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立新 新華每日電訊總編輯
這篇報道亮點有三:
一是選題差異化,聚焦抗洪報道主流敘事之外的文物保護議題。抗洪報道通常以汛情、搶險救災、感人事跡等為主,這篇報道關注洪災中相對“盲點”但因“毀壞之后不再有”更令人痛心的文物損失,體現了記者獨到的眼力。
二是文風清新自然,干凈利落。無論是講案例,還是講問題、提建議,都大量運用短句,語態鮮活,顯得更有力量。“贏了時光”和“敗給洪水”等對比,體現腦力和筆力。
三是思考深,不就事論事,以洪水毀古橋切入長期通車加重古橋負擔、古橋維修加固項目推進緩慢等文物保護的深層問題,并給出建設性意見,讓報道更有深度。

□圖1 鎮海橋原樣。(新華社/發 魯迅承/攝)(1998年6月23日發)

□圖2 江西婺源彩虹橋遇洪被毀后。(新華社/發)

□圖3 江西婺源彩虹橋遇洪被毀前(航拍視角)。(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