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書法作為中國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傳統藝術門類,已經影響我們數千年之久。它是以毛筆為主要工具來書寫漢字的藝術。書者將個人的生活感受、學識、修養、個性及情趣愛好等,通過作品表現出來。所以說,書法既是一門實用藝術,也是一門表現藝術。中國書法從甲骨文、金文開始,經過一系列演變,逐漸形成了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五種書體,并涌現出眾多杰出的書法家,將中國書法發展到了空前的藝術高度,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經典之作。
書法是有門檻的,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需要過技法關。學習者可以通過臨摹古代的經典作品,從中學到高超的筆法技巧,以及嚴謹的字法、章法、墨法等技術層面的知識和能力。
練手先練眼,書史要知曉。很多老年學員在學習書法時,不太重視中國書法史的學習,甚至有些書法教師在這方面也輕描淡寫。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認為書法就是寫字,跟書法史關系不大,寫的好看就行,沒有必要去探討書法史;二是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如果不搞理論研究,就沒有必要學習書法史。
《中國書法史》都講些什么內容呢?通常包含兩個主要內容:一是五大書體的源流和演變過程,以及對書法經典作品的介紹;二是書法史上代表性書家的成長經歷和歷史貢獻。這樣一部書法史,能夠讓我們在浩瀚的書法海洋里尋找到前進的主線;讓我們在汗牛充棟的書法作品中,找到自己心儀的學習范本。《中國書法史》中所介紹的作品都是經過幾千年大浪淘沙后的傳世經典,也是書法藝術美的符號,是我們培養審美能力的視覺盛宴。
平時,我們說一個人的眼力和動手能力脫節時,總說“眼高手低”。其實,一個人“手低”,往往都是“眼低”所造成的。我認為,要想學好書法,首先要培養書法的審美能力。眼界提高了,再進一步加強動手能力,自然就能做到“眼高手高”,書法作品才能雅而不俗。《中國書法史》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培養審美能力、提高眼界的理論工具。
跟班學書法,基礎要打牢。根據學員們的普遍反映,多看老師示范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書寫方法和技巧。其實,這也是我學習書法取得進步的心得體會。《禮記·學記》有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個人學習,不接觸外部環境是行不通的。只有與朋友、同學共同學習,集思廣益,才能取長補短,獲取更多的知識。跟師學習,在學習的初始階段,也顯得格外重要。有老師指導,可以糾正不正確的書寫姿勢和執筆、用筆方法,可以在選帖、臨摹等環節上少走彎路。另外,只有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才能有發展和進步的基礎和能力,才能夠“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現代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曾經說過,中國傳統文化的丟失,往往是傳統文化學習方法的丟失。古文言文、古詩詞寫作能力的退化,就是放棄“盲背”、強調理解的結果。
學鋼琴的朋友會有深刻的體會:在學會識譜和了解了正確的指法后,需要慢節奏地彈奏大量的鋼琴練習曲,來強化手和腦的協調能力,加強手指肌肉的記憶,最終學會下意識的熟練彈奏。書法的學習與練習彈鋼琴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在教學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適合老年朋友書法入門的指南,即“法經典、師墨跡、守一家、貴有恒”的指導思想,以及“鉤摹加臨背,臨創互促進”的基礎訓練法。具體方法是:
1.放大。所讀碑帖最好是墨跡放大本,這樣能詳察筆畫的精微之處。書寫時也要放大了寫,字徑在10~15厘米以上能充分表現和展開筆勢,對于訓練指力、腕力和臂力有極大的益處。
2.精準。啟功先生說:“一日百字不如百日一字。”臨帖時需要慢,每天集中精力寫幾個筆畫、幾個字,做到求精不求多、求質不求量。
3.拆解。開始練筆畫時,把字拆解開來練,哪個筆畫寫不好就集中練哪個筆畫。學結體時,哪個字結構掌握不好就練哪個結構。
4.先摹后臨。對于筆畫和結體,最好先雙勾看筆畫形態、單勾分析間架結構,然后進行摹寫練習。很多學員的臨帖作品點畫不準確,往往就是在最初臨寫時沒有搞清楚筆畫形態所致。所以,讓大腦一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記憶至關重要。
5.不棄帖。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臨摹碑帖期間,忌諱離帖信手亂寫。有的學員之前學習時形成了不正確的書寫習慣,現在改寫一種新的書體,甚至連執筆都是新的方法,常常棄新從舊,前功盡棄。
6.留參照物。把一個時期自我感覺好的作品留一留,等到寫一段時間后再拿出來做新舊對比,就能看到明顯的進步。這樣做既能增強自信心,又能查看學習進度。
7.快速進入背帖。多年學習書法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臨帖時寫得很像,一旦離開帖子腦子就一片空白。所以,臨得像只是臨摹的功夫到了,如果想創作,就必須盡快進入背臨狀態,為今后的集字創作打好基礎。

《杜甫詩》 王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