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坤 趙微
(1.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陜西西安 710010;2.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 710062)
教學設計是一個以目標為導向的過程。為了達到目標,需要分析教材內容、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教學目標表述具體,以便在達成的過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除了語文知識和能力目標,需要清楚地描述審辯思維培養的目標。除此而外,教學目標最終也落到學習的學習結果上。也就是學生通過怎樣的學習任務達成教學目標。這包括:
教材分析:包括語文教材的版本、年級(包括上下冊)、課型(包括精讀、略讀、體裁等)、課文內容、中心要義、表達方法等。
學情分析:分析學生已有的與新學習內容相關的能力水平。
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大綱要求制定、圍繞審辯思維培養制定;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目標任務表述。特別是第三條,是關于學習者學習結果的清晰、概括的陳述。好的教學目標的表述要體現出行為主體(學生)、行為(一般用動詞表述)、行為條件和行為程度四個因素。在審辯閱讀教學設計中,除了語文教學要達成的語文教學目標,還要重點突出思維培養的目標。當然,二者也并非截然分開的。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中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學習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總和。是解決教學設計中“教什么”的問題。教學內容設計包括了教學重點難點分析、教學單元、課時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任務量的設計。在內容設計時,依據以下原則:第一,接近性原則;就是在分析了學生現有學習經驗、知識能力水平的基礎上,設計的教學內容要接近其現有水平和略高于現有水平,既是未知的需要探索的新內容和任務,又需要建立在現有基礎上通過努力能夠掌握的內容,類似于最近發展區的概念。第二,適當性原則;指在安排教學內容時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過多的內容一節課無法完成,也容易夾生嚼不爛,過少的內容會使得課題拖沓貧乏。因此,內容過多過少都不利于學生有效學習。不能過難,也不能太簡單,要讓學生感到既愿意學習,有挑戰性,又有信心能夠完成任務。第三,突出重點、難點。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內容分析的主要目的[1]。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根據文本內容,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認知能力確定的教學中重點獲得的學科知識與語言知識等。也是課堂教學圍繞的中心。第四,發展審辯思維,處理好內容與思維的關系。具體體現在教學重點、難點和審辯閱讀教學思路的設計上。
教學策略是我們完成教學內容、通達教學目標的手段和方法。教學過程中實際上是要通過我們老師設計各種各樣的活動實現教學目標,在審辯閱讀教學中,每個相應的環節都有相應的教學策略。
(1)信息提取階段。主要是從課文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我們可以有三種策略:1)找一找,畫一畫。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去畫些重點信息比如說人物、時間、地點、事件、關鍵點、重點句等。2)做標記。比如說我們把人物都用一種下劃直線,把地點用波浪線標注,把時間用某種符號標出等。3)做小貼片。比如把故事中的人物列出來,做一個個小貼片,把這個故事中主要的一些事件抄到一個小貼片上等,通過排列組合,歸納相關信息。
(2)分析推理階段。1)詞匯學習,語文教學中的詞匯學習非常重要,每篇課文都有重點詞匯。對詞語的解釋、舉例包括同音字、同義詞、反義詞,結合上下文推斷詞意都依賴于分析推理。2)思維導圖,利用思維導圖梳理信息,在繪制思維導圖中有大量的分析和推理思維活動,思維導讀也幫助我們整合信息。3)復述故事,根據思維導圖讓學生復述內容,通過描述、分解、發現連貫性、關系等發展分析推理能力以及下面要提到的整合詮釋。
(3)整合詮釋。對梳理的課文信息進行整合,通過排序、分類、比較、類比、澄清、組織、整合、概述等策略引導學生去整合詮釋信息。5W 法,5W 是誰(Who),什么時間(When),地點(Where),發生了什么(What),為什么(Why)的英文首字母。通過5W 法對故事里的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和原因進行就可以總結。也是整合信息的有用策略。總而言之,分析推理和整合詮釋跟信息提取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從課文中尋找答案,而是需要學生根據上下文或者跨段落獲得答案。
(4)反思評價。是學生要利用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或者通過查閱文獻有理有據地推論才能獲得答案。在審辯閱讀中,語文學習不只是要求學生去閱讀理解課文,同時要求學生積極動腦,有自己的想法、感悟、見地,而且有理有據。如KWL 法。K(knowledge)是學生已知的知識信息,W(Want)是學生想知道的信息,如根據課題,你想知道什么信息?L(Learn)就是我學到了什么。上課時,可以讓學生列一個KWL表格,在教學過程中讓我們的學生去總結。觀點評論。就課文中的觀點進行有理有據的評論。比如說你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觀點,為什么?你喜歡不喜歡作者態度,為什么?你欣賞不欣賞作者的寫作風格?為什么?引發學生做一些這種評論甚至引發一個辯論會,展開辯論。演講或者講故事,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這種表演的方式把這個故事詮釋出來,你把這個故事講述出來,用自己的語言,手勢,表情來講述。
