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



1945年8月6日至8月13日,當抗日戰爭戰略大反攻到來之際,在江蘇省寶應縣的射陽湖畔,召開了一次被譽為蘇中抗日根據地民主政治建設“里程碑”的盛會——蘇中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的最高權力機關——蘇中行政委員會和蘇中行政公署。可是,對于這樣一樁大事,人們卻很少知道。最近,筆者有幸在江蘇省檔案館查閱到了有關這次會議的檔案和報刊。下面就讓我們一同走進歷史,用文獻說話,讓史實發聲,去感悟革命先輩在抗日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的耕耘與收獲吧!
鏡頭之一: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的由來
1945年4月24日,當陜北高原春回大地、延河兩岸柳枝吐翠的時節,全黨全國人民期盼已久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了。毛澤東主席在大會上作了題為《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并宣布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喜訊:“我們的大會應向各解放區人民提議,盡可能迅速地在延安召開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中國解放區現在已經成了全國廣大人民抗日救國的重心,全國廣大人民的希望寄托在我們身上,我們有責任不要使他們失望。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集,將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起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七大精神,6月21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及參議會致電華中各解放區,提議依照毛澤東主席的建議,選派代表赴延安參加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的籌備工作。
喜訊傳來,蘇中解放區軍民熱烈響應。6月28日,蘇中區黨政軍民各機關團體代表以及各分區留蘇中人士舉行聯席會議,作出《關于召開蘇中區人民代表會議的決議》,成立了蘇中區人民代表會議籌備委員會,推舉陳丕顯(區黨委)、管文蔚(司令部)、吉洛(政治部)、季方、劉季平、茅蘊輝(行署)、朱履先、竇子敬(參議會)、鐘民、沈玉明(職聯)、吳天石(青年籌委會)、章蘊(婦聯籌委會)、夏征農(文協)、林淡秋(記者協會)、孫蔚民(蘇中教育學會)、杜干全(一分區)、劉伯厚(三分區)、李俊民(四分區)、金柯(五分區)、任天石(六分區)、俞洽成(國民黨員)等21人為籌委會委員,朱履先、季方為召集人,李遜為秘書長。
喜訊傳到淮南解放區,淮南邊區行政公署及參議會與華中局下屬各機關團體于7月8日舉行座談會,除了復電陜甘寧邊區政府及參議會表示贊同外,還提議召開華中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使華中抗日民主事業更加統一與鞏固,更能適應抗日民主之需求。”會后,由淮南行政公署及參議會領銜,向華中各解放區發出了通電。
7月10日,蘇中區人民代表會議籌委會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選舉朱履先為主任委員,季方、劉季平為副主任委員,并復電淮南邊區行政公署及參議會,積極響應淮南及華中各機關團體代表座談會的提議,推定朱履先、朱毅、陳同生、李俊民4人為籌備委員,參加華中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的籌備工作。
7月14日,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籌委會常駐委員會在延安召開第一次會議,對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作出了10點決議,對社會各團體、各界代表的選舉產生作了明確規定,要求各解放區當選代表于11月12日前到達延安,并于第二天向各解放區政府及參議會下發了通知。蘇中區人民代表會議籌委會在接到通知后,便根據上級的部署,緊張而有序地開展了各項籌備工作。
鏡頭之二:蘇中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建設
蘇中抗日根據地是1940年秋創建的。黃橋決戰勝利后,新四軍在蘇北取得了軍事上的優勢,而韓德勤頑固堅持反共立場,拒絕與新四軍合作抗日。為此,劉少奇、陳毅認為不必囿于國民黨的認可,而應由共產黨和新四軍主導,迅速召開參政會,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以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新生的蘇北抗日根據地。1940年11月15日,蘇北臨時參政會在海安召開,并成立了華中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個省級政權——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
