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承銀 劉建華



江蘇南通海安市的角斜鎮是革命老區,位于如東、東臺、海安三市(縣)交界處,地理位置重要,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1941年到1946年問,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領導蘇中軍民開展對敵斗爭,多次在此召開重要會議、布置轄區防務、指揮重要戰斗。和平年代,粟裕不忘老區人民,親臨指導工作,給角斜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召開軍事會議,明確對敵斗爭策略
皖南事變以后,1941年2月18日,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正式任命剛剛34歲的粟裕為新四軍第一師師長。3月上旬,粟裕率第一師指揮機關到達海安、東臺以東地區,在以三倉河為中心的沿海灘涂地帶創建抗日民主根據地,以積極的軍事行動粉碎日偽軍摧毀新四軍首腦機關和圍殲第一師主力的陰謀。
4月10日,粟裕在海安縣角斜舊場(即角斜鹽場舊址)召開了新四軍第一師直屬隊干部會議,作了《由正規戰轉為游擊戰的一些問題》的報告,提出了“一切工作為了發動群眾抗戰的工作要求”,從戰略的高度認真分析了蘇中地區面臨的形勢和戰略轉變的必要性,動員蘇中全黨全軍轉變思想、組織、工作、戰術,強調一切工作深入農村,一切工作扎根基層,一切工作適應游擊戰爭,一切工作為了保障抗戰勝利。堅決粉碎日偽的“掃蕩”,反對游而不擊,反對“跑掃蕩”“躲掃蕩”,做到游而必擊,擾而必亂。加強地方武裝建設,普遍建立縣獨立團、縣大隊,以帶領民兵、自衛隊就地堅持,開展游擊戰爭,并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結合實際,對黨政軍機關分別提出要求:軍隊要短小精干,裁汰老弱病殘,緊縮機關,減少非戰斗人員,充實連隊,變“大后方”為分散的“小后方”。黨政機關要軍事化、游擊化,提倡踏實細致的工作作風,反對一般化。群眾組織要把公開工作和秘密工作嚴格分開,以便在敵偽侵占時仍能堅持隱蔽斗爭。關于作戰方法,以團為單位的戰斗和行動要減少,代之以營、連為單位,有計劃、有目的、經常而有效的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
4月20日,蘇中軍區在角斜附近的拼茶鎮正式成立,粟裕在成立慶祝大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闡述了蘇中特殊戰略地位和蘇中抗日斗爭的特點和規律,以及大力發展地方武裝,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意義。角斜抗日自里隊正是在粟裕率先垂范的堅強領導下,堅持“區不離區,鄉不離鄉”的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密切配合主力軍、地方軍,同敵人進行了數百次的戰斗,涌現出不少“堅持英雄”和“支前模范”,也為后來“角斜紅旗民兵團”的成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平息“大刀會”,鞏固抗日民主政權
1941年8月中旬,日偽大舉“掃蕩”蘇中地區,海安東部的重要集鎮李堡、角斜等相繼淪陷,軍民轉入艱苦的敵后斗爭。這時,反動會道門組織趁機借封建迷信蠱惑人心,挑撥人民群眾和新四軍的關系,利用一些愚昧無知的鄉民,組織起了“大刀會”,企圖與抗日民主政府做斗爭,一時受蒙蔽者達千人之多。
“大刀會”連續向新四軍民運工作隊挑釁,殺害武工隊員劉石夫、鄭秀峰等3人,搶走民運工作隊埋藏的一批軍用物資。還揚言要在一個月內驅逐新四軍出境,解散抗日民主政府,解散農抗會、婦抗會、青抗會、商抗會和兒童團。如果新四軍不接受最后通牒,他們將以大刀把新四軍趕盡殺絕。9月23日,“大刀會”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反革命暴動,一時間海安東部等地的“大刀會”信徒和被脅從的鄉民總數將近2萬人,造成地方秩序混亂,群眾惶惶不安。
