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劉敏



摘要:通過對中職導游專業地圖素養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北京市某旅游學校為例,進行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意向圖分析后發現,課程設置導致學生地圖知識不全;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地圖能力較弱;教師態度導致學生地圖意識不強;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地圖情感較淡。對此提出培養地圖素養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中職;導游專業;地圖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8-0064-07
地圖已滲透到社會、經濟、文化各個領域,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地圖可以有效傳遞地理信息,幫助人們正確判斷事物間的空間位置關系,為規劃、設計等工作提供參考依據。中職導游專業學生的地圖素養是其基本職業素養,培養學生的地圖素養不僅是提升綜合素養和服務水平的關鍵,更是信息化社會的要求。
目前,從國內研究來看,地圖素養的概念理論、提升策略是研究的主要內容,其中大部分研究對象為初、高中生或小學生,研究領域多為地理學科,對中職導游專業學生地圖素養的研究鮮少。因此,深入導游地圖素養培養的研究,有利于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探索,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促進旅游教學質量提升,為現代化旅游業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一、研究綜述
地圖的概念隨著社會需求和科技進步不斷變化發展。中國古代學者認為,地圖是整個地球在平面圖上的表現形式,是一種縮小的圖象[1],該定義反映了地圖的概括性和直觀性特征。美國地圖學家羅賓遜認為,地圖是周圍地理人文環境的圖形表達[2]。與之非常相似的是莫里森,他提出地圖是事物間在空間地理位置上的圖形表達[3],兩個定義同時強調了地圖圖形符號的抽象概括。我國地理教科書對地圖的通用定義是“地圖是按照一定的數學法則、運用符號系統,概括地將地球上各種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縮小表示在平面上的圖形”[4]。綜上所述,地圖是概括反映現實地理事物、地理信息的符號平面圖。
西方“素養”一詞從“識字”一詞衍生出來,最初含義是“識字、有讀寫的能力”,后延伸為“受過教育,有學問”[5]。素養在中國工具書中的解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平日的修養”[6],偏重于動態的修身養性,多指平時自我所表現在品格、意識、文化等多方面的行為特征;二是指“素質”,偏重于靜態的度量,比如《現代漢語詞典》認為素質即“素養”,指人們通過平時努力學習和刻苦鍛煉,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水平和境界,如知識素養、能力素養[7]。現實生活多采用該解釋。
我國最早對地圖素養進行定義的是馮忠躍、李永全,其發表的《中學生的地圖素養與培養》提到,地圖素養是個體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地圖技能,解決生產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意識[8]。2010年,馮忠躍結合初中地理學科課程標準,建立初中生地圖素養指標體系,并在地圖素養概念中增加地圖知識的內容,提出地圖素養是經穩固的地圖知識積累后,利用地圖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意識、能力和行為特征[9]。2018年,馮忠躍等對地圖素養的概念做了進一步詳細修訂,其中提到地圖品質,即地圖情感這一概念,把地圖素養定義為個體經過學習所獲得的基本穩定的地圖知識與技能,以及運用地圖解決生活工作中實際問題的意識和品質[10]。這也是學界關于地圖素養比較認可的概念[11]。筆者認為,地圖素養是個體通過系統的學習所掌握的地圖知識和技能,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有效運用地圖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情感。各國專家學者都已認識到地圖素養的重要性,認為其是合格人才必須具備的素養之一。因此,對地圖素養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討,尤其在各國地理標準中均有體現(見表1)。
二、研究設計
(一)指標體系構建
