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珍 李美芳 韋思 覃利妮
(河池市第三人民醫院,廣西 河池 547000)
臨床實習是幫助實習生在實踐中運用護理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提高認識疾病、防治疾病和護理疾病的能力,是學校護理教育最關鍵的階段,也是畢業后工作的基礎[1-2]。 兒科實習由于護理對象特殊、技能專業性強、實習時間短等特點,如何提高護生的學習興趣、護理操作實踐技能,促使護生更好的掌握小兒疾病護理知識,提高動手、溝通交流和急救應急能力,是臨床兒科護理教學的重要課題[3]。 傳統帶教方法護生的實踐操作機會少,導致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欠佳。 翻轉課堂是讓學生在課前借助各種教學工具提前對老師即將教授的知識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老師以知識深入內化、 問題探討和任務解決為主的一種教學方式[4-5]。 近年來,翻轉課堂已經被應用在多學科護生的臨床教學中[6-7],但在兒科護生教學中的應用鮮有報道。為提高兒科實習護生的臨床護理教學質量,2019 年6 月至10 月我科將翻轉課堂應用于實習護生教學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0 月在我院兒科實習的護生103 名。 納入標準:兒科臨床實習、全日制大中專實習護生、知情同意自愿參與者。排除標準:實習期間請假時間≥3 d 或課堂培訓缺課≥1次者、 函授或自考實習生。 共納入103 名護生,將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4 月的51 名護生設為對照組,2019 年5 月至10 月的52 名護生設為觀察組。
1.2 方法 兩組均在兒科進行3 周的臨床實習,同一實習教材、內容和考核標準。 兩組帶教老師均具有豐富臨床護理經驗和教學經驗、大專及以上學歷、從事兒科護理工作>5 年的護士, 均經過統一培訓獲取帶教資格。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帶教。 入科時總帶教老師進行兒科相關工作流程、制度等的入科培訓,時間60~90 min,此后由帶教老師按照實習周計劃進行一對一帶教。 內容包括兒科常見病、新生兒常見病臨床表現、并發癥、治療原則、護理常規,危重兒的搶救及護理, 新生兒臍部護理、 新生兒喂奶及鼻飼操作、小兒靜脈輸液、小兒肌肉注射、專科護理文件書寫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
1.2.2 觀察組 采用翻轉課堂進行教學。
1.2.2.1 課前階段 ①課前自學: 要求輪轉兒科實習的護生提前3~4 日到兒科向總帶教老師報到, 掃描二維碼加入實習護生微信群。 護生入群后,總帶教老師將授課內容以PPT 課件、視頻、圖片、文字等方式上傳到微信群中,指導護生根據課程自行預習。 每次授課前1 日晚微信群集中討論,總帶教老師提問,點名護生微信線上回答。 ②課前測驗:每次授課前,采用以選擇題為主的試卷針對本次授課內容對護生進行測驗, 根據測驗結果了解護生課前預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程度,制定課堂教學的側重點。
1.2.2.2 課堂階段 根據護生在兒科實習時間安排2次課堂授課。 分別為護生入科后第1、2 周周五晚7:00~9:00,授課老師為總帶教老師或其他帶教老師,授課內容分4 個環節。 ①整合知識點:授課老師對護生課前微信學習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小結, 提煉出關鍵問題,如小兒頭皮靜脈穿刺原則和技巧、新生兒病情觀察要點、暖箱報警處置、新生兒壓瘡表現等,根據護生的課前測驗結果,整合共性問題進行講解。 ②案例分析: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同學梁某某,給2 歲患兒毛某某行手背靜脈穿刺失敗。 提出問題,“該同學靜脈穿刺失敗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該同學哪些操作步驟存在嚴重錯誤? ”“靜脈穿刺失敗后應該如何正確處理? ”等。 老師在分析案例時根據問題引導護生思考,鼓勵其積極發言、討論和提問,對護生提出的疑問進行深入講解以拓展其相關知識點。③示范操作: 授課老師將本次授課的護理操作內容逐項進行示范操作,如嬰幼兒頭皮靜脈穿刺、暖箱的使用、無創呼吸機的應用等,示范結束后隨機抽取1~2 名護生進行實時演練并表達自身感受,授課老師對護生操作的準確性、規范性進行評價,直至完成全部操作步驟。
1.2.2.3 課后階段 每次授課結束后均由授課老師對本次課堂教學過程、課后護生實踐情況進行總結,對護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整理,并結合相關知識點的分享一起發送到微信群內, 便于護生課后復習和帶教老師強化指導。
1.3 觀察指標 ①考核成績:于護生實習第3 周周五統一進行護理操作技能和理論閉卷考試, 兩組護生考核項目、考試方式和評分標準均相同。 理論考試分填空題、選擇題、判斷題和問答題,內容涉及兒科、新生兒常見病、多發病、危重癥的臨床表現、病情觀察、護理要點等。 護理操作技能考試包括新生兒臍部護理、新生兒喂奶及鼻飼操作、小兒靜脈輸液、小兒肌肉注射、專科護理文件書寫等5 項內容,由護生自行從中抽簽,總帶教老師監考。 ②護生對兒科臨床護理教學滿意度:采用自制臨床護理教學滿意度調查問卷于護生實習結束后進行測評。 該問卷包含學習效果、理論與實踐結合程度、綜合素質提高、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興趣激發5 個方面共10 個條目,采用5 級評分,不滿意0 分,一般1 分,滿意2 分,較滿意3 分,非常滿意4 分,總分0~40 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 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頻數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生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護生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護生考核成績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理論知識及護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考核成績比較(分,±s)