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時任蘇中軍區司令員、蘇中軍政委員會書記的粟裕指示:“在必要的時候,教訓他們一下,但不能傷人過多。同時,擴大反刀匪的宣傳,盡力避免與迷信落后的群眾對立,對于被他們扣留的同志要設法營救。”根據粟裕的指示,海安縣(時為泰東縣)在縣委書記陳揚指揮下,配合新四軍一師警衛營進行了這場特殊的戰斗。一開始,“大刀會”會徒們手舞著涂了豬狗血的大刀,嘴里喊著“丁字步兒跳,槍子兒打不到”的咒語,黑壓壓地沿著范公堤向大碼頭沖來。我軍立即朝天鳴槍示警,槍彈飛過刀匪的頭頂,他們以為咒語的作用大,仍然一個勁地高聲念著咒語,側著身子,一只腳橫著走,一只腳順著跳,漸漸離我軍陣地只有四五十米了。這時,營長下令射擊。一剎那,十幾挺機槍,上百支步槍一齊開火。“大刀會”會徒在真槍實彈面前活像紙糊的人紛紛倒下,為首的“大刀會”頭目“三仙姑”被當場擊斃。“何三猴子”也在三倉一帶瘋狂沖擊新四軍指揮機關時,被我主力一舉擊潰,葬身于烈火之中。
組建海防團。奪取近海斗爭的主動權
蘇中軍區成立以后,粟裕對蘇中地區的整體防御做出了有縱深、有層次的戰略布局,決定把第二軍分區境內以三倉鎮為中心的方圓約15公里的灘涂地帶作為蘇中根據地的基本區。
利用戰斗間隙,粟裕于1941年10月5日率領第一師部分直屬單位,分乘11艘木船出海,進行持續3天的海上作戰演習,研究海上活動遇到的問題,為開展近海海域的斗爭探索經驗。
1942年初,粟裕決定組建專門的海防力量,以蘇中軍區后勤機關一部和山炮連、警衛分隊為基礎,再抽調3個警衛連,正式組建蘇中軍區海防團,并由第三旅旅長陶勇兼任海防團團長。
粟裕和蘇中軍區領導非常重視海防團的建設,賦予海防團的任務是:第一,打通蘇中到浙東、山東的南北交通;第二,發動沿海漁民、鹽民群眾,建立自己的武裝,鞏固蘇中的海防;第三,全力保護轉移到海上的軍區后勤各單位和一個山炮連。
1942年冬,海防團征借40多艘木船,組織了自己的船隊。船隊出海作戰的首要目標,就是打擊橫行在近海海域的海匪。根據對敵斗爭的需要,粟裕指示對海匪多采取政治爭取的政策,只要他們抗日、不搶掠漁民,就可以收編。其中海匪孫二虎(真名孫爾富)成為首要收編對象。
孫二虎出生于角斜舊場南部的蝦兒港橋(現海安市角斜鎮顧陶村)一戶貧苦漁民家庭。1942年底,軍分區主力與孫二虎部在何家灶交火,打垮并生擒孫二虎。陶勇親自對孫二虎進行教育,通過談話使他認識到為匪可恥,在國難當頭之際,中國人應該團結起來,一致抗日。陶勇還單刀赴會來到孫二虎的船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動員孫二虎聽候收編,并交出槍支和所有船只,跟隨新四軍抗日。
孫二虎部的成功收編,極大地震動了南黃海沿海其余各股海匪,隨后,陸洲舫部也被收編,建立蘇中海防三團,并在此基礎上擴大為蘇中軍區海防縱隊。蘇中海防縱隊圓滿完成了粟裕和蘇中軍區黨委交付的三大軍事政治任務,有力地促進了蘇中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指揮丁林戰斗,打開向西作戰的大門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在蘇中地區的新四軍主力和蘇中地區的地方主力部隊改編為華中野戰軍。面對國民黨軍隊4倍于我的優勢兵力,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七戰七捷,對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丁林戰斗是蘇中七戰七捷的第五戰。
李堡戰斗(蘇中七戰七捷的第四戰)打破了蔣介石迅速解決蘇中問題的美夢。國民黨軍隊經過我軍4次打擊,已被殲滅3萬余人,在蘇中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敵人重新調整部署,把重點放在扼守南通、丁堰、如皋、海安這條公路干線上,加強交通沿線的防御,以確保其占領區安全穩定。林梓、丁堰、東陳位于(南)通(贛)榆公路上,是白蒲、如皋之間的重鎮,但兵力比較薄弱,從這里打開缺口,便可隨時插進敵人后方的通、如、靖、泰地區,而且可以孤立如皋等地的敵人,截斷其與南通、海門的聯系。
此時,我軍主力集結在一倉河、三倉河地區,經過一星期休整,士氣很高。在充分了解敵情的基礎上,粟裕和軍區領導對丁堰、林梓戰斗做了部署:以一師一部攻取丁堰,主力集結韓家莊、鬼頭街地區(丁堰西6里),殲滅如皋來援的敵人,并相機殲滅陳草籍敵人九十九旅1個團;六師5個團攻取林梓,殲滅南通來援的敵人,并相機攻取白蒲,1個團向黃橋開進,配合一分區武裝圍攻黃橋;七縱隊猛襲海安、立發橋,并以1個營維護李堡至海安的交通;特務團集結石家莊(丁堰北10里),五旅集結洪家橋地區(丁堰北25里)為預備隊;九分區通、如、海、啟部隊襲擾南通,奪取敵人的薄弱據點。
