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慶松 劉佳 徐英英 包繼開 魏婕
(池州市人民醫院 1超聲醫學科,安徽 池洲 247000;2心內科)
心力衰竭是由高血壓、冠脈硬化、心臟瓣膜疾病、內分泌疾病及慢性肺臟疾病等造成持續性心肌損傷〔1,2〕,引起心肌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導致心肌受損功能減弱,心臟搏出的血液不能滿足靜脈回流及機體代謝需求,具有多病因的特性〔3〕。多病因心力衰竭以老年人群為主要發病人群,發病原因至少兩種,屬于臨床復雜癥候群,也是心臟疾病發展的嚴重階段〔4〕,及時確診和治療對于控制其病情發展、積極改善預后都具有重要意義。心臟彩超作為目前唯一能夠直觀顯示心臟瓣膜病變的診斷手段,可對各心臟組織結構、心臟搏動及血液流動情況進行動態觀察,便于準確了解患者的心臟病變情況,為多病因心力衰竭的臨床診治提供可靠依據〔5,6〕。本研究旨在明確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與左室射分數(LVEF)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池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入選患者經12導聯心電圖檢查符合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病程持續時間均超過7 d,且年齡均在65歲以上。按照入院后心臟彩超結果中LVEF進行分組,LVEF≥55%者為正常組(50例),LVEF<55%者為降低組(50例)。正常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65~81歲,平均年齡(69.44±5.62)歲;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4例、Ⅱ級13例、Ⅲ級21例、Ⅳ級12例;原發病:冠心病23例、高血壓心臟病14例、肺源性心臟病9例、心肌病4例。降低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6~79(69.76±5.58)歲;心功能分級:Ⅰ級3例、Ⅱ級10例、Ⅲ級23例、Ⅳ級14例;原發病:冠心病20例,高血壓心臟病16例,肺源性心臟病10例,心肌病4例。兩組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原發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及隨訪 入院后根據各項檢查結果、臨床體征及其病史等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治療藥物包括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洋地黃類強心藥物、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同時對其原發病進行控制治療,給予降糖、降壓、抗炎等并發癥治療,治療期間加強藥物反應監測,合理控制其鹽分的攝入以保證治療效果,避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1.3心臟彩色超聲檢查 入院后當天(治療前)及出院前(治療后)進行心臟彩超檢查,儀器采用Philips iEElite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1~5 MHz,患者取平臥位或左側臥位,將探頭置于心尖搏動處,清晰顯示心尖四腔心切面,同時對患者的心臟搏動情況、瓣膜結構、血流情況(圖1)及室間隔厚度等心臟各房室情況進行細致觀察,連續監測至少3個心動周期。凍結圖像后,在左室舒張末期和收縮末期兩個時間節點中,采用改良Simpson法測定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DD)、左心房內徑(LAD),并計算LVEF=(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左室收縮末期容積)/左室舒張末期容積×100%,取平均值作為最終測量結果。

三尖瓣中量反流

三尖瓣反流、肺動脈高壓
1.4心功能分級 采用NYHA心功能分級〔7〕分為四級:Ⅰ級:疾病未對日常體力活動產生影響,患者在日常活動期間未見氣短、心悸、心絞痛、呼吸困難等癥狀;Ⅱ級:靜息時無明顯不適,進行正常體力勞動時存在呼吸困難,日常體力活動受到一定影響,稍作休息后可繼續進行;Ⅲ級:靜息時不存在明顯癥狀,輕微活動后出現明顯呼吸困難;Ⅳ級:靜息時存在呼吸困難,無法進行輕微活動,且伴有心功能不全。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及Pearson相關性分析。
2.1治療前后兩組LVEF水平 正常組治療前后LVEF水平未見顯著差異(P>0.05);降低組治療后LVEF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P<0.000 1),正常組治療前后LVEF水平均明顯高于降低組(P<0.000 1),見圖2、表1。

治療前正常組

治療前降低組

治療后降低組

表1 治療前后兩組LVEF比較
2.2治療前后兩組LAD、LVDD水平 正常組治療后LAD、LVDD水平與治療前無統計學差異(P>0.05);降低組治療后LAD、LVDD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正常組治療前后LAD、LVDD水平均明顯低于降低組(P<0.001),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LAD及LVDD水平比較
2.3治療后兩組心功能分級 治療后,正常組Ⅰ和Ⅱ級的比例明顯高于降低組,Ⅲ、Ⅳ級比例明顯低于降低組(P<0.001),見表3。

表3 治療后兩組NYHA心功能分級〔n(%),n=50〕
2.4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患者LVEF與LAD、LVDD及心功能分級的相關性 LVEF與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患者LAD、LVDD水平呈負相關(r=-0.813、-0.764,P=0.000、0.000),與心功能分級呈正相關(r=0.822,P=0.000)。
多病因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兩種或兩種以上病因致使心肌收縮功能退化〔8〕,左心室舒張期松弛能力受損,心肌順應性降低,導致舒張期充盈受限,心搏量減少,左室舒張末期壓力增大,心排血量減少,不能滿足機體代謝需求〔9〕。另外,靜脈血回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導致血液淤積在靜脈,進而引發一系列病癥。多病因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比較困難,病情復雜,患者預后較差,是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及時診治多病因心力衰竭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0〕。
心臟彩超作為唯一能夠動態顯示心腔內部結構、心臟搏動及血液流動的檢查手段〔11,12〕,能夠對心臟各房室內徑大小、室間隔、室壁厚度、瓣膜結構及功能、室壁整體運動、室壁節段性運動、心內結構異常、心肌病變等情況進行準確評估〔13〕。研究結果表明,心臟彩超通過準確測量心臟各腔室的大小變化、瓣膜結構及其功能等情況,進而為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診治提供參考〔14〕。利用心臟彩超可直接測算心臟每搏輸出量、心室舒張末期容積,從而直接得出LVEF。LVEF是指心臟每搏輸出量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量的百分比〔15〕,反映心肌收縮能力,LVEF水平越高代表心肌收縮能力越強〔16,17〕。本研究結果說明,除LVEF以外,LAD、LVDD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反映多病因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變化,對于其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評價也具有一定意義〔18〕。
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縮功能的受損程度較舒張功能更顯著〔19〕,借助心臟彩超測得的LVEF能夠對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壁局部及整體的收縮、舒張功能進行定量評估〔20〕,但LVEF在診斷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上不具有特異性,無法以單一診斷方式對其進行確診,但LVEF能夠作為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的可信監測指標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加之心臟彩超還能夠動態測量其LAD、LVDD水平變化,臨床上可結合上述動態監測結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不僅能夠顯著提升臨床診斷準確率,同時也有利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