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哲,李小永,劉聚祥
(1.河北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 071000;2. 河北恩康牧業有限公司 074200)
抗菌藥物在肉雞養殖過程中起到治療疾病、促進生長的重要作用,但使用不合理不僅增加生產成本,而且對人類及周圍環境產生嚴重影響。
上世紀,瑞典、丹麥、荷蘭最早提出并實行減抗措施,技術成熟并逐漸引領世界各國養殖業走向減抗軌道。 2016 年9 月21日聯合國大會上,為減少“超級細菌”的傳播,193 個出席的成員國共同簽署并承諾嚴格控制使用抗生素。2017 年6 月22 日我國農業部發布《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2017 年-2020 年)》推進規范化、 減量化使用抗菌藥物, 優化獸用抗菌藥物品種結構,完善獸用抗菌藥物監測體系,提升養殖環節科學用藥[1],這標志著我國將全面進入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 深入開展獸藥殘留整治時期;《“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與《“十三五”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中指出,力爭通過五年努力實施《加快完善農獸藥殘留標準體系行動方案》[2],規范養殖模式,提升養殖人員專業知識[2]。 藥物殘留增加、細菌耐藥性提高,影響畜禽生產質量和人類健康。 同時強調“內”要加強行業整治“外”需國家強化管制,“內”“外” 結合以達到減抗效果。 2018 年4 月農業部發布《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工作方案 (2018 年-2021年)》, 要求通過實施養殖環節獸用抗菌藥物減量化行動試點建設,減少抗菌藥物使用的同時推廣生產、使用新型獸藥和飼料藥物添加劑替代傳統抗菌藥物, 探索出一套完整抗菌藥物減量化新型養殖模式,最終有效控制獸藥殘留和動物細菌耐藥性問題。
為評估抗菌藥物減量化使用方案在肉雞養殖中的可行性,在河北恩康牧業有限公司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 進行了本次試驗, 該公司為入選全國抗菌藥物減量化試點的100 家規模肉雞場之一。 試驗時間為2018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為期一年,共出欄六批肉雞,其中第一批肉雞作為對照組不做減抗處理,余下五批肉雞做減抗處理,通過加強管理,強化生物安全,減少抗菌藥物用量,評估抗菌藥物減量對生產效率和效益的影響。
雞苗選用的是山東民和有限公司零日齡的羅斯308, 雞苗在出場前已做好第一次免疫。 飼料來自河北大午農牧集團飼料有限公司的肉雞配合飼料,為全價飼料無抗生素添加。
以42d 為一個生長周期,分為六批,每批均為18.1 萬只,飼養于六棟標準化雞舍內,三層垂直籠養、自動化控制模式。 試驗期間根據季節和疫病流行情況減少或停用某種抗生素, 記錄每批肉雞的抗菌藥物用量、存活率、飼料消耗、出欄體重及肉料比等基本生產數據用于分析減抗對規模化肉雞場生產的影響。
每批雞飼養期間,前20d 飼料含21 個蛋白,20d 后含19 個蛋白。 0 日齡雞苗進場時由飼養人員人工飼喂飼料3 次,后期采食量逐漸遞增,機械自動化投喂;第一周每2d 清糞一次,第二周到出欄每天清糞一次。
如圖1 所示, 試點一年間肉雞飼養所使用的抗生素逐步減少,從第一批56304g 下降至第六批38904g,同比下降30.9%。

圖1 試點試驗期間單位用藥量環比
減抗試點一年內抗生素制劑折合原料藥的使用情況, 如圖2 所示, 第一批作為對照組不做減抗處理所以用藥量相對較大,時間為入伏天,溫濕度增加引起飼料變質,雞群頑固性腹瀉等腸道疾病易發,所以增加磺胺藥的使用;第二批時間為立秋早晚溫差大,中午溫度高飲水量增加,導致腸道負擔增加,使用磺胺藥物可降低腸道負擔;第三批晝夜溫差小且外界環境溫度低,雞群感冒增多,因空氣干燥故懸浮物增加造成呼吸道疾病,使用恩諾沙星可降低發病;第四、五批正值冬季外界氣溫低,舍內溫熱空氣與外界冷空氣相遇時易凝結水珠, 造成雞舍內過度潮濕導致細菌滋生、寄生蟲繁殖引發呼吸道或腸道疾病,使用硫酸新霉素可殺滅細菌減少發病;第六批時間為春季,晝夜溫差大易感冒繼而導致雞群免疫力降低,停用硫酸紅霉素、恩諾沙星、磺胺氯丙嗪,并添加營養物質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侵擾。

圖2 六批雞抗菌藥物使用量(kg)

圖3 各批次出欄存活率(%)
如圖4 所示,平均重量呈上升趨勢,肉料比基本一致。

圖4 平均體重 料肉比
每只雞平均利潤基本穩定在5.15 元以上,由于抗菌藥物的減少使用雞體負擔降低,健康水平提高,加之飼養管理和飼料的升級,單只利潤增加。

圖5 單只平均利潤(元)
抗菌藥物是個雙刃劍,可抵御多種感染性疾病、提高機體健康水平及減少損失增加收益[3],我國是畜禽養殖大國,同時也是抗生素生產和使用大國, 隨著抗生素用量的增加畜禽病原菌耐藥性和獸藥殘留日益嚴重, 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將會對食品安全、人類健康以及公共衛生造成嚴重影響。 本研究歷時一年,經六批一百余萬只雞試驗,每批減少抗菌藥物用量5%左右,至第六批減少30%。比較減抗前后生產指標發現,存活率、出欄平均體重沒有下降,出欄體重還略有增加,每只雞平均利潤增長,加之藥物投入減少,節省了藥費,總體效益提高。 由此表明在規模肉雞場,實施抗菌藥物減量化使用是可行的,不會導致疫病發生率增加,養殖效益降低。 據歐盟經驗,在養殖過程中減少抗生素使用的前期容易出現微生物疾病, 要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方案[4],所以在進行減抗的過程中,建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從營養、防疫、管理、環境控制等方面[5],制定并執行標準化生產管理規范, 做好生產記錄和免疫檔案, 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
要根據本場養特點和疫病流行規律,制定疫苗免疫和藥物預防程序,做到早預防、早控制,并定期檢測抗體水平,評估免疫和藥物防治效果,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對病原菌進行耐藥性監測,分析其耐藥趨勢和耐藥譜,指導臨床防治藥物選擇,使本場的疫病防控更加科學有效[6]。
生物安全是控制疫病發生的終極措施[7],是保證動物健康,切斷疫病傳播的綜合預防措施,主要包括養殖場與外界的隔離,衛生與消毒,殺蟲、滅鼠,人員與物品出入控制等。 要制定相應的操作規范并堅定落實,同時也要張貼相關表示,做到一目了然,減少疫病的發生。
養殖生產過程中,制作表格,從進雞到出欄,每天記錄投料、飲水、免疫、用藥、發病、死亡、體重、雞群狀況等一系列指標[8],分析并存檔,便于指導或改進生產管理,提高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