1941年3月19日,根據華中局的決定,將新四軍第一師活動的地區正式劃定為蘇中抗日根據地。但是,由于日偽頻繁的大“掃蕩”,抗日軍民全力投入激烈的反“掃蕩”、反“偽化”斗爭,沒有條件及時召開全區民選的參議會。因此,蘇中抗日根據地仍然沿用“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的名義,開展政權建設、財經稅收和文化教育工作。各縣按照“三三制”的原則成立參政會,團結爭取地方人士、國民黨員和無黨派知識分子參加政權建設工作。蘇中根據地普遍實施民生改革,開展抗日群眾運動,解決文化教育問題,極大地改變了原先萬馬齊暗、一盤散沙的沉悶局面。
1942年5月,蘇中抗日根據地認真貫徹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精神,積極籌組蘇中參議會,健全蘇中行政委員會及行政公署,進一步發動組織群眾,改善群眾生活,改造各級政權,發行抗日貨幣,開展對敵經濟斗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終于度過了相持階段最困難的時期。
1944年3月,以車橋戰役為標志,蘇中抗日斗爭進入了局部反攻階段,蘇中解放區的民主政治建設也由健全縣區政權機構、廢除保甲制、實行新鄉制,轉向加強群眾組織建設、開展人民參政運動上來。在蘇中區黨委的一元化領導下,蘇中各地抓緊建立獨立的群眾團體、完善群眾組織的領導機構,掀起抗日群眾運動的新高潮。
1945年4月18日,蘇中職工聯合總會籌備會成立。6月1日至17日召開了蘇中職工代表大會,有17個縣的197名代表出席會議,選舉產生20名蘇中職工聯合會執行委員,鐘民為主任。7月10日,蘇中青年代表大會正式開幕,有205名代表參加會議。管文蔚主任到會作報告。會議確定了蘇中青年的工作任務,選舉產生了蘇中青年聯合會執行委員,吳天石為主任,謝承昭、許淦為副主任。7月26日,蘇中婦女代表大會召開,到會代表120余人,陳丕顯書記到會作報告。會議選舉產生了25名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章蘊為主任、關建為副主任。
在蘇中工、農、婦、青群眾團體成立期間,蘇中記者聯合會、蘇中教育協會、救亡協會蘇中分會等群眾組織也相繼成立。根據1945年8月初的統計,蘇中解放區已經組織工抗會員7.8萬人、農抗會員62.24萬人、婦抗會員12.83萬人、青抗會員近2.3萬人、教抗會員4700人、兒童團員10萬多人,加入群眾組織的人數達到97萬多人,占全區人口的19%,這為蘇中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鏡頭之三:蘇中行政公署所作的籌備工作
蘇中行政公署作為籌備人民代表會議的組織者,為會議的順利召開,緊張而有序地進行了大量工作。1945年7月20日,蘇中行政公署在《蘇中報》上發布公告,對會議召開的重要意義和各項籌備工作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一、蘇中區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在蘇中抗日民主政治的建設過程中,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在這以前,蘇中的抗日民主政府雖然本質上是民主的,屬于抗日人民的,又實實在在為抗日人民月艮務的,但這是臨時的過渡性:質的。在這以后,我們就將有一個全蘇中人民的正規的最高權力機關,并將通過正式的選舉,組織全蘇中人民自己的抗日民主政府。
二、我們蘇中行政公署及所屬各級政府的全體工作同志堅決擁護這個人民代表會議,以及將在這個會議上所組織的人民自己的民主政府。這是我們蘇中的無上光榮,這是我們蘇中整個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全國民主建設的重要基礎之一。在過去幾年中,我們雖然沒有能夠把一切必須做好的事情都做好,但在極端艱苦復雜的斗爭中,由于黨政軍民一德一心共同努力,我們到底沒有失去正確的方向,而一步一步接近了勝利。由于這些勝利,我們蘇中各階層的人民必能更進一步地團結起來,我們蘇中的抗日工作與各項建設也必然會更快地開展起來。這一切都不能不使我們感到無限的興奮與快慰。
三、我們幾年來掌握了蘇中行政大權,和新四軍及廣大人民共同努力,雖然在基本上沒有走錯方向,堅持了抗日游擊戰爭,堅持了站在革命立場上為廣大人民服務的群眾路線,堅持了無數次反掃蕩反偽化反清鄉等的艱苦斗爭,雖然已初步改善了人民生活,發動了廣大人民的抗日積極性,組織了幾十萬人民自衛武裝,開展了對敵經濟斗爭,開始進行了各項生產工作,創辦并初步改造了大批中小學校、民眾學校、干部學校,又取消了苛捐雜稅,減輕了人民負擔,保證了抗日經費,打下了蘇中抗日民主牢固不拔的基礎。但由于我們經驗不夠豐富,照顧不夠周到,我們有些干部執行政策不夠正確,所以在各項工作中都存在不少的缺點,有些工作應早就做好的,都走了許多彎路,減少或延遲了應有的進步。這一方面需要我們各級政府工作同志深刻檢討,另一方面也需要各界人士、特別是這次的人民代表會議給我們嚴正的批評與指示。
