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彩妙
(河池學院,廣西 河池 546300)
壯族是廣西與云南交界處的主要民族。該縣境內的壯族根據其自稱和語言劃分了12個以上的族群,而黑衣壯就是其中的一個支系,占當地壯族總人口數的33%。他們多數居住在大石山區,以農耕為主,因此是一個高度聚居的族群。千百年來,他們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在傳統的藍靛染織業已銷聲匿跡的今天,那坡黑衣壯依然保留著古老的染織技術。近年來,許多藝術節都邀請了黑衣壯人民,讓他們在舞臺上穿著其特色的民族服飾,表演他們獨特的山歌。許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大眾都開始注意這個民族的傳統服飾,并欲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黑衣壯崇尚黑色,將由藍靛染制的黑色服裝作為族群的標記,這種情感源于他們獨特的歷史文化。相傳古時黑衣壯首領在抵抗外族入侵時不幸受傷,恰巧發現藍靛葉可以治愈傷口,在擊退敵人后便令族人大量移植野藍靛,且要求穿用藍靛葉染制的黑色服裝,這一傳統延續至今[1]。在黑衣壯寨,女子上身穿右蓋大襟和葫蘆狀矮腳圓領的緊身短式上衣,下身穿寬褲腳、大褲頭的鞋子,腰系黑色大圍裙,頭戴黑色大頭帕,折成三角頭飾。盡管黑衣壯的服飾以黑色為主色調,但他們對其他顏色的運用在服飾上也可以體現出來。比如頭巾和衣服的邊緣大都會用紅色來進行點綴,紐扣和袖口處也會用紅、黃等亮色來彰顯個性,這與現代藝術講究的調和美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黑衣壯女子服飾具有自己鮮明的結構特點,這些特點在壯族的其他地區也是比較少見的。由于當地人對黑色的崇尚,黑衣壯女子的服飾整體來說是一種黑色套裝,上裝短,下裝長,上裝與下裝的長度比例大致為數學中的黃金比。將黑衣壯女子的服飾從上到下進行歸類,主要包括頭衣、單衣、馬夾、長褲、長裙這幾種。
在黑衣壯的習俗中,所有的女子都需要佩戴頭巾頭飾,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頭部,類似于現代社會的帽子。在炎熱的夏季可以防止曬傷,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御寒保暖。她們的頭衣分成兩件:一件是一條較長的白色頭巾,長度以能夠剛好繞住頭一周為宜,寬2~3寸。女子需將頭發盤成發髻,卷在頭頂,用白色頭巾將發髻包裹;另一件頭巾是長約9尺、寬約6尺的黑布條,這種黑色布條是用土布制作的,材料非常硬挺,因此不易受天氣影響發生變型[2]。將它打折蓋在頭上,需要遮擋住前額,且她們的頭巾都由自己親手剪裁,根據女子是否成婚,佩戴的方式會有所不同。佩戴起來的造型很與眾不同,與折紙和立裁有些相似,展示了簡單樸素的“施物觀”。
黑衣壯的單衣是用土布制作而成的,厚實保暖且比較耐穿。可以將單衣分為衣領、衣襟、后身、衣袖四部分,黑衣壯女子的單衣衣領是交領斜襟式,即衣領與左右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所以領子也就相交。衣襟是右掩的左衽,衣袖較窄。單衣一般短至肚臍,與下面的裙頭相接。其結構特點分析如下。
2.2.1 “十”字型平面結構
可以發現,黑衣壯的單衣與中式傳統服裝漢服的平面剪裁方法具有基本一致性,即都采用這種“十”字型平面結構——以水平的通袖線和前后豎直的中心線為軸線。這種結構能夠體現出中國傳統剪裁方法整體性、平面性的特點。
2.2.2 直線式剪裁
直線式剪裁是指將衣服平鋪在桌面上使其沒有任何褶皺和起伏,盡量沿著直線進行裁剪,最終所制作的衣服、所需的衣片都以矩形的形態呈現出來。這也是中國比較傳統的裁剪方式,它的優勢在于直線的剪裁能夠充分利用布料,不會像曲線或者斜線式剪裁產生許多廢棄的邊角料,這對于長期生活在大山處的黑衣壯來說可以很好地節約了有限的資源,并且直線式的剪裁憑借其整齊性的特點可以借用布條來進行縫合,一方面衣服的質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衣服的制作難度會大大降低[3]。
