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賓
(鄭州大橋醫院麻醉科,鄭州 450000)
無痛分娩是指在分娩過程中通過應用鎮痛類藥物,阻斷分娩時痛覺神經傳遞,從而達到避免或減輕分娩痛苦的目的,而硬膜外麻醉鎮痛是無痛分娩的重要方法,其鎮痛效果好、安全性高,得到臨床公認[1]。在傳統麻醉鎮痛用藥過程中常采用持續給藥方式,但持續給藥可能會提高麻醉藥物用量,增加產間不良反應,從而影響妊娠結局。而硬膜外規律間斷是指鎮痛開始后每間隔1 h規律注入麻醉液進行麻醉的方式,它不僅不影響鎮痛效果,還能降低產婦爆發性疼痛風險[2-3]。鑒于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探討不同硬膜外麻醉給藥方案對足月初產婦分娩疼痛、麻醉藥物用量及不良反應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鄭州大橋醫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足月初產婦105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52例,年齡23~34歲、平均(27.32±3.68)歲,孕周37~40周、平均(38.39±4.11)周;觀察組53例,年齡25~33歲、平均(28.03±3.41)歲,孕周38~40周、平均(38.51±3.98)周。2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
入選標準:1)所有產婦均為足月、頭胎;2)產婦年齡20~40歲;3)產婦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麻醉及藥物禁忌證者;2)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3)精神系統疾病者。
2組均接受硬膜外麻醉,入手術室后開放上肢靜脈,予以靜脈滴注復方乳酸鈉林格注射液(山東威高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318010504),然后于腰椎3—4間隙進行硬膜外穿刺,硬膜外置管3 cm,同時給予試驗劑量1.5%利多卡因(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31911141)3 mL預注,確認無脊髓麻醉、無血管注入征象后,注射首劑羅哌卡因(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03B01011)與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81A05211)混合液10 mL,然后將注射泵通過三通連接用于自控鎮痛,泵溶液為羅哌卡因7.5 mg·mL-1+舒芬太尼0.4 ug·mL-1。對照組于鎮痛15 min后持續給藥麻醉,速率10 mL·h-1。觀察組于鎮痛75 min后每間隔1 h注入10 mL混合麻醉藥。使VAS評分維持在3分以下,產后1 h停藥。
觀察和記錄2組麻醉鎮痛前及麻醉鎮痛后不同時間節點分娩疼痛程度、麻醉藥物用量及不良反應情況。1)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產婦疼痛程度,記錄產婦鎮痛前、鎮痛2 h、鎮痛3 h、分娩時及分娩后1 h的疼痛程度,分值范圍0~10分,0分代表無痛,10分代表劇痛,得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嚴重[3]。

2組麻醉鎮痛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麻醉鎮痛前比較,2組硬膜外麻醉鎮痛后各時間節點(鎮痛后2 h、鎮痛后3 h、分娩時及分娩后1 h)VAS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麻醉鎮痛后各時間節點(鎮痛后3 h、分娩時及分娩后1 h)VAS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麻醉鎮痛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觀察組舒芬太尼及羅哌卡因用量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0 1),見表2。

表2 2組麻醉鎮痛藥物用量比較分
對照組產間發熱15例(28.85%),觀察組產間發熱3例(5.66%),對照組發熱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胎兒生長發育及智力發育的重視,自然分娩率明顯提高,自然分娩過程中胎兒頭部不斷受擠壓刺激胎兒呼吸中樞,利于胎兒建立正常呼吸,更為重要的是胎兒頭部經產道擠壓,可提高胎兒腦部神經中樞興奮性,利于胎兒日后生長、智力發育,對胎兒、產婦均有益處[4]。然而分娩過程中巨大疼痛使產婦飽受折磨,從而增加產程時間,影響妊娠結局。
硬膜外鎮痛技術是臨床常用無痛分娩的方法,其鎮痛效果好、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已在臨床廣泛推廣。在實施硬膜外鎮痛時,臨床常采用持續給藥方式,但近年研究表明,產婦鎮痛分娩可誘發產間發熱現象的發生,而發熱現象可能與鎮痛藥物用量密切相關[5-6]。羅哌卡因屬長效肽胺類局麻藥,其能降低神經細胞膜上鈉離子通透性,抑制神經沖動傳導,且不通過胎盤屏障,安全性較高,故而被廣泛應用于產科鎮痛分娩,是目前分娩鎮痛理想藥物[7]。舒芬太尼屬人工合成阿片類麻醉藥物,其麻醉效果好,起效快。但二者高濃度時可導致血管舒張,改變下丘腦體溫調節機制,從而引起體溫升高或發熱現象[8-9]。降低藥物濃度能減少產間發熱現象的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鎮痛后2 h、3 h、分娩時及分娩后1 h產婦VAS評分均低于鎮痛前,可見硬膜外鎮痛分娩能有效減輕產婦疼痛程度。且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鎮痛后各時間節點(鎮痛3 h、分娩時、分娩后1 h)VAS評分、麻醉鎮痛藥物(舒芬太尼、羅哌卡因)用量、不良反應(發熱)發生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見硬膜外鎮痛規律間斷給藥的鎮痛效果優于持續給藥方式,且能降低麻醉藥物用量,減少產間發熱發生率,與國內文獻[10]的研究結果相符。
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是指鎮痛開始后每間隔1 h規律注入麻醉液進行麻醉的方式。分娩疼痛屬生理性疼痛,其疼痛性質有別于病理性疼痛;另外由于分娩鎮痛具有個體疼痛程度差異,因此間斷給藥有較好的可控性,規律間斷給藥產生的峰谷效應在產程中表現出真實的連續鎮痛作用,故間隔1 h規律間斷用藥不僅不影響硬膜外鎮痛效果,還能降低無痛分娩中產婦爆發性疼痛風險,改善硬膜外鎮痛效果[11-12]。同時規律間斷用藥能減少麻醉藥物用量,減輕藥物濃度,從而降低發熱現象發生。研究亦顯示[13],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利于產婦散熱功能恢復,從而減少熱潴留發生。
綜上所述,對于足月初產婦而言,硬膜外規律間斷給藥方案能顯著改善硬膜外鎮痛效果,減少藥物用量,降低常見發熱現象發生,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