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鳴 李建杰

很多人都知道洪洞縣有個老中醫叫孔祝三,但很少人知道他已經是個年逾百歲的老壽星,對于他的養生之道更是鮮為人知。
孔祝三,名慶華,字祝三,漢族,1920年8月14日出生于山西省洪洞縣甘亭鎮東孔村。先生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從小就勤奮好學,《本草備要》《脈決》《湯頭歌訣》《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西匯通醫書五種》《醫學衷中參西錄》《溫病條辯》《證治準繩》《外科癥治全生集》《傅青主女科》《醫林改錯》《醫經精義》《血證論》等醫學書籍,他都熟讀于心,甚至可以背誦下來。他師從多位祖傳名醫,與祖傳名醫張學聰、張學恭學習丸散膏丹等成藥的制作。后遇一位精通外科瘡瘍的李姓名醫,擅長煉制丹藥紅升丹、白降丹,并有一秘方《大紅傷藥》,此藥止血止痛、抗感染,用于瘡瘍能祛腐生肌,孔祝三盡得其傳。后拜臨汾名醫張永智(孔祝三岳父)為師,張先生后為洪洞縣人民醫院著名中醫骨科,張永智也為祖傳名醫,其為六代,傳于接骨膏藥方、燒傷方、褥瘡方、生肌散(專治各種傷口不愈合、不收口,去腐生肌)、桃花散(刀傷破傷瘡瘍藥)、冰硫散(治療陰囊濕疹)、三黃散(外涂治療無名腫毒)等家傳秘方。從藥鋪當徒到出師行醫,白天出診,夜間讀書就是他的日常。1946年,游學南通的孔祝三結識了當地中醫朱良春,以醫會友,甚是投緣并互相敬重,后應朱良春邀請在其開辦的南通中醫學校教書育人。1947年,應朱良春介紹赴南京參加考試院舉辦的全國特種考試,中醫師考試及格,取得中醫師證書,當時全國僅100名獲證醫師。同年,他重返故里后在縣城關帝樓西邊開辦診所,掛牌行醫,但他依然未曾停下學習的腳步,1951~1956年期間,他于山西省第三期中醫進修班、山西晉南專區針灸醫生訓練班學習,均取得優異成績。1956年,調入洪洞縣人民醫院,任中醫科副主任、主任。1959年,被山西省晉南醫學科學研究所聘請為研究員。1980年,獲主治中醫師。1984年,參加洪洞縣中醫醫院的籌建工作,任副院長、名譽院長。1984年,被山西臨汾中藥廠聘請為科研顧問。1987年,獲副主任醫師職稱(山西省臨汾地區職稱改革領導小組)。1988年,獲副主任醫師職稱(山西省中醫藥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1964年與1977年,分別當選山西省第三屆、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1年,當選洪洞縣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委員常委。1984年,當選洪洞縣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當選洪洞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孔祝三也擁有多項科技成果及獎勵,出版的《醫案醫話》《常見病中醫治病驗方》《醫案醫話》《辯證治療慢性腎炎》均有獲獎。被洪洞縣委、洪洞縣衛生系統、洪洞縣衛生局洪洞縣人民醫院、獲洪洞縣中醫醫院等地多次授予“先進工作者”“先進模范”“勞動模范”“優秀黨員”“先進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不僅如此,1985年,他還被中共臨汾地委、行署授予“四化建設中優秀知識分子”光榮稱號、臨汾地委授予“四化建設和統一祖國大業先進工作者”;198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稱號”;1987年,被山西省衛生廳授予“從事中醫藥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和獎章;1989年,獲洪洞縣委、政府“兩個文明建設優秀科技干部”;1995年,獲山西省衛生廳“一九九四年度趙雪芳式白衣戰士稱號”并頒發銅制獎章;2004年,被聘為《洪洞縣衛生志》編纂委員會顧問,獲洪洞縣中醫院“特別貢獻獎”。
孔祝三退休后,住在原籍所在地,即洪洞縣甘亭鎮東孔村。他的兒子是鄉村中醫,多年來在村里有個衛生所,自從孔祝三住在村里后,他兒子的衛生所與往日比忙碌了很多,一大半患者或來訪者是沖著孔祝三的名頭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個中醫世家,他的兒子在村里開了衛生所,孫子在一個鄉鎮衛生院是負責人,孫女婿在中醫院上班。對于年過百歲的老人再為人治病,子孫二代人都不贊成他坐診,可他多年在中醫院的名氣讓眾多的患者一直信賴,幾乎每天早上就有人在家門口排隊,對此,孔祝三老人總是有求必應,鑒于精力有限和孩子們的勸告,他每天上午只接待五名患者,其余來問診的一律由兒子接診把脈。
據孔祝三先生講,他每天下午主要是看報紙學習,晚上喜歡看新聞,對國家大事都特別關心。一個百歲老人的愛國心實在令我輩敬仰。
醫生講究養生是公認的課題,百歲老中醫的養生更是令人關注。孔祝三先生的生活很有規律,平時早上六點半起床開始練一套五禽戲功夫,如果遇到雨雪天就在室內完成,大概半小時,動作如太極一樣優美,家人和鄰居已把老人練拳當成一道風景。尤其是他在練五禽戲彎腰垂直下壓時,兩手竟然能接近腳面。這種高難度動作常常讓觀者自嘆不如,隨之而來的便是陣陣掌聲。
老人每天三頓飯,以饃、米湯、菜為主,雞蛋和肉也得搭配,因為老人有工資,兒子、兒媳也孝順,所以這么多年在飯食上一直保持著優越性。比他小一兩歲的老伴,其生活規律也基本上與孔祝三先生一致。每天中午的午睡也是必須的,孔祝三先生說中午休息一會是老年人養生的法寶,中年人其實有這個習慣更好。
孔祝三所在的東孔村,因孔姓居多,由山東遷移至此而得名,受孔氏文化熏陶,村風良好,村民皆以名醫孔祝三為榮,孔祝三老人回到村里后,村里人很少去城里看病,他在村里的輩分比較高,逢年過節免不了有人走動,特別是一些年長者,常借機串門,以便讓孔祝三把把脈,心里才會踏實。采訪現場,有一位孔姓村民說:“讓孔祝三把脈,比在大城市醫院全程檢查還可靠哩,況且孔祝三給村民把脈開方又都是免費的。”聽此,莫不對孔老先生的醫德和人品肅然起敬。
筆者在現場看到,孔祝三先生給人把脈看病,大都是開副中藥,或者有的不開藥,僅僅提醒一下患者回去喝點水或調整一下飲食習慣就行。老人生性和藹,雖年過百歲,但很樂觀,平易近人,特別是很健談,他常常給一些患者講“扁鵲三兄弟”的故事。他說,他以為“望聞問切”之外,最主要的還應該加“開”,就是開導病人的思想。他特別強調,防病就是最好的治病,這數十年他告老還鄉就是為了讓鄉親們懂得治小病、防大病,最好是身邊無病人,才能對得起“名醫”二字,才能對得起“鄉情”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