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維, 何玉蝶
(1.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02 隊,湖南 長沙410000;2.湖南省勘測設計院,湖南 長沙410000)
天然礦泉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水資源,有著顯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為此需要在開采等實際工作開展前切實做好水資源形成的調查、分析與評價,明確形成機理,為后續工作順利進行提供參考。為了進一步開發綏寧豐富的礦泉水資源,助力區域經濟發展,需對該區礦泉水資源形成機理進行分析與評價。
工作區整體位于瓦屋塘花崗巖體,區域性鐵山廟—武陽壓扭性大斷裂(溆浦—桂林壓扭性斷裂)F86 的兩側。 以工作區的地貌情況與特征為依據,其地貌形態可以分成以下兩種:侵蝕構造中低山地貌;侵蝕堆積溝谷平原地貌,如圖1 所示。

圖1 水源地地貌形態
工作區位于揚子陸塊(Ⅳ-4)的桂湘早古生代陸緣沉降帶(Ⅳ-4-8) 的邵陽坳褶帶(Ⅳ-4-8-1)。 屬雪峰加里東期褶皺帶東緣,印支期祁陽山字型構造前弧內帶,構造線方向多呈北東20° ~30°,工作區構造綱要如圖2 所示。
工作區構造較為復雜,主要發育南北向主斷裂、北西西向斷裂以及北北東向斷裂。
1.2.1 南北向主斷裂
該斷裂可能在印支期形成,到達燕山期后開始產生活動,是長時間處在活動狀態的斷裂帶。斷裂帶上有山間谷地,部分地段可為地下水匯集提供有利場所。

圖2 工作區構造綱要
1.2.2 北西西向扭性斷裂
F1 斷裂:走向北西290°,推測向北東20°方向傾斜,傾角較陡;向北西延長3.2 km 到圖幅外,沿線有7 處泉水呈北西西向線狀展布,流量在0.15L/ s以下。
F2 斷裂:位于F1 斷裂北側3 km 的拖木岑—水廟—冷水坪—冷水丫沖—百家坑,走向290°; ZK4孔揭露該斷裂,位于孔深111.36 ~120.00 m、147.60~157.08 m 處,厚度18.12 m;向北東20°方向傾斜,傾角70°左右。
F3 斷裂:位于F2 斷裂北側3 km 的長岑—相片村—瓦2 井,走向290°;鉆孔瓦2 揭露到該斷裂,揭露位置位于孔深32.84 ~70.80 m、82.00 ~110.00 m處,總厚度78.80 m;向北東20°傾斜,傾角70°左右。
F4 斷裂:位于F3 斷裂北測約800 m;鉆孔瓦3揭露到該斷裂,揭露位置位于孔深164.91 ~240.44 m、277.00~282.00 m 處,總厚98.53 m;推測向北東20°方向傾斜,傾角75°左右。
1.2.3 北東向張扭性斷裂
F5 斷裂:該斷裂為推測斷裂,位于雙江—祖山腳一帶,長約1.3 km。F20 斷裂:即大安源—楊家坊壓扭性斷裂,為鐵山廟—武陽南北向壓扭性斷裂( F86) 次一級的斷裂。
瓦2 與ZK4 鉆孔的礦泉水都出露于地勢較低的溪水旁,即F2 和F3 斷裂帶的上盤。 F2 與F3 斷裂走向為290°,間隔距離為3 km,具有張扭性質,規模相對較大,延伸可達5 ~7 km[1]。 斷裂分布地層屬印支期黑云母二長花崗巖[2]。
通過對礦泉水所在水文地球化學環境的分析可知,含水層的硅含量很高。 根據巖礦分析成果,石英(含量約45%)主要由二氧化硅(含量約66.5%) 組成[3]。 一般降水下滲以后,沿巖石的裂隙發生運移,因斷裂帶的巖石較為破碎,且裂隙發育,具有良好的儲水與導水性,所以地下水將在斷裂的交匯處匯聚。 運移時,地下水和圍巖直接接觸,受水解與溶濾等作用后,偏硅酸大量聚集,含量明顯增高,成為偏硅酸含量可以達到國家現行標準的優質天然礦泉水。 地下水運移時間明顯較長,且循環深度大,使水溫較低。 以瓦2 孔為例,其水溫只有21 ℃,這說明有冷水混入[4]。 除此之外,瓦2 與ZK4 孔處的地下水為HCO3-Na·Ca 型,礦化度相對較低,為淡水型,說明地下水有活躍的交替循環,冷水混入,如圖2所示。

