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朝之前沒有紙,文字寫于竹木之上。秦朝后期文字有了“篆隸體”,即在篆書的基礎上出現了隸書的筆法。這時,有人開始在絹素上寫字。竹木笨重,絹素昂貴,讀書人用起來極不方便。至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最初用搗碎的漁網制紙,后來又用布頭、樹皮、亂麻。用漁網造出來的紙叫網紙,用布頭造出來的紙叫麻紙,用樹皮造出來的紙叫谷紙。隨著造紙術的進步,又出現了玉版、貢余、經屑、表光四種名紙。所謂名紙,就是質量好,喜歡的人多。玉版、貢余,用碎布、破氈、亂麻制成;經屑、表光,則純粹用亂麻制造。這些名紙只是記載在古籍里,因年代久遠,沒有實物傳世。
三國時天下大亂,但造紙業卻比較繁榮。尤其在蜀國,以棉絲為原料造紙,造出的紙比之前的紙更柔軟,深受文士青睞。三國時期仍然是竹木、絹素、紙的通用時期,至于諸葛亮寫《草廬對》《出師表》是在絹上還是紙上,誰也不能確定。到了晉朝,竹木基本上被淘汰,改以紙為主,絹素為輔。晉朝常用的紙是側理紙。張華《博物志》記載:“南海以海苔為紙,其理側倒,故謂側理。”側理紙以麻類、韌皮類為原料制漿,再摻以少量水苔、發菜,成品后有一點淡淡的顏色。側理紙也俗稱北紙。晉朝南渡之后,開始大量制造南紙。南紙與北紙的區別是:北紙用橫簾抄紙,紙紋為橫向;南紙用豎簾,紋路為豎向。東晉王羲之的書法用紙大多是南紙,使用最多的是會稽(紹興、寧波一帶)豎紋竹紙,紙高一尺多,長一尺半。東晉時期是沒有大紙的,甚至沒有大筆。所以,在晉代甚至南北朝之前,幾乎沒有書法家寫大字,也便沒有書法家的大字傳世了。

《澄心堂紙帖》北宋·蔡襄 24.7cm×27.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北朝時期有了凝光紙,因紙質“如銀光如霜,潔白光潤”,故又名銀光紙。此紙是南齊高帝蕭道成命人所造,產地主要在安徽皖南黔、歙兩縣,紙造好后賜給了大臣王僧虔。王是南齊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四世孫,是一位奇人,深受蕭道成的寵愛。到了唐朝,紙的需求量日漸增加,造紙能力和技術水平也在發展中不斷提高和擴大。唐朝的主要用紙是硬黃紙,十分名貴。之所以叫硬黃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在前代染黃的基礎上,在紙上均勻涂蠟使紙變硬,有光澤瑩潤的優點;另一種是指唐人遇到魏晉人書法墨跡,為保存下來采用“硬黃法”進行勾摹,即取紙在熱熨斗上,以黃蠟涂勻,紙性變硬,瑩澈透明,以之影寫。硬黃紙在唐朝應用廣泛,僧人寫經、朝廷公文、文人詩章皆用這種紙。當時,摹寫“二王”及以前的書法家作品都是用這種紙,摹本很快就在社會上流傳。除硬黃紙之外,唐朝還有藍云紙,是由段成式在九江西山精心制造,據說此紙質地很好,文人雅士皆愛使用。
唐朝還有一種紙,便是產于蜀地、非常適合寫詩或寫信的箋紙——薛濤箋。《博物志》記載:“元和中,蜀妓薛濤造十色花箋,深為社會所寶。”當時詩人如元稹、白居易、牛僧儒、杜牧、劉禹錫等二十余人,都與薛濤有過詩詞唱和,而且多使用薛濤的花箋,因此薛濤箋名傳千古。但實際上并非如此,薛濤只是制作了一種深紅色的箋紙,其他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銅綠、淺云等色箋,皆非由她所造。到底由誰所造,現已無從知曉。唐朝除了以上三種名紙之外,還有很多常用的紙張,如白簾粉蠟紙、黃麻紙、白麻紙、桑皮紙、桑根紙、鄱紙、宣紙、流沙紙、笈皮紙、彩霞金粉龍鳳絲綾紙。
南唐李后主嗜愛文學,對造紙格外用心。這一時期著名的紙有會府紙,長二丈,寬一丈,有數層棉的厚度;另有鄱陽白紙,長如匹練,卷起如布,這些紙都是前所未有的創造。南唐時期最有名的紙由李煜取名澄心堂紙,這種紙如卵膜,堅潔如玉,細箔光潤,深得文人和書畫家的追捧。造紙到了宋朝更是登峰造極。宋朝的造紙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竭力仿造前代名紙,一種是不斷提高質量創造新產品。比如宋朝仿澄心堂紙就仿得最好,當時的書畫名家幾乎都用這種紙;又如宋人張永自創新的經箋,就是一種特別好的箋紙,連官方造的箋紙都不如它。宋朝已經可以普遍生產大型紙張,最大的有5丈多長。所以,宋朝除了有許多精致的小畫之外,還有許多氣勢磅礴的大作。宋朝的紙不但質量好,而且十分精致,有彩色粉箋、羅紋紙、藤白紙、研光小本紙、蠟黃藏箋、蠶繭紙、鵠白紙、觀音簾紙。

《薛濤制箋圖》 劉旦宅
明朝的造紙又前進了一步,不但能仿制之前所有的名紙,還專門開設了“國營紙廠”,如永樂年間于江西西山設立官局專造官紙,其中產量最大、質量最好的是連七紙和觀音紙。此外,還奉旨制造專門供朝廷使用的奏本紙、榜紙,以及供大內和高級官員使用的細密灑金色粉紙、五色大簾紙、印金花五色紙。清朝的名紙,總體上和明朝差不多,不同之處是品種更多。而且進口了大量外國紙,如從朝鮮進口高麗金紙、金齡紙,從日本進口竹青紙,從西洋進口金邊紙、漏花紙等。
談古代名紙,主要還是談適用于毛筆書寫的紙張。造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歷朝歷代都創造過許多名紙,這些名紙也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偉大的文學家和書畫家。古代名紙,原則上仍屬于傳統工藝,其最大的弱點就是一旦市場萎縮,就會迅速衰弱和失傳。所以,我們今天幾乎買不到嚴格按照古代造紙工藝生產的紙張,即使有售“古代名紙”也是假名。也許有人會感嘆傳統技藝失傳,其實也沒有什么可遺憾的,既然發明了電飯煲,還有幾人仍在使用銅鍋、鋁鍋煮飯?有些東西可以隨著歷史的步伐前進,有些東西卻只能活在歷史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