表2 兩組護生考核成績比較(分,±s)
?
2.3 兩組護生對教學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學習效果、理論與實踐結合程度、綜合素質提高、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學習興趣激發得分及滿意度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見表3。
3.1 翻轉課堂能提高兒科實習護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實踐技能 觀察組理論知識及護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翻轉課堂能提高兒科實習護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實踐技能。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課,是利用講義、PPT 課件和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重新規劃課前、課內、課后,通過知識傳遞、知識內化、知識鞏固的顛倒安排, 達到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革新的教學設計方法[8-10]。翻轉課堂采用先學后教的形式,將護生在兒科實習所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能,在課前由護生自學,課堂完成知識的內化,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習進度和空間的限制, 提高了護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學習效率。 本研究在課前階段將課程內容通過PPT、視頻方式向護生呈現,視頻演示兒科實習全過程所有護理操作技術,PPT 課件對兒科護理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進行講解, 對視頻內容進行復習、提問、異常情況處理;課堂階段通過整合知識點、案例分析、示范操作,循序漸進引導護生主動進行學習、思考,自學期間若遇到疑問可以反復觀看教學資料,并從資料中尋找答案,對于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討論, 教師授課時結合案例分析使枯燥的學習變得活躍生動而易于理解,示范操作把理論知識和實踐充分結合, 使護生自學的知識得到鞏固和內化, 提高了護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提高了護生的理論知識和護理操作技能,與廖婧等[11]研究結果相似。
表3 兩組護生教學滿意度比較(分,±s)

表3 兩組護生教學滿意度比較(分,±s)
?
3.2 翻轉課堂提高了實習護生對兒科臨床護理教學的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習效果、理論與實踐結合程度、綜合素質提高、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學習興趣激發得分及滿意度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實習護生對兒科臨床護理教學的滿意度。 兒科疾病知識、護理操作技能等專科性較強,尤其是靜脈穿刺等護理操作技能,家屬要求較高,對于沒有臨床經驗的實習護生而言難度較大。翻轉課堂將實習護生學習和掌握的護理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環節放于課前,促使護生主動學習, 并能根據自己的時間和學習能力,自由掌握學習進度、學習層面及拓展程度,課堂授課前老師通過測評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課堂授課時進行針對性解析,幫助護生正確理解和掌握。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將實習護生定位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克服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更好的掌握了兒科專科護理知識和操作技能,對患兒實施護理時能獲得家長的認可,并獲得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成就感和自信心倍增,最終提高了護生對兒科臨床護理教學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 翻轉課堂能提高兒科實習護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實踐技能, 提升護生對兒科臨床護理教學的滿意度。 翻轉課堂授課具有較高的靈活性,要求護生有較高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 教學模式的進一步拓展需要有高質量的多媒體教材支撐。 因此,授課老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能力、豐富教材后備,學生亦需提高自我效能,才能使該模式得到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