1946年8月20日18時,粟裕和軍區領導在角斜舊場下達了關于攻擊丁堰、林梓之敵的作戰命令。一師于8月21日晚11時,以2個團兵力攻占丁堰,激戰至22日上午10時,敵除1個大隊約300余人逃往東陳外,其余全部被殲。陳草籍的敵人不敢來援,向如皋逃竄。六師亦于21日晚9時,先是以2個團攻擊林梓,22日午后集中4個團猛攻,下午5時將敵人全部殲滅。我軍西開黃橋的1個團,22日進至加力附近,發現搬經有敵人,立即停止西進,準備殲滅該敵。五旅乘勝擴張戰果,于22日晚向東陳前進,23日拂曉以1個團開始攻擊,2個團打如皋援敵。攻擊部隊采取中央突破戰術,經3次猛沖,突入街中,攻占東陳。
這一戰斗共殲滅交通警察七總隊、十一總隊共5個大隊(交通警察總隊為美械裝備,由中美合建,戰斗力強),殲滅二十六旅殘部一個營。俘虜總隊副以下2000人,斃傷1500人,我傷亡900余人,首次繳獲美國制造十輪卡車7輛;攻克了東陳、丁堰、林梓等據點,打開了突入敢后向西作戰的大門。
檢閱紅旗民兵團,鼓勵老區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奮斗角斜民兵團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斗爭傳統的民兵隊伍。它的前身,是1941年在粟裕領導下建立的“角斜抗日自衛隊”,1958年組建民兵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角斜民兵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新中國成立后,角斜人民發揚革命傳統,堅持黨的領導,建立和鞏固民兵組織,提高民兵軍政素質;發動民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社會治安;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骨干作用。1966年3月24日被原中共華東局、原南京軍區命名為“紅旗民兵團”,是全國唯一的團級建制的民兵標兵單位。幾十年來,中央軍委多位共和國將星踏上角斜的土地,指導民兵工作,為民兵團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1975年4月17日下午,時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的粟裕,赴華東地區考察。5月22日下午,來到海安角斜鎮,檢閱了“角斜紅旗民兵團”并發表了重要講話:“李堡以東過去是鹽堿地,現在都變成了良田,莊稼都長得很好,多種經營也搞得不錯,我們要珍惜這幸福和平的牛活。但是,國內外的敵人還不死心,如果敵人從蘇北登陸,你們這里是首當其沖,你們要切實有所準備,要學會打坦克、飛機,還要準備打裝甲快艇,要始終保持‘角斜紅旗民兵團的榮譽,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既是民又是兵,農忙時要集中全力搞農業牛產,農閑時組織軍事訓練,繼承和發揚過去的優良傳統,寧可千日有備,不可一日無防,平時練武多流汗,戰時殺敵立功勞,要為‘角斜紅旗民兵團增添新的光彩,讓這面紅旗永遠瓢揚在江海平原,黃海之濱!”隨后,粟裕一行還參觀了“角斜紅旗民兵團”展覽室,并和“角斜紅旗民兵團”民兵代表合影留念。接著前往縣烈士陵園,看望長眠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的革命烈士,深切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并應邀親筆題寫了“海安革命烈士紀念館”的館名。
粟裕在角斜的日子,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是解放戰爭最艱難時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火紅年代。粟裕堅定的革命信仰,大無畏的斗爭精神,是黨和人民軍隊的一筆寶貴財富。
(責任編輯: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