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際出發尋找扶貧攻堅的支點,以發展的眼光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在脫貧過程中探索出來的方法。甘孜州曾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今年2月份,甘孜州實現全域脫貧,全州18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1360個貧困村退出,近22.3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這是當地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奮斗的最好答卷。
甘孜州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專區級少數民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平均海拔3500米。這里山高谷深、資源分散、發展基礎薄弱,改變貧困的面貌就需要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扶貧策略,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扶智,協調解決好各種矛盾,讓人民更有獲得感。
如今,甘孜州在產業轉型升級、全域旅游創新、生態環境治理、地方文化建設等經濟社會方方面面與脫貧攻堅融合發展,甘孜群眾走上了各項事業齊發展的小康路。
因地制宜是脫貧攻堅從實際出發的最好注解。有“中國松茸之鄉”美譽的雅江縣,年產松茸800噸左右,占全國產量的15%。依托松茸資源的優勢,當地建立起中國雅江松茸產業園,依托龍頭帶動、技術拉動、品牌推動,增加松茸產業的科技投入,并推廣滑子菇、猴頭菇、香菇等其他人工食用菌種植技術,形成了產業化發展,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扶貧之路。立足自身優勢,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成為甘孜各縣鄉共同的選擇,既壯大了產業規模,又造福了一方百姓。
脫貧攻堅離不開思路創新。甘孜縣格薩爾王城近幾年已經成為川西地區名氣不小的旅游勝地。不過,在格薩爾王城建立之前,這里還是雪山圣湖旁邊的一處綠草地。通過整合境內分散的120余處格薩爾文化遺跡遺址,2017年6月,甘孜縣投資6.3億元,打造貧困村“飛地”集體經濟實體——格薩爾王城,并于去年9月投入運營。作為全縣的核心產業支撐,一個村承包一個旅游項目,徹底解決了貧困村產業發展困境,為貧困群眾提供了工作機會和日漸豐厚的旅游收入。
脫貧攻堅不光是產業興旺,更需要從多個方面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甘孜州的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始終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前提要求,保護一方山水,是歷史責任,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道孚縣道塢濕地就是從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的目標出發,于2018年9月開始建設的。依托天然濕地環境,道孚縣把保護生態環境深深銘刻在這片土地上,拿出縣城“黃金地塊”建設濕地公園,讓“綠色資產”變為百姓的“生態福利”。
如今,甘孜大地上發生的每一點變化,都與新生活、新奮斗緊密相連,甘孜兒女在共奔小康的幸福路上快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