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寧,李秀珍,許 甜
(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a.門診部; b.急診科,廣東 東莞 523721)
靜脈輸液具有給藥方便、起效迅速等特點[1],是臨床上常見且重要的給藥方法。門診治療是治療疾病最常見的一種方法,也是醫患糾紛發生率較高的區域,其中兒科患兒是輸液患者中的一類特殊群體,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心智尚未成熟,年齡較小的患兒,并不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2]。此外,我們國家的家庭結構大多數為“4+2+1”的形式,祖輩和父輩都以孩子作為家庭生活的中心,當患兒出現疾病時,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出現焦慮和不安的情況[3]。在進行靜脈輸液時經常會出現恐懼和緊張的心理,患兒很容易出現哭鬧或者反抗治療措施的情況,為穿刺和護理都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隨著當前現代護理模式的不斷轉變,心理護理已成為兒科護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受到了許多醫護人員的重視和廣泛應用[4]。基于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方法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在兒科門診輸液室患兒中應用效果。
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兒科門診收治的需行靜脈輸液治療的患兒180例,主要的疾病類型為發熱、呼吸道感染、腹瀉和支氣管炎等。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90例。觀察組男57例,女33例;年齡0.5~13歲,平均(6.9±1.3)歲。對照組男55例,女35例;年齡0.5~12歲,平均(6.7±1.2)歲。2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在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研究的可靠性,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的靜脈輸液穿刺全部由同一組穿刺技術良好,臨床經驗十分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輸液時間均控制在2~4 h。
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的靜脈輸液護理措施。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之上加以心理護理干預,幫助患兒減少對于病癥的心理障礙和消極情緒,讓患兒能夠更加舒適。具體干預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1)環境干預:需要保持兒科門診的空氣流通、濕度和溫度適宜,保持診室內具有充足的陽光照射,并且將原有的門診布局改為患兒接待區、分區治療區和治療等待區,并且需要設置兒童座椅和家長座椅,以便于前來治療的患兒及家長休息和等待[5]。在輸液室內可以增設書架,書架上可以擺放一些兒童疾病預防保健宣傳手冊,或者是兒童畫冊,還可以播放一些舒緩的兒童音樂。護理人員應該做到來有迎聲,問有答聲,走有送聲,面帶微笑,主動熱情,給患兒以及家長親切和溫馨的感覺[6]。
2)情感干預:在靜脈輸液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能夠直接接觸患兒,并且護理人員留給家長的第一印象會直接影響家長的后續態度。因此,在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時,護理人員應該面帶微笑,使用大眾化、親切的語言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應該多撫摸患兒,拉近與患兒的關系,和藹可親,語氣溫和,給予患兒鼓勵和安慰,以便于減少患兒恐懼和緊張的心理[7-8]。
3)行為干預:在面對一些年齡較小的患兒時,采取靜脈穿刺措施之前,護理人員可以播放動畫片,為患兒講故事和玩玩具等方式,個性音樂主要是針對患兒的年齡不同播放,如1歲以下的患兒播放胎教音樂;1歲以上的患兒播放患兒樹脂的樂曲、歌曲、自然界蟲叫鳥鳴等,患兒自行選擇,采用佩戴耳機的方式聆聽,控制在25~45分貝[9],從而分散患兒的注意力,然后在為患兒完成后續的靜脈輸液措施。對于依從性較差的患兒,應該給予一定的鼓勵,并且將其與其他患兒進行比較,激發患兒的競爭心理,以便于更順利的完成靜脈穿刺[10]。此外,在靜脈穿刺的過程中還需要嚴密的觀察患兒表情和動作,及時了解患兒的情緒和心理變化,并且還需要通過一些暗示性的動作和眼神來讓患兒能夠自覺改成一些心理動向[11]。
4)認知干預:由于患兒年齡的不同,靜脈注射時所出現的心理狀態也是不同的,一些年齡較大的患兒可能會擔心靜脈穿刺時液體外滲和疼痛等情況,此時護理人員需要主動進行安撫,減少患兒的擔憂,同時還需要積極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請患兒家長幫忙監護,一旦發現穿刺部位出現腫脹,或者患兒感覺疼痛等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及時檢查針頭是否出現脫落和移位等情況,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此外,還需要對患兒家長進行健康宣教,為家長介紹一些靜脈輸液輸液的注意事項,讓患兒家長能夠有初步的認識,一旦出現意外情況,應該及時通知護理人員和醫生[12-13]。
比較2組患兒靜脈穿刺時間、疼痛評分、配合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情緒穩定率及陪護滿意度。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兒靜脈穿刺時間、疼痛評分顯著減少,配合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情緒穩定率及陪護滿意度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各觀察指標比較
現代護理模式已經向生理-心理-社會轉化,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轉化過程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據相關報道[14-15]表明,小于5歲的患兒在進行靜脈輸液時出現不合作情況的占四分之一。因此,護理人員除了要具備過硬的靜脈穿刺技術以外,還要爭取患兒的配合,以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提高靜脈輸液患兒的治療配合度,提高患兒的輸液治療體驗,在兒科門診的靜脈輸液過程中需要護理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對于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和規避醫療糾紛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有研究[16-17]表明,對兒科門診輸液患兒采取心理護理措施能夠降低患兒輸液時的疼痛感,降低患兒的心理恐懼感,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改善治療效果。FRANKEL等[18]研究顯示,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減輕患兒靜脈穿刺時的疼痛反應,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干預后,通過對2組患兒的靜脈穿刺耗時、疼痛和配合度進行比較,發現觀察組患兒在各年齡分組的靜脈穿刺耗時均短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也低于對照組,配合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還發現,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率、情緒穩定率及陪護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心理護理在兒科門診靜脈輸液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兒科門診輸液診室應用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更好地為患兒提供醫療服務,提高患兒的依從性,避免醫患沖突,減少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