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先后獲得“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2019年被授予“三晉英才”拔尖骨干人才稱號。
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成就了他在橋梁科研方面的碩果累累。
他就是山西省交通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高級工程師謝海龍。
唯至誠者,能致其極。“做就要做到極致,做到最好。”這句話是謝海龍一直堅守的信念。對于謝海龍來說,極致就是和時間拼速度,和數據拼細度,和標準拼態度,讓監測工作精中求精。工作19年來,謝海龍一直奮戰在工程一線,愛崗敬業,默默耕耘,攻克了多項關鍵技術難題,被喻為解決橋梁結構“疑難雜癥”的專科醫生。
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和“萬千錘而鑄一器”的堅持,使謝海龍成為山西省橋梁結構健康監測領域的先行者。扎根基層19載,他用恒心建工程,用匠心敬時代,用一座座橋梁工程項目書寫著大國工匠的堅毅與執著。
殊不知,如今擁有精湛業務水平的謝海龍曾經也是橋梁領域的門外漢。2001年,畢業于長安大學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的謝海龍開始從事橋梁檢測工作。“我剛畢業的時候,橋梁檢測知識知之甚少,連應變片都不認識,完全是零基礎學起。”謝海龍告訴記者。
“困難雖大,信心卻足。”為了彌補專業空白,他著魔一般研究橋梁知識,狂“啃”了十多本專業書籍補習理論知識,對工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虛心向同事請教,找出解決辦法,精益求精。正是憑著身上這股“愛琢磨、愛鉆研”的勁兒,謝海龍一步步穩扎穩打,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儲備,為他日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謝海龍猶記得,參加工作不久,他就先后參與了山西省當時技術難度最大的橋梁建設工程——仁義溝特大橋和太原西北環矮塔斜拉橋施工監控項目。雖然工作經驗不足,但他沒有輕言放棄,現場精心檢測,認真分析數據,就這樣一直堅守到任務圓滿完成。“翻過第一座業務高山,我第一次體會到施工監控工作的艱辛與偉大。”他感慨道。
此后,謝海龍繼續迎難而上,勇擔重任,積極投身于山西省如火如荼的交通建設大發展中,不論是從數據采集整理到結構分析計算,還是從單個施工工況到施工工藝全過程,他都奮戰一線,潛心鉆研,工作時學實操,休息時鉆理論,一點一滴積累,通過數十個工程項目的累累錘煉,謝海龍逐漸成長為橋梁結構監測領域技術全面、技藝精湛的高精尖技能人才,真正從橋梁門外漢成長為業內精兵。
“檢測數據為什么異常?理論計算結果能不能再優化?”工作中的謝海龍總喜歡提問題。正是這種刨根問底的勁頭,使得他對科研有著近乎極致的追求。在“重載交通橋梁荷載標準研究”項目研究過程中,為了收集交通數據,他帶領相關人員連續72小時輪流蹲守在高速公路旁;在“運營橋梁參數識別及承載力的研究”中,一遍遍計算,一次次改進,一步步優化,計算程序連續運行3天3夜已是常態,只為得到最優計算結果。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為了掌握風陵渡黃河大橋長期結構運營狀況,他組織開展橋梁結構健康監測,從系統集成到安裝調試,從運營維護到結果分析,每一環節他都嚴格把關,一干就是10年;針對不同橋梁結構特點,制定專屬監測方案,建立不同的監測系統,在小店高架橋和聶家莊大橋健康監測中,創新采用動撓度與視頻抓拍技術,精準識別了車輛過橋工況;針對監測系統運行時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存、管、難”的瓶頸問題,他自主學習數據處理分析軟件,編寫了多個小程序和數萬條代碼,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時代發展,技術前行。企業轉型升級的背后,相對應的,是人的蛻變。“今天,匠人不僅要把業務做好,還要勇于開拓,不斷推陳出新。”謝海龍說。
2019年,在山西交科集團和公司改革成立元年,謝海龍依托多座橋梁健康監測的實踐積累,成立了山西省橋梁結構監測與數據中心,將橋梁監測、定檢及荷載數據進行了深度融合分析,以數據挖掘助力橋梁管養與決策,形成信息橋梁、智慧橋梁的戰略布局,成為集團投資決策智庫中心、運營單位精準管養技術中心、檢測公司轉型發展創新中心,實現山西省橋梁大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自主管理與高效利用。
平臺的發展給了謝海龍動力和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但他深知“一花獨放不是春”,技術的進步需要團隊成員素質的提升作保障。無論是現場施工作業,還是數據分析處理,謝海龍都將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傾力相授。在他的培養下,一批年輕的業務能手正在茁壯成長起來,逐漸挑起了橋梁結構監測的大梁。
“成績的取得是國家和單位培養的結果,像我這樣默默無聞在工程一線奮斗的人還有許許多多,我只是他們中的一員。”謝海龍謙虛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