國外學者哈坎、德米爾通過建立量表研究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地圖素養,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終確定該量表由四個因素組成:閱讀和解釋地圖、使用地圖、地圖執行程序以及草繪地圖[18]。勞頓巴赫等學者使用地圖閱讀任務分類法評估開發設計工作人員的地圖素養,定義了六個級別的地圖閱讀任務,1-4級(識別符號體系、定向、定位、測量或估計)被認為是地圖素養的最低要求,進而應用于高級板塊(計算或解釋、提取知識)[19]。2003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對初、高中學生地圖素養的培養提出明確要求,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20]。王小麗、何詩、莊科敏、張喆把課程標準的三方面列為地圖素養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21-23],其中,張喆的13項二級指標最詳細。馮忠躍在構建初中生地圖素養指標體系上研究較深,得到許多學者的認同。他把地圖素養分為4項一級指標、19項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依次為地圖知識、地圖能力、地圖情感以及地圖應用意識[24]。
1.一級指標
本文依據以往學者研究成果和中職導游專業特點,最后確定一級指標為地圖知識、地圖能力、地圖意識、地圖情感。地圖知識是學生學習地圖習得的地圖基本知識,如定義、類型等,地圖知識是地圖能力、地圖情感的基礎。地圖能力是指學生運用所學的地圖知識,熟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地圖能力的大小是判定地圖知識掌握多少的有效手段。地圖意識是指學生在掌握地圖知識和地圖能力之后,在學習生活中自覺主動使用地圖的習慣。地圖情感是指學生在地圖知識和地圖能力上的態度、情感。
2.二級指標
地圖知識方面,將地圖歷史、地圖要素、地圖類型、地圖功能、地圖軟件作為評價指標。地圖歷史包括地圖演進歷程和旅游地圖發展史。地圖要素包括地理基本要素、旅游地圖主要圖素。地圖類型主要指旅游地圖類型,分為三種分類方式。地圖功能包括服務功能、廣告功能、科教功能[25]。地圖軟件如百度地圖、高德地圖、搜狗地圖、騰訊地圖等。
地圖能力方面,中職導游專業學生專業實踐性較強,所以指標包括選擇地圖、閱讀地圖、講解地圖、運用地圖、設計地圖。選擇地圖要求學生根據不同場景選出合適的地圖。閱讀地圖要求學生讀懂地圖中的符號、文字、數字、色彩、標志所代表的意義。講解地圖是指利用地圖信息結合相關地理知識,講解地理環境的分布規律。運用地圖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地圖比例尺準確換算出兩地點間的實際距離,以及對自己的位置進行定位。設計地圖包括填繪旅游區域圖、設計旅游線路。
地圖意識方面,包括地圖工具意識、地圖構建意識、地圖版圖意識。地圖工具意識是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地圖的習慣。地圖構建意識是指提到某一地理位置時,學生能夠有意識并快速在腦海中構建出該位置所在的整體區位圖。地圖版圖意識包括景區版圖意識和國家版圖意識,景區版圖意識要求學生對景區景點分布格局要有整體的版圖意識,國家版圖意識要求學生要有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統一完整的意識。
地圖情感方面,具體表現為地圖興趣、地圖審美、地圖價值。地圖興趣是指學生在學習地圖時保持感興趣的狀態。地圖審美是指學生能否感悟到地圖美感的存在,以及對不同類型地圖的色彩、格局、形狀等整體狀態所持有的態度。地圖價值指學生在學習地圖時能否認同該地圖存在的特有的價值和意義。
3.基本框架
根據上述研究,本文設計了二級指標的框架體系,且對不同指標有不同要求(見表2)。
(二)調查對象
以北京市某旅游學校導游專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選擇這所中職學校的學生為調查對象的原因是:第一,學校創辦于1985年,時間較早,是北京市教委主管的唯一一所市級重點旅游中等專業學校;第二,學校開設有單獨的導游專業,能夠取得較好的數據結果。
調查問卷共發放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4份,有效回收率94.5%。使用SPSS20進行數據處理,信度系數值為0.864,KMO值為0.822,Bartlett球形度檢驗顯著性小于0.001,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調查問卷發放對象為導游專業一年級1班、2班和二年級1班、2班的學生。女生多于男生,一年級學生比例略高于二年級學生的比例(見表3)。
三、院校實踐:導游專業地圖素養評價
(一)總體情況
根據學業水平考試等級劃分為5個等級,優秀、良好、一般、及格,不及格。測試題地圖知識、地圖能力滿分為120分,120~108分為優秀,107~96分為良好,95~84分為一般,83~72分為及格,72分以下為不及格;問卷題地圖意識、地圖情感最高分為3分,3~2.7分為優秀,2.6~2.4分為良好,2.3~2.1分為一般,2.0~1.8分為及格,1.8分以下為不及格。通過調查發現:地圖知識、地圖能力總平均分為69.8分,屬于不及格等級;地圖意識、地圖情感總平均分2.43分,屬于良好等級,雖然大部分指標達標,但部分指標仍有待提高(見表4)。綜上所述,北京市某旅游學校導游專業學生地圖素養總體水平不高,在各指標上存在差異。
(二)逐項結果
1.地圖知識不全
中職導游專業學生對常見地圖基本要素等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較好,但對旅游地圖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到位。首先,學生對旅游地圖圖素掌握不全,認識較狹隘,缺乏整體知識框架。其次,學生對不同類型、歷史時期的旅游地圖了解較少,不知道具體名稱。同時,學生對信息時代地圖新技術,如3S技術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夠,容易和其他信息技術產生混淆。這些都反映出學生未能全面掌握地圖知識,作為導游專業的學生,特別是對旅游專題地圖的掌握相當不夠。
2.地圖能力較弱
