范、避險和服務類信息,報道各地抗災救災的進展,及時澄清針對災情的各種謠言。當臺風帶來嚴重影響、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時,宣傳部門要派員進駐防汛部門24小時值班,協調組織媒體加大防臺風報道力度,做好新聞發布、記者采訪服務管理和輿情監測處置等工作;各級媒體要加密報道頻次,廣播電視臺和網站要啟動大時段直播,不間斷播報或滾動提示相關信息,同時暫停播放各類娛樂性較強的節目。
在臺風過境、災情平息后,宣傳部門要組織媒體及時、全面、充分報道黨和政府對災區群眾生產生活的關心和牽掛,各級各部門強力推進救災和災后重建的系列舉措,各地災后恢復重建進展動態,以及災區群眾積極自救、社會各界愛心支援等情況,要及時澄清針對災情和災后恢復的各種謠言,繼續做好防抗臺風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的報道,起到鼓舞人心、提振信心、凝集人心的效果。
4.創新新聞報道方式方法手段,提高傳播力影響力。防汛防臺風新聞輿論工作做得好不好和媒體的新聞報道息息相關。在融媒體時代,各媒體要創新方式方法手段,將防汛防臺風報道作為檢驗媒體融合水平的重大宣傳戰役抓好抓實,著力提高新聞宣傳的傳播力影響力。具體來講,要從“快”“融”“新”上下功夫。
快,就是在防汛部門預測臺風汛情將給本地帶來嚴重影響后,媒體要快速反應,迅速集結投入戰斗。這要求媒體有一套科學的應急報道指揮體系、一個常備的應急報道隊伍和一條完善的通聯渠道。只有指揮科學、隊伍精干,才能保證應急報道有序開展。另外,通聯渠道也很重要。在防汛防臺風報道中,媒體能夠投入各地采訪的人員隊伍畢竟有限,想要全面及時真實做好報道,就得依托通聯渠道。一是要建立與防汛指揮部和各成員單位的常態化聯系,及時了解最新的氣象、災情和防御部署等信息。只有這樣,媒體在排兵布陣時才能總覽全局、有的放矢,派出去的記者才能夠捕捉到最鮮活的信息。二是要打通與上下級媒體的通聯渠道,及時獲取各地新聞素材,及時向上報送新聞報道,讓信息在更高更廣的層級盡快傳播出去。
融,就是要適應融媒體時代特點,打通報、臺、網、端、微等傳播平臺,實現“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效果。各媒體的融媒體中心要成為防汛防臺風報道總指揮平臺和中央廚房,負責做好各報道力量的排兵布陣和各刊播平臺的統籌使用;要指揮各路記者采集的稿件和各地各單位通聯稿件有序匯集到融媒體中心;要根據各個稿件的特點對稿件進行“深加工”,將其有序流動到微博、微信、網站、客戶端和報紙、電臺、電視臺等端口,做到全媒體呈現、立體式覆蓋。
新,包括報道觀念革新和技術手段創新兩個方面。防汛防臺風報道要從注重視覺沖擊力向注重人文關懷轉變,不能僅停留在“風大、水深、浪急”和記者現場播報的痛苦表情上,要將報道重點放在防汛防臺風中的“人”,特別是普通干部群眾身上,關注他們的冷暖安危、尋找人性中的閃光點、挖掘防抗一線涌現出來的凡人善舉,凝聚社會正能量。2016年,超強臺風“莫蘭蒂”正面襲擊廈門后,廈門市區一片狼藉。負責清除道路障礙的武警官兵把挎包整齊地放在路邊,等他們結束任務歸隊時才發現,每名官兵的挎包都放著一個紅色的福袋,每個袋子里都放著兩顆熟雞蛋。這個關于軍民魚水情的暖心故事,經過廈門日報微博刊發后,閱讀量達到了600多萬。隨后,其他媒體紛紛跟進報道,一時間,“一個福袋、兩顆雞蛋、看哭百萬人”成為提振廣大廈門市民眾志成城、抗災救災信心的一股暖流。除了觀念革新,技術手段創新也很重要。每次防汛防臺風報道都是各媒體比拼新技術運用“十八般武藝”的戰場。從前期采訪的無人機、5G傳輸設備、衛星直播車到后期制作的虛擬演播室、H5、AR、VR、動漫等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只要能夠全方位、立體式、即時性報道臺風汛情,都要盡可能放在防汛防臺風報道中,只有這樣,才能夠第一時間釋放權威聲音,搶占輿論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