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就要做好”“細節決定成敗”“只要用心就會出成績”……作為一名普通的林草科技工作者,他幾十年來一直給身邊人們灌輸這些話語,這也是他自己多年來一直堅守的做事原則。他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也沒有什么驚人舉動,只是以他那顆拳拳之心,編織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在科研道路上默默地奮斗了30個春秋,把全部的青春年華無私地獻給了林草事業。他就是山西省林草局林木良種培育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山西省林學會副秘書長郝向春。
出生于林業世家的郝向春,從小就與“林”結下了不解之緣。自1990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他便立下了扎根林海、以林為家、奉獻林草的決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刻苦鉆研、開拓進取、拼搏奉獻、追求卓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走出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
提到郝向春,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皂莢專家”,正是他讓皂莢這個無人問津的樹種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皂莢是集珍貴用材、工業原料、藥用保健為一體的多功能生態經濟樹種,而野皂莢是一種灌木,經濟價值低。如何對皂莢和野皂莢提質增效是郝向春一直思考的問題。按照“規劃考慮生產,過程征求民意,成果返還民間”的思路,從2008年,他就開始對皂莢進行育種繁殖研究。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育種繁殖既是精細活也是耐心活,伴隨著太多孤獨和失敗。郝向春經常下鄉,憑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勁兒,他在基地一住就是半個月,一門心思鉆研皂莢繁育技術,數萬畝林場,留下了他辛勤耕耘的汗水;數百公里林地,留下了他選優標記的足跡;數千株林木,留下了他潛心育種的身影。長期的林草科研一線實踐為他的皂莢繁育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歷經10年時間,郝向春不僅摸清了山西省皂莢和野皂莢資源分布情況,而且通過優樹選擇、無性系繁殖、區域栽培等一系列試驗,成功選育出莢果、皂刺兩用型皂莢優良品種——“帥丁”以及果用品種“帥莢1號”“帥莢2號”,并在運城、臨汾、長治、陽泉等地進行推廣應用;突破了皂莢良種嫁接苗培育的關鍵技術,探索出適宜的野皂莢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摸索出一套野皂莢嫁接改良技術及皂莢林定向培育技術。該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7年榮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山西省林業領域近20年來唯一獲此殊榮的研究項目,艱辛歷程可想而知。
郝向春一向思路開闊,他認真研究國家政策與行業發展方向,在平臺規劃與團隊建設方面狠下功夫,他常說“一定要做對行業、對社會有意義的事”,事實證明,他做到了。
一項科研成果可以振興一個產業,改善一方生態;一個產業可以盤活一方經濟,致富一方農民。郝向春說,皂莢是山西省經濟林中的新成員,它的發展“錢景”非常好,是山西農民的又一棵“搖錢樹”。
為了讓大家通過數字更清晰地感受到皂莢的經濟價值,郝向春以“帥丁”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野皂莢嫁接“帥丁”皂莢第3年開始掛果,第5年即可收益,株產10斤以上,皂刺1斤左右,每株收益80元以上,按每畝栽種55株計,畝收益在4000元左右。按山西省200萬畝可以嫁接改良計算,每年就可為全省創造直接經濟收入80億元。他帶領團隊完成的這項科研成果不僅為皂莢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也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作為山西省林草局林木良種培育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郝向春巧妙地把成員們的思想教育與業務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他在一次與青年科技人員座談時,分享了自己總結的九字方針“多學習、多反思、多感恩”,力促團隊所有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他統籌規劃團隊布局,引領把握團隊研究方向,圍繞“振興鄉土樹種計劃”戰略需求,開展關鍵技術的科研攻關。他注重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學術研討和技術交流,積極參與楸樹、櫟樹、皂莢等樹種的國家創新聯盟,為今后長期科研合作、協同攻關奠定基礎。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多年來,郝向春帶領團隊成員對皂莢、梓樹、遼東櫟、杜梨等20多個主要珍貴鄉土樹種進行良種選育和繁殖研究,他們冒著嚴寒酷暑,徒步在大山深處做調查,進行優樹標記、記錄、采集繁殖材料。幾年下來,共選優1000多株,繁殖苗木14萬株,建立了14個樹種的優樹采穗圃、基因庫和測試林。正是這些豐碩成果的積累,2017年他帶領團隊申報的“國家林草局華北鄉土樹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落戶山西省林科院,為華北地區鄉土樹種的研究與推廣應用提供了科研平臺。
郝向春常說:研究成果不屬于某一個科研人員,而是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的確,“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通過多年的努力,團隊近5年共主持國家級、省級重點研發項目30多項,鑒定科研成果10項,榮獲省科技進步獎3項,研制專利15件,審定良種31個,發布地方標準20項,出版著作2部,發表學術論文85篇。郝向春個人也先后獲得“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山西省林業科技標兵”“山西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18年入選“三晉英才”支持計劃“拔尖骨干人才”,2019年又被省林草局評為“科技領軍人才”。
“科研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永恒的執著,要從工作中找到樂趣,這樣就不會感到枯燥無味了。”郝向春用火熱的激情和身體力行的努力,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光榮使命,譜寫著人生的壯美詩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