通過對地圖能力試題分析可知,學生的地圖能力在地圖素養中是學生最為薄弱的一環。首先,學生無法將地圖信息與地理規律有效結合,由于許多學生看不懂圖,無法從中有效提取地圖信息,圖文轉換能力較弱,所以造成無法清晰地講解地圖。其次,學生的填圖用圖能力較弱,學生無法用地圖把旅游路線進行串聯設計,繪圖能力普遍較差,學校簡單平面導游圖的繪制合格的人數僅有10%(見表5),說明學生平時的實際動手能力較弱。
3.地圖意識不強
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都沒有形成經常使用地圖解決問題的習慣,沒有形成較強的地圖意識。在交通道路快速發展的時代,僅有一半學生經常使用地圖,地圖使用意識較低。在提及某一地區時,學生的腦海中不能及時構建該地區的區域圖,沒有構建地圖的意識。此外,涉及國土和疆域的國家版圖意識還亟待加強。導游專業學生應該形成強烈的地圖意識,為提高工作效率做準備。
4.地圖情感較淡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地圖不排斥,談不上喜歡或者不喜歡,說明地圖情感較淡,興趣一般。大部分學生具有一定地圖審美,但對旅游專題地圖的審美屬性了解較少,可進行旅游地圖審美文化培養。此外,認為地圖具有深遠的文化內涵,可以表達某些價值。整體來說,中職導游專業學生的地圖情感還有待提高,應激發興趣為學習地圖提供基礎。
(三)原因分析
針對中職導游專業學生的地圖素養現狀,通過問卷調查以及調查前后的深度訪談,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師態度四個方面進行原因分析。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因變量用Y1、Y2、Y3、Y4表示,分別代表地圖知識、地圖能力、地圖意識、地圖情感,自變量用X1、X2、X3、X4表示,分別代表教師態度“老師是否強調過旅游地圖重要性”、課程設置“老師是否開展過旅游地圖基礎知識專題課”、教學手段“老師是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地圖教學”、教學內容“老師是否設計過填圖畫圖等技能實踐內容”。通過多元回歸模型得出四個方面分別對地圖知識、地圖能力、地圖意識、地圖情感產生不同影響關系。
1.課程設置因素
課程設置“老師是否開展過旅游地圖基礎知識專題課”,對地圖知識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t=5.396,P=0.000<0.05)(見表6),結合調查前后對該校導游專業學生的深度訪談,學生地圖知識掌握較少,主要是因為教師在實際中開設的旅游地圖基礎知識課程相對較少。
北京市某旅游學校導游專業的課程多與導游基礎、導游業務等相關,范圍較為狹窄單一,較少涉及到地圖學,旅游地圖課程的設置更是少之又少。學生2說:“我們專業沒有專門的旅游地圖課,僅僅知道旅游地圖的部分知識,比如旅游地圖的要素有哪些,其他知識掌握的不全面”。學生7說:“平時上課學習導游的一些基本業務能力,比如如何接團怎樣處理特殊事件,對于地圖的學習很少,不像其他課程一樣有系統的學習”。北京市某旅游學校導游專業學生缺乏系統的旅游地圖理論知識,對旅游地圖的定義、構成要素等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地圖知識掌握不全面。在德國等國家許多高校的旅游系已開設旅游地圖課程[26]。旅游地圖是專題地圖,是地圖學的一個分支,除具有地圖的基本特征外,還有自身內涵,能夠直接為游客服務,是旅游活動和旅游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通過教師合理設計旅游地圖基礎知識專題課,在課堂上有規律有目的地對旅游地圖知識進行講解,有利于將散雜的旅游地圖知識系統化,使中職導游專業學生有效掌握地圖及旅游地圖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
2.教學內容因素
教學內容“老師是否設計過填圖畫圖等技能實踐內容”,對地圖能力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t=6.974,P=0.000<0.05)(見表7),主要從正向影響關系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學生地圖能力較差是因為該校導游專業針對地圖中填圖畫圖等技能的實踐內容設計較少。
學生地圖能力較差,緣于教師對填圖畫圖技能培養較少,對讀圖識圖能力培養重視程度不足。導游服務是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填圖、畫圖、讀圖、識圖實踐技能是導游專業學生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該校地圖教學的實踐內容不夠,學生課堂上對地圖的運用僅限于查找地理位置及信息,對運用地圖設計旅游路線,將各種景點進行歸納形成空間系統等實踐技能的培養較少,使學生在進行旅游資源記憶時,因對地理空間感模糊,無法把眾多地名有位置感地相結合,旅游景點與旅游線路記憶不全面。同時,教師在導游專業課程內容教授中,過于側重于專業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了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銜接關系,尤其是與地圖的銜接,從而也導致了填圖畫圖等能力培養的程度較低。
3.教師態度因素
教師態度“老師是否強調旅游地圖的重要性”,對地圖意識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t=4.278,P=0.000<0.05)(見表8)。平時教學中若只單方面開設基礎知識專題課,簡單地讓學生接受知識灌輸,教師沒有從思想上強調地圖重要性,容易造成學生應試思維,學習地圖僅為了考試。在調查該學校導游專業后發現,因教師教學中對地圖重視程度不高,造成學生自身地圖意識較低。
