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江
(山東省煤田地質規劃勘察研究院,山東 濟南250100)
研究區位于山東半島北緣中部,瀕臨渤海,地形東南高,西北低,山體走向為東西或北北東向。 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滲,年平均降水量634.3 mm。 據龍口海洋站近40 多年的觀測,海潮最高水位標高+3.40 m。
龍口市經濟發達,市政設施較完善,城區、開發區、主要鄉鎮和工業項目集中區均已鋪設污水收集管網。 污水通過管網收集后排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排放。 龍口市現有污水集中處理廠3 座,分別是龍口市污水處理廠、龍口市第二污水處理廠和龍口市黃水河污水處理廠。
根據各污水處理廠的在線監測數據顯示,3 個污水處理廠排放處理后的水體約2 264.5 萬噸(2014年),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均能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1996)中的一級B 排放標準。 經調查了解,各污水處理廠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段進水量變化較大,對生化處理系統沖擊較大,導致出水水質不穩定,偶爾出現超標現象,超標因子主要是COD 和氨氮。 據統計,區內生產礦井生產廢水年排放量為164.9 萬立方米。
調查區固體廢棄物的組成主要是煤矸石、粉煤灰、爐渣、化工渣、生活和建筑垃圾等。 其中煤炭生產過程中矸石堆積,利用矸石進行采空區回填,對地下水的影響最為直接,矸石在露天堆放過程中在氧化、微生物分解及雨水淋濾等綜合作用下得到充分反應,可產生大量金屬離子的酸性廢水,污染下游地表和地下水體。 本次工作對礦山矸石樣進行了元素分析和毒性浸出試驗,對矸石的各項元素背景值和風化后浸出量進行了測試,以了解矸石的各項污染物排放強度。
根據分析結果,雖然煤矸石的各項浸出指標均未超過《 危險廢物鑒別標準浸出毒性鑒別》 ( GB 5085.3—2007)標準,為一般固體廢物,但矸石的長期堆積和污染物的累積效應,必然會對地下水水質產生不利影響。
農業污染主要為施用的農藥化肥未被吸收的部分隨徑流進入河道,或隨水淋溶下滲污染地下水源。據相關資料顯示,調查區內農藥、化肥的施用量呈增長趨勢。 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雖然加快了農作物的生長,給農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也對水環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農藥、化肥隨降水及農田灌溉滲入地下,引起地下水中某些污染組分含量增高、富集,造成水質污染。 例如,氮肥的廣泛使用將導致地下水中硝酸鹽含量增加。 農藥具有殘留量高、難以降解的特征,特別是大多數蔬菜基地多位于城市水源附近,過量使用農藥直接影響人們的飲水安全。
在調查區沿海一帶,受地下水超量開采、礦山疏干排水及海產養殖、開發鹽田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引起了海水入侵現象,使得該區域地下水中的氯離子和鈉離子含量明顯增高,造成水質污染。
本次地下水質量評價標準采用《地下水質量標準》(GB14848—93)中的Ⅲ類標準。 評價因子選取pH、總硬度、氯化物、亞硝酸鹽、硫酸鹽、鎘、汞、揮發酚、六價鉻、鉬、鈷、鎳、鈹、鉛、氰化物、銅、鋅、總砷等18 個項目作為參加評價的因子。 評價方法:首先由各單項組分含量劃分組分所屬質量類別,并按表1確定各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然后對所有單項組分再計算出綜合評價分值F;最后根據F值劃分地下水質量級別(表2),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F為各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的平均值;Fmax為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中的最大值;Fi為各單項組分評價分值;n為項數。

表1 單項組分評價分值

表2 地下水質量分級
五類水的水質特征為:
Ⅰ類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學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適用于各種用途;
Ⅱ類水: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學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適用于各種用途;
Ⅲ類水:以人體健康基準值為依據,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及工、農業用水;
Ⅳ類水:以農業和工業用水要求為依據,除適用于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外,適當處理后可作生活飲用水;
Ⅴ類水:不宜飲用,其他用水可根據使用目的選用。
根據上述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對本次工作所取水樣進行了評價(表3)。 調查區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結果共劃分為三類區。

表3 地下水質量分區一覽表
(1)地下水質量良好區。 綜合評價分值在0.80~2.50 之間,主要分布了調查區東南角的蘭高鎮,橫跨黃水河兩岸,東、南均為調查區的邊界,該區面積約29.47 km2,占全區總面積的5.71%。 該區內及附近污染源少,污染程度低,地下水受黃水河上游河水的補給,水質較好。
(2)地下水質量較好區。 綜合評價分值為2.50~4.25,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南部,西起黃山館鎮的苗家村,北至河南宋家村—廟高村—橫埠村—南二里處村-大堡村一線,向東跨過黃水河至諸由觀鎮,西段南至調查區邊界,東段南至蘭高鎮,該區面積約103.76 km2,占全區總面積的20.11%。 該區地下水污染程度較低,地下水質較好,地下水中的大部分離子含量符合地下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
(3)地下水質量較差區。 綜合評價分值為4.25~7.20,調查區北部區域均為該類別,面積約382.73 km2,占全區總面積的74.18%。 該區地下水主要受海水入侵和工業污染影響,地下水中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含量較高,水質較差。
由此可見,調查區內地下水總體質量較差,水質污染主要因素是受到海水入侵及工業污染源的影響。
(1)隨著節水城市的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礦井水排放量和無組織廢水排放量將大大減少,工業固廢和生活垃圾將得到更全面的治理,污染物排放減少,進而使得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持續減少,水質持續改善。
(2)海水入侵面積逐漸縮小直至達到平衡點,由海侵引起的地下水質惡化將得到有效遏制。
(3)地下水庫的建設導致地下水流動性變差,阻擋了地下水的正常徑流和污染物的遷移、降解,從長期來看,庫區及周邊水質會變差,尤其是硝酸鹽氮含量會明顯升高。
(1)對重點工業污染源進行重點治理,對直接或間接向飲用水源地排放污水的工礦企業加大治理力度;堅持達到標準再排放,大力倡導建設不同規模的污水處理廠,采取" 誰污染,誰治理" 的原則,控制污染,收取污染治理費。 尤其一些小型鄉鎮工廠企業,其設備簡陋,生產工藝簡單,排出的污廢水有害組分濃度較高,環保部門應加大監督力度。
(2)嚴禁污水直接排放和利用,開展中水綜合利用,提高中水利用率,不但減少了對地下水的污染,還有效利用了水資源。
(3)對于堆放固體廢物的臨時場所,應在堆放前采取防滲措施。 在雨天和下雪天,可以覆蓋堆放區,以減少滲濾液的產生。
(4) 積極推廣有機肥料和生物病蟲害防治技術,限制飲用水源地區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減少地下水污染。
(5)科學合理地開采利用地下水,防止水質進一步惡化,嚴禁在河道濫采砂,保護含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