(5)創意應用。創新應用一般來說是根據所學的課文拓展內容,采用的策略可以是:1)反問法。2)創作或者創編。把這個故事的文本改成不同類型的文章,或者把這個文章內容改成一個劇本兒,或者把它變成一種藝術創作如手工制作、繪畫、廣告設計等,往往也可以跟音樂、美術等其他課程整合延伸。3)現實問題解決。就是要結合我們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去找到解決方案。把問題延展到跟他的生活結合起來都是創新應用的內容。
教學過程是由若干能夠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教學環節組合而成的有教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雙邊互動的活動進程。按照加涅的理論,教學過程必須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教學過程實際是指安排好的教學事件[2]。加涅在其信息加工學習理論中將教學過程分了八個階段,對應著學生學習的八個心理過程,這符合了審辯閱讀中的反思評價、創意應用的思維過程,最終達到讓學生能夠有審辯思維能力,通過學習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產生創新思想和行動。加涅的教學與學習過程階段理論,表現為學生內部的學習過程一環接一環,形成一個鏈索,把教學的外部事件與學生學習的內部過程聯系起來,構成了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心理的完整過程。如圖1 所示:

圖1 加涅的教學階段理論
根據加涅的理論和審辯閱讀的原理,教學過程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完整性原則:是指教學過程的設計要以教學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從信息加工的完成環節來實現教學環節。第二,學生主體性原則:是指在教學設計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設計都緊緊圍繞著學生的學這個中心,引發學生所學、所思、所做。第三,師生互動原則: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是雙主體的活動,因此教學設計要體現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互動過程有機聯系起來。第四,活動化原則:是指教學設計由一系列圍繞主線的教學活動構成[3]。教學設計就像串糖葫蘆一樣,圍繞著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這個中心,由一系列相互聯系、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也就是加涅所說的教學事件)組成。在教學活動中,既有教師教的活動設計,又要有學生學的活動設計。二者緊密配合,共同完成教學過程[4]。
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包括了很多要素,例如時間進程、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學法指導、多媒體應用及板書設計以及教學評價等等。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教學評價,具有激勵功能、導向功能、鑒別功能和改進功能,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促進教學和學習方式的改進,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育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把教學評價分為三類: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在審辯閱讀課堂教學中評價既要評價學生達成語文學習的目標,還要特別關注學生審辯思維發展目標的達成。針對審辯思維培養的課堂教學評價,并不都需要用測驗、練習等方式來進行,可以通過學生表現來評估,表現性評價是個體在一定情景中對其在解決具體問題上的表現的評估。表現性評價可以是學生口頭表述,也可以是學生的實驗、設計、論文、辯論中的觀點清晰依據證據的客觀確切等。
綜上所述,作為教學設計的基本內容環節可以參考以下結構:
課題
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含審辯思維培養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含策略、評價、板書設計、多媒體應用、教學環境、課后作業)
一、
二、
……
【一、二、……每個大的環節后面要有設計意圖,要求有理,有據,有邏輯。】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含審辯思維培養)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含策略、評價、課后作業)
一、
二、
……
【一、二、……每個大的環節后面要有設計意圖,要求有理,有據,有邏輯。】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含審辯思維培養)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含策略、評價、課后作業)
一、
二、
……
【一、二、……每個大的環節后面要有設計意圖,要求有理,有據,有邏輯。】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