教育學中認為教師具有示范性,學生具有模仿性,教師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教師自身對地圖的意識與學生地圖意識的培養有直接關系,是影響學生地圖素養提高的重要因素。通過與幾位學生深度訪談發現,專業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較少向學生提及地圖的重要性,并沒有意識到地圖對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認為地圖只是學生學習的輔助工具。此外,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教學過程以教師為主導,而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并不注重地圖的運用,僅在講課需要時才查閱地圖,自身沒有形成經常使用地圖的意識。因此,學生在專業學習中因教師意識的原因,課堂上較少接觸到地圖,教師也沒有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其便認為地圖是可有可無的學習工具,造成地圖意識不強。
4.教學方式因素
教學手段“老師是否使用多種方式進行地圖教學”,對地圖情感產生顯著正向影響關系(t=6.373,P=0.000<0.05)(見表9)。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單一的地圖教學手段,使學生對地圖興趣不高,地圖情感較弱。
就課堂教學手段而言,專業教師課堂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枯燥。絕大多數教師傾向于運用教材中的地圖講解,再進行口頭講授,讓原本就有些抽象的地圖更加復雜難懂,導致學生地圖興趣缺乏,地圖學習積極性不高。專業教師多媒體教學也只是簡單的平面地圖,沒有聲音、動畫等動態的效果來加深學生的感知,學生獲得的相關知識都是通過教師講、耳朵聽獲得的,缺乏自身的親身體會,所以導致學生地圖興趣不強,沒有構成一定的地圖情感。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中職導游專業學生地圖素養普遍不高,主要表現在:地圖知識不全,特別是旅游地圖知識方面,主要原因在于課程設置上,旅游地圖基礎知識課程開設較少;地圖能力較弱,主要表現在地圖的繪圖填圖能力上,原因在于課堂中填圖畫圖等技能實踐內容較少;地圖意識不強,教師自身對地圖重視程度不高,造成學生日常生活中沒有形成良好的用圖習慣;學生地圖情感較淡,原因在于教師對地圖的教學方式較單一,學生對地圖學習沒有形成濃厚的興趣。
(二)建議
一是開設旅游地圖基礎課程,拓寬學生地圖知識。旅游地圖基礎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對地圖知識進行系統化教學,課程開設要考慮地圖知識自身的知識體系、難易程度、特點、分類等,也應合理設計課程的課時計劃。二是增添地圖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地圖能力。在中職導游專業主要課程中結合地圖增添實踐教學內容,例如在《旅游資源與開發》課程中,可以繪制基本資源點和主要地圖要素之間的關系。三是轉變教師原有態度觀念,增強學生的地圖意識。中職導游專業教師自身要認識到地圖素養的重要性,課堂上應增加地圖的使用頻率,對地圖知識進行講解。教師還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注重學生地圖意識方面的培養,課堂上時常強調地圖對本專業課和導游服務工作的重要性。四是運用多種地圖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地圖情感。中職導游專業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各種教學軟件,綜合運用多種地圖教學手段。例如,進行多媒體教學,根據課程內容插入有利于學生學習與訓練的立體化、動態化地圖,通過視頻、動畫、色彩、線條等將地圖多維度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感官,加深學生的感性經驗。
綜上所述,本研究僅對北京市某旅游學校導游專業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四個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樣本數量有限,研究結論可能不夠全面,未來研究中可增加樣本數量。
參考文獻:
[1]向傳璧.地圖的基本特性與定義簡析[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3):53-57.
[2]李霖,許銘,尹章才,等.基于地圖的地理信息可視化現狀與發展[J].測繪工程,2006(5):11-14.
[3]劉復剛,呂曉輝,張立人.地圖學及地圖的基本特征[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1):101-106.
[4]廖克.地圖學的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26.
[5]王帆,張舒予.從教育視角解析媒介素養與信息素養[J].電化教育研究,2007(3):35-39.
[6]《當代漢語詞典》編委會.當代漢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56.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1086.