四、為此,我們決定本署廳院局以上的負責^——管文蔚、季方、劉季平、陳國棟、周山、茅蘊輝等代表蘇中各級政府出席蘇中人民代表會議,向大會報告過去施政情形,請求大會審查過去工作,并將蘇中行政大權移交于大會,靜候大會改組接替。本署出席人員依法有發言權、被選舉權,無表決權與選舉權,其個別同志在人民代表之選舉中,當選為正式代表者,自當同時保有兩種身份。
從以上公告我們看到,作為籌備人民代表會議的蘇中行政公署,當年對民主選舉制度的尊崇,以至把它作為判定抗日民主政府是否是“正規”的標志之一;為了嚴格遵守民主選舉制度的程序,規定會前要移交蘇中行政大權。同時,作為執掌蘇中行政大權的蘇中行政公署,對幾年來施政成績和存在問題作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對人民代表會議的召開充滿了厚望與期許。
鏡頭之四:民主政治建設的盛會
1945年8月6日,蘇中區人民代表會議在蘇中一分區寶應縣的射陽湖畔開幕。出席會議的代表來自蘇中一、三、四、五分區和直屬機關、部隊、學校,其中正式代表192人(內有共產黨員84人)、候補代表10人。列席會議的還有大后方青年參觀團和各地來賓等600余人。按照職業劃分,會議代表及列席人員包括工農、教師、開明士紳、醫生、學生、科學家、作家、文藝工作者;就政治派別講,包括共產黨、國民黨、第三黨和無黨派人士;從地區分布看,有解放區的、淪陷區的、大后方的和東北流亡在蘇中的同胞。男女老少濟濟一堂,各色賀幛掛滿四壁,會場充滿莊嚴、熱烈和團結的氣象。
籌委會主任委員朱履先宣布會議開幕后,首先由劉季平副主任向大會報告籌備經過,說明代表名額的分配及產生方法。各縣的代表一般由縣參議會臨時大會或縣參議會擴大會議選舉產生;國民黨、第三黨和東北流亡同胞的代表由籌委會聘定;蘇中和各分區機關、團體、部隊、學校和工廠的代表由普選產生。隨后,大會推選管文蔚、陳丕顯、朱履先、季方、劉季平、吉洛、張藩、章蘊、黃逸峰、劉伯厚、張志強、徐平羽、何景平、俞銘璜、馮立生、吳浦云、黃公正、孔保根、李杏柏、林淡秋、梅嘉生等21人組成主席團。
主席團執行主席黃逸峰致開幕詞。他指出,這次大會是蘇中的空前創舉,對于推動大后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增強淪陷區人民的斗爭信心,加強根據地團結,進一步發展與鞏固根據地都有很大作用。蔣介石為了要維持專制獨裁,準備召集一個御用的“國民大會”,偽裝民主,發動內戰,是必然要失敗的,而我們的大會則是真正民主的大會、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我們這次大會肩負著4個主要任務:一是加強蘇中和黨派各階層人士之團結;二是進一步實行民主建設;三是選派代表赴延安參加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四是選出蘇中人民的最高權力機關并討論今后施政大計。大會秘書長徐平羽在會上宣讀了各界的祝詞和賀電,并宣布了大會的各項議程:一、選舉赴延安出席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二、審議蘇中根據地開辟以來施政情況報告;三、選舉新的蘇中行政委員會、行政公署,審議施政綱領;四、討論審議提案。
在8月6日下午的會議上,管文蔚代表蘇中行政公署致辭,他希望各位代表懷著強烈的責任感,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意見與要求,忠實地擔負起人民交給自己的重擔。
陳丕顯代表蘇中區黨委發表意見,希望各位代表在選舉時要顧及三三制政策,真正做到民主團結,希望各界代表盡量批評討論中共的政策。他還要求代表中的共產黨員要虛心傾聽各黨派人士的意見,并向各界代表學習。
蘇中三分區專員、聯合師范學校校長劉伯厚代表說,自己雖然是以國民黨員的資格參加大會,但代表的并不是國民黨,更不是國民黨反動派,而是代表人民大眾的立場。抗戰八年證明,毛澤東先生的路線是正確的,蔣介石走的是反共反人民的路線,已成為孫中山先生的叛徒。
如西縣參政員何景平代表感慨地說:“這次大會的意義和規模遠勝在海安召開的第一次參政會。那時的代表不是由人民選舉的,是由當時政府聘請的,也沒有現在這樣大、這樣鞏固的解放區。”
民主人士吳浦云代表在發言中指出:“我們這次代表會議有一種寶貴精神,一是共產黨的偉大寬宏,不像國民黨度量狹窄,排除異己;二是能普遍照顧到各階層;三是認真慎重的工作作風。”
密海代表是以興化佛教徒身份參會的,他說:“國民黨約法上雖規定不分宗教信仰,都有選舉和被選舉權,但是一句空話。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實現。共產黨人有救苦救難的菩薩心腸。”
蘇中婦女聯合會主任章蘊代表在祝辭中指出,婦女解放運動的任務不僅僅是爭取男女平等,而是要更加廣泛深入地開展民主運動,改變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和傳統習俗。
東臺縣農抗會主席李杏伯代表吐露了百萬工農的心聲:民主不能離開民生,希望徹底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
代表會議第一天的夜晚,前線劇團為代表們演出了古裝話劇《甲申記》。
鏡頭之五:赴延安參會代表是怎樣產生的?