2.2.3 斷縫結構
由于黑衣壯服飾的布料皆為村民利用織布機手工制作,因此布料的尺寸大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織布機的寬度,因此很難達到“十”字型的平面結構。在保證衣服外觀的情況下,就需要通過斷縫這種方式來達到所需的寬度,從而滿足衣服的整體性。制成的上衣衣身由整片布料裁剪而成,自然狀態的寬度到達袖子上,形成斷袖接縫。這種前后中斷縫和袖子斷縫結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盡可能減少身上的接縫。這種方式可以使面料的利用達到最大化,體現出黑衣壯民族“節儉和崇物”的思想。
除了單衣外,馬夾也是黑衣壯上衣服飾中的一種。當地人會根據天氣的冷熱變化來選擇是否穿馬夾。馬夾的下擺也呈現出葫蘆狀的結構,與單衣相比弧度稍小。它是一件黑色對襟衣,方角立領,沒有肩縫,側縫會有開衩,衣擺鑲有黃藍紫三色邊,一般有等距排列的7顆紅布條中式紐扣,長度會比單衣短3 cm左右,形成疊穿效果[4]。馬夾除了具有御寒以及穿脫方便的優點外,還可以在日常勞作尤其是需要搬運貨物時起到保護肩部的作用,防止肩部被嚴重磨損。
(1)馬夾的對襟結構和胸前一字紐的設置有利于解扣、系扣的便捷操作。
(2)無袖結構使手臂免于衣袖的限制,方便舒展手臂,有利于田間勞作。
(3)馬夾兩側的開衩使人體的腰部活動更為方便,在勞作過程中蹲下和起身的動作不受限制。
黑衣壯女子長褲的結構與上衣恰好相反,上衣的袖子和身形處都較窄,而長褲則偏肥碩寬大,褲腿長至腳踝,雙腿活動空間較大。襠部也會比較寬松,穿著時不易與身體接觸。褲腿和褲襠線相連,形成倒“U”彎刀形。褲子前后的褲片完全相同,兩個一樣的中片,兩個一樣的側片。褲子有育克,無外側縫,挺縫線為開縫。整體形狀為直筒狀,類似于現在流行的直筒褲。
2.4.1 造型肥碩寬大、襠垮腳寬
根據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黑衣壯女子的褲子腰圍接近1 m,而臀圍相較腰圍直接放松了將近40 cm,半腳口寬約為31 cm。原來的黑衣壯女子在穿長褲時會用一根腰帶綁系在腰間,穿脫時不需要解開腰帶,只需將褲腰抽出來即可。現在經過改良,褲腰為松緊式,只需一根松緊帶來收緊褲腰,相比原來會更方便。另外,這種寬大的長褲使得它對穿著人的身材沒有要求和限制,高矮胖瘦都可以輕松駕馭。這種結構與當地的氣候條件也是有關系的,因為天氣經常悶熱潮濕,有利于通風散熱。

表1 長褲的成衣規格
2.4.2 襠腿相連及襠下褲腿翻轉
這種結構可以體現出平面結構中的立體感,方便人們活動且能夠有效防止布料受損,同樣體現了當地村民“崇物”的思想[5]。將平面布料折疊形成的立體感,就像小孩兒經常玩的折紙游戲,體現了他們的智慧,為盡量實現每一寸布料都能物盡其用,不浪費一絲一毫。
2.4.3 褲腰部分用軟料
黑衣壯的服飾面料在制作過程中會加入牛膠這種能使面料變得硬挺的物質,這種物質只有經過長時間、多次的刷洗才會逐漸變軟。黑衣壯女子為了使腰部能夠更加舒適,會將此處的面料替換為較軟的靛藍色粗布,這種做法同時可以節約較為昂貴的黑色布料。
黑衣壯女子的長裙是要套在長褲外面的,所以它的整體款式也是偏長偏寬,裙子底端需到小腿的下部,可以顯示出衣服的層次感。長裙主要分為3段,黑色裙布做的腰頭、靛藍色軟布做的裙育克、最下端的黑色裙布。腰頭下部會有一圈比較細密的裙褶,到下端則自然垂散開,不過當地女子為了方便勞動,會把裙腳的3條邊卷起來,插在裙褲頭中。裙子展開為180o。整體設計得疏密有致。
一物三用:一是起到美觀的作用,二是走親訪友時裙子可以從底部卷起用來包裹雜物,三是在勞動時可以卷起用來放置撿到的糧食。
黑衣壯獨特的服飾結構能夠反映當地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民俗文化,也是應該保護和傳承的一筆寶貴財富。希望通過研究,能夠幫助黑衣壯的傳統服飾得到更多人的喜愛,讓黑衣壯的古老文化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