[8]馮忠躍,李永全.中學生的地圖素養與培養[J].地理教育,2006(2):65-66.
[9][24]馮忠躍.初中生地圖素養指標體系及價值[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0(7):34-35.
[10]馮忠躍,劉詠梅,張周.分段培養小學生地圖素養的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18(22):21-22.
[11]徐兆中,桂柱.論以定向越野教學培養大學生地圖素養[J].當代體育科技,2014(36):164.
[12]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地理教育國際憲章[S].華盛頓:美國第27屆國際地理學大會,1992:1.
[13]曾瑋.英國KS3國家新地理課程標準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92-96.
[14]地理社會課程教材研發中心課題組.美國地理課程標準及內容[S].1994:2.
[15]丁堯清.地理課程標準: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新加坡、日本[M].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05:104-114.
[16]德國地理學會.針對中等教育程度的地理教育標準[S].2006:4.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
[18]HAKAN K, DEMIR S B. Developing valid and reliable map literacy scale[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education online,2014(2):120-137.
[19]RAUTENBACH V, COETZEE S, COLTEKIN A. Towards evaluating the map literacy of planners in 2D maps and 3D models in South Africa[C]. In AfricaGEO 2014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14(9).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1]王小麗.中學生地圖素養培養探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22]何詩,莊科敏.從手繪地圖看初中生的地圖素養[J].地理教學,2015(14):17-19.
[23]張喆.高中生地圖素養評價標準構建及實證分析[D].煙臺:魯東大學,2012.
[25]王麗娟.中國旅游地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3):70-75.
[26]黃錫之.根據旅游地圖的特點實施教學[J].地圖,1999(4):34-35.
(責任編輯:劉東菊)
A Study on Map Literacy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of Tour Guide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LI Rui, LIU Mi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map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tour guides, the study takes a Beijing tourism school as an example.It uses a questionaire survey, in-depth interview and intention map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iculum setting leads to students' insufficient map knowledge; the teaching content leads to students' weak map ability; the teacher's attitude leads to the students' weak map consciousness; the teaching method leads to students' feeling of map is weak, thus some suggestionsare put forward on cultivating map literacy in order to carry out targeted teaching in the future tour guide teaching.
Key words: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ur guide specialty; map literacy
作者簡介:李蕊(1993—),女,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旅游服務。
基金項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精準扶貧戰略下景區周邊社區的自我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8YJAZH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