8月7日至8日,會議進入選舉赴延安參會代表的階段。代表們首先分組對選舉法進行漫談討論,并由各組推出候選人。根據選舉法規定,得15位以上代表簽署者,方能成為正式候選人。參與競選的代表分別在小組、分團內開展了競選活動。一分團候選人李兆祥、三分團候選人張人俊、五分團候選人束百川分別在快報上介紹各自的歷史及政治主張,促成了競選高潮的到來。李俊民代表還冒雨在四分團為候選人許淦助選。
8月8日下午,36位候選人先后發表了競選演說,簡介自己的工作歷史,表達今后為人民服務的決心。接著,會議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表決。經過驗票和統計,得票數在前的9位代表當選。他們是:季方(169票)、章蘊(168票)、許淦(153票)、惲子強(149票)、李兆祥(143票)、劉培善(130票)、黃公正(129票)、黃逸峰(123票)、孫石靈(95票)。束百川、張人俊、蘇敏才為候補代表。
8月10日下午,會議審議蘇中根據地施政情況的報告。蘇中行署原主任管文蔚詳細報告了蘇中根據地開辟以來抗日民主政權所做的各項工作。隨后,他以謙遜的態度請代表們對報告進行審議,并鄭重地向大會提請辭職。與會代表對管主任的施政報告分組進行了熱烈討論。一致認為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才能克服任何艱難險阻,在勝利堅持敵后抗戰的同時,建設了民主團結、百業興旺的抗日根據地。
8月12日至13日,會議進行了蘇中行政委員會和行政公署的選舉工作。會議首先討論通過了《蘇中區人民代表會議組織法》(草案),接著以分團為單位,進行競選活動。競選人向代表們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助選人也到各處發起簽署活動。選舉會場貼滿了紅綠標語,大會司儀臺成為臨時競選的廣播電臺,有的分團還組織了競選拉拉隊。隨后進行了無記名投票。開票結果,管文蔚當選為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徐平羽、朱履先為副主任委員,季方為行政公署主任,劉季平為副主任。章蘊、吉洛、黃逸峰、包厚昌、董希白、錢俊瑞、茅蘊輝、黃公正、劉篤輝、劉伯厚、梅嘉生、任天石、陳玉生、陳國棟、鐘民、劉伯騫、俞銘璜、于敬之、吳天石、韋永義、夏征農、孫蔚民、李俊民、徐觀白、吳襄哉、葉胥朝、沙國華、馬宅山、竇止敬、張志強、李杏柏、束百川、錢顯生等33人為委員,俞洽成、陸植三、顧浩然、吳浦云、徐德潤、趙文豹、蘇敏才、劉邦山、張織文、張青萍、趙炳柏、成功、洪澤等13人為候補委員。
蘇中人民代表會議原定舉行半個月至20天。在會議進行期間,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驟變,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朱德總司令連續7道命令,要求各解放區抗日武裝對日展開全面反攻,收繳日偽軍武裝。為了集中全力組織反攻,會議決定于8月13日提前結束。在閉幕式上,管文蔚主任號召代表們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繼續奮斗。在雷鳴般的掌聲中,蘇中人民代表會議宣告閉幕。
最后,人們不禁要問:蘇中區抗日民主政權后來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在蘇中區當選代表季方的回憶錄《正成自述》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記載:“延安這個革命圣地,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我們將女兒交吳翰同志(劉季平的妻子)代為照顧,我妻子錢納仁作為醫務工作者隨我們同行,連警衛勤務人員,一共10多個人,于8月底乘船出發。大家興奮地通過了運河和津浦路兩條比較緊張的封鎖線以后,到達安徽北部濉溪口休整。這時,卻突然接到黨中央通知,大意是:由于日寇的投降,將在重慶舉行有各黨各派人民團體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為了照顧全局,延安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即停止召開!真是又興奮又泄氣:興奮的是八年抗日戰爭的勝利終于來到了,從此可以走向和平統一民主建設了;泄氣的是延安這個革命的圣地還是可望而不可即!無可奈何,只得歸去。再過鐵路和運河時,封鎖線已經沒有了,淮南、淮北、蘇中、蘇北已經連成了一片。”
事實正如季方所說的那樣,1945年10月,蘇中、蘇北、淮南、淮北4個解放區的參議會、行政公署負責人和開明士紳在淮安舉行聯席會議,決定4個解放區統一行政領導,成立蘇皖邊區政府。蘇中區抗日民主政權由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并入了蘇皖邊區政府。
(責任編輯:聶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