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水生
摘要:當前,我國已經步入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黨的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開啟了綠色發展的新時代。礦產資源開發活動應主動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嚴格按照十九大精神,用新發展理念指導建設綠色礦山,著力推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opening a new era of green development. Mineral resource development activities should actively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trictly follow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s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mines,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關鍵詞:綠色礦山;建設;探索與實踐
Key words: green mine;construction;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F426.2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5-0075-02
0 ?引言
長期以來,礦山企業發展相對粗放,資源浪費嚴重,同時又以犧牲環境為發展代價,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綠色礦山”是以保護生態環境、降低資源消耗、提升經濟效益為目標,將綠色生態的理念與實踐貫穿于應用于礦山設計、建設和生產經營全過程之中,依靠調整生產工藝、優化生產布局、采用先進技術、實施科學管理等手段,正確處理礦產資源的節約利用和高效開發、開采方式的破壞擾動和生態保護、企業“三廢”的循環利用和經濟處理等之間的關系,努力提高礦井生產效率,盡可能減少破壞環境的風險,實現企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最大化。
1 ?綠色礦山建設國內指標現狀
目前出臺的較為系統的國家級綠色礦山標準體系是由中國礦業聯合會發布的,即《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驗收評價指標及評分表》(中礦聯發〔2014〕38號),該驗收評價指標包括10大類,35項指標,其中僅有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選煤數量效率、科技創新投入比例、能耗指標、選礦廢水重復利用率等6個定量化指標,并給出了最低標準,其余均為定性指標,沒有給出定量化的標準。當前急需出臺國家級綠色礦山標準體系,指導或引導我國礦山向更高水平邁進。
2 ?綠色礦山建設實踐
2.1 健全完善機制,創新企業管理模式
滕東煤礦、柴里煤礦將綠色礦山建設納入企業管理系統,貫穿于整個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一整套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管理體系,確定了“123”的綠色礦山發展思路,即明確“一個目標”: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礦山;制定“兩項措施”: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堅持“三個協調”:穩產高效與資源節約相協調,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相協調。隨著綠色礦山建設的持續推進,員工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提升,初步實現了“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標。一是健全綠色礦山組織機構。建立了以礦長、分管礦長、各專業部室負責人組成的綠色礦山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各級管理人員的職責。二是完善綠色礦山制度體系。嚴格遵守《礦產資源法》等法律法規,制定完善了企業“綠色礦山建設管理制度”、“滕東煤業有限公司地測防治水管理制度”、“柴里煤礦地測防治水管理制度”等,促進了清潔生產工作規范有效運行;建立健全了節能減排管理措施,形成了較為科學的計量節能環保考核指標體系,推動了節能環保工作的深入開展。
2.2 樹立綠色礦山理念體系