圖3 礦泉水循環交替示意圖
工作區中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和地層巖性,特別是斷裂破碎帶,都對礦泉水的形成與富集有利,其富集特征為:
(1)北西西向張扭性斷裂帶礦泉水富集。 由于南北向鐵山苗—武陽(溆浦—桂林) 壓扭性大斷裂(F86)促使西盤向北產生了6 km 左右的平移,局部應力集中釋放形成次級北西西向張扭性斷裂帶F1、F2、F3、F4。 由于花崗巖較脆,受力后會出現彈性形變,以拉裂為主,中心處主要是疏松角礫巖[5],兩側是裂隙率與張開度均較大的裂隙密集帶,張開性很好,并且延伸距離也較遠,可形成帶狀空間,具有良好導水性能,利于蓄水。
(2)北西西向斷裂和南北向斷裂交匯處礦泉水富集。 由于F86 斷裂性質比較特殊,其導水性相對較差,而沿北西西向分布的斷裂帶有較好的導水能力,因此該區域地下水會從北西西持續向南東東運移和徑流。 因F86 具有阻擋的作用,所以這一區域的地下水和其他部位相比較為富集,以瓦2 鉆孔最為顯著。
(3)從北西西到南東東不斷富集。 礦泉水以西部廣大花崗巖為主要補給來源,在地形及斷裂帶因素的影響下,地下水自北西西向南東東發生運移,其富水性具有從北西西到南東東越來越富集的特點[6]。 如ZK4 孔和F86 的水平距離相對較大,約為3 320 km,單位涌水量僅為0.273 L/(s·m);而瓦2孔和F86 的水平距離相對較小,約為1 400 km,相較于ZK2,單位涌水量從0.273 L/(s·m)增加至0.843 L/(s·m)。
根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環境學院實驗教學中心(同位素液閃儀實驗室) 礦泉水的年齡測試報告(2015 年12 月20 日),本工作區瓦2 孔14C 表觀年齡為3.35 kaB.P.(±0.11 kaB.P.),由此推算出礦泉水的年齡為3.24~3.46 kaB.P.。
2.5.1 礦泉水微量元素含量和季節之間的關系
瓦2 孔偏硅酸實測結果在39.0 ~41.66 mg / L 范圍內,均值為40.17 mg / L,最大值為41.66 mg / L,產生于2016 年7 月6 日;最小值為39.0 mg / L,產生于2016 年3 月3 日,含量變化系數為1.068,該鉆孔偏硅酸實際含量保持穩定。
由于礦泉水偏硅酸實際含量和季節有一定關系,在每年的4~8 月,即豐水期,偏硅酸實際含量較高,而平水期相對較低。 其原因為雨季地下水有著豐富的補給,加劇了地下水的循環和交替,但總體上的變化并不大[7]。
2.5.2 礦泉水中H2SiO3含量和平面位置之間的關系
通過對偏硅酸實際含量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出,F86 斷裂中,礦泉水偏硅酸實際含量具有從北西到南東不斷增多的特點,如表1 所示。其他斷裂帶由于采樣數量相對較少,而且比較分散,所以無法統計其規律。

表1 地下水偏硅酸含量統計結果
(1)工作區地貌類型屬于構造侵蝕、剝蝕中低山和侵蝕堆積溝谷平原,地質構造相對復雜,南北向區域性鐵山廟—武陽壓性大斷裂( 溆浦—桂林斷裂)F86 構成軸部,東西兩側分布北西西、北東東次級張扭性斷裂,北西西向斷裂富含偏硅酸礦泉水,屬承壓含水層,補給充沛;
(2)工作區中礦泉水主要分布于北西西向張扭性斷裂帶,主要受南北向F86 主斷裂影響,在北西西到南東東的方向上,地下水越來越富集,最終在兩個斷裂的交匯部位富集,形成工區內優質礦泉水;
(3)根據工作區礦泉水富水部位、儲存條件與分布特征,應對北西西向斷裂帶,尤其是與F86 交匯、地質較低的部分進行深入的工作,以此確定水源地具體狀況。 但這需要基于全面的地面調查及物探,待綜合研究完成后,進行探水工程;
(4)對于不同級別的保護區,需要以保護級別為依據設置相應的警示標志,以此不斷提高附近居民自發保護水源的意識,減少或避免污染及破壞,使水源地水質始終保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