以建設綠色礦山為愿景,以文化引領、理念滲透為切入點,以綠色管理為手段,將“環境第一”的現代理念貫穿到企業生產經營之中,尋求企業經濟與員工、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提升企業和員工的“綠色”意識,全力營造綠色生態文明礦山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建設綠色礦山,實現科學發展”、“發展生態文明,共建綠色家園”的企業價值理念和環保理念。整個礦內環境規劃,從礦井的建筑生產設施的總體布局特征著手,在全局構思上,抓準關鍵,在平面構成上“點” “線” “面”的組合,達到統一、協調的整體效果。
2.3 建立綠色礦山高效智能科技機制
一是推進數字化礦山建設,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礦山自動化控制水平,推進智能開采的2.0時代進步。投資3000萬余元將3下115綜放工作面升級為智能化工作面,成功實施了智能化技術改造升級,主要升級方面為采煤機升級為智能記憶截割,工作面實現視頻監控,完善支架電液控自動跟機系統,遠程集中控制全部集中到集控中心。實現綜采自動化遠程集中控制功能、數據統計分析功能、WEB發布及移動終端APP等多項功能。依托智能化工作面,礦井的安全生產、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是突出以人為本原則,實現人員精準定位系統優化。投資建設了精確人員定位管理系統,采用UWB定位技術,在巷道和區域內設置數量合理的讀卡分站,讀卡分站連接讀卡器。每位下井人員都需要隨時攜帶具有身份信息標識性的識別卡,在井下時,讀卡分站便可以將人員信息傳輸至井上服務器,服務器計算出每個人員的地理位置,并顯示在計算機中,以供工作人員使用。實現了對人員及設備的實時高精度定位,精度高達10-35cm,系統具有呼救報警、軌跡回放、考勤管理等多種常用功能,并且能夠與其他系統實現有機融合。
三是進一步勞動組織優化,提高工效。推動勞動組織“控規模”與“提素質”同步、“瘦身”與“健身”并重,實現人員配置優化協同高效。大力實施“瘦身”計劃,通過棗礦集團薄煤層智能化生產面5人、厚煤層智能化生產面7人、厚煤層自動化生產面8人、掘進智能化迎頭8人的單班作業“5788”定員新格局標準要求,采掘AB班工作,崗位區域化管理等一系列舉措,于2019年4月底礦井單班入井人數最大峰值96人,一般動態保持在60-80人之間,在山能集團率先實現了“井下單班作業不超百人”目標。
2.4 構建節能減排體系,促進低耗高效發展
一是依托節能減排長管理網絡,強化節能減排管理力度,建立了節能例會制度、用能統計分析制度及正規循環生產制度,定期總結考核,嚴格兌現獎罰,使節能管理制度得到了有效貫徹執行;建立了持續改進機制,積極開展用能平衡,定期開展重點機臺性能測試工作,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水平;同時,為切實做好節能、節水和減排管理工作,逐漸建立了一系列節能管理規章制度。
二是綠色礦山考核監督。不斷加強對綠色礦山開展情況的考核和監督,強化季度考評、年度綜合核查,定期開展綠色礦山專項檢查,形成了完備的監督檢查體系。
三是實施環保工程改造升級。經過多方調研論證,投資530萬元建設了污水處理站,處理水主要用于地面防塵用水、洗煤廠用水以及井下防塵用水,年節約水資源74余萬噸,礦井水回用率達到了74%以上。目前,正在推進污水處理系統改造工程,有效地推動了清潔生產工作的開展。
2.5 構建綠色礦山培訓機制
堅持“取百家之長”的理念,虛心向優秀兄弟單位學習,及時了解各類信息動向,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綠色礦山管理人才。認真搞好內部“三級”教育、轉崗教育、復工教育和全員再教育,培訓合格率達到100%;建立完善安全環保管理和指標考核體系與應急救援體系;事故隱患整改率100%,安全專項工程實現率達到100%。
2.6 強化綠色礦山宣傳引導
及時宣傳國家、省、行業有關綠色生態文明礦山建設的政策措施,推廣先進經驗和做法,引導全員培育健康、清潔、節儉的工作生活方式;成立了“綠色礦山管理”創新協會,積極發動全員獻計獻策,形成了各部門齊抓、全礦區聯動的良好工作局面。
2.7 推行企地和諧,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在磋商和協作機制上,著力打造企地和諧文化,建立了礦與各村鎮的領導層的有效溝通機制,不定期與村鎮領導坐在一起,了解情況,溝通思想,交換意見,達成地企共謀發展的共識。在就業問題方面,根據滕州市千人幫扶計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從周圍農村及城鎮聘用工人,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為社會穩定做出了較大貢獻。
3 ?構建綠色礦井的效果
3.1 安全生產秩序穩定
安全生產是煤礦“天字號”大事,建成了“單班百人礦井”,實現了生產要素好、生產工效高、系統要素優。2019年以來,工程質量優良品率提升8%、正規循環率提升35%、重復隱患比率降低60%,“三違”人數下降20%,有效防控危險源,遏制了輕傷及以上人身事故和各類非人身事故發生,確保了安全生產。
3.2 經濟運營質量實現新提升
圍繞增收做加法,突出降本做減法,提升效率做乘法,通過生產系統集約高效,改造地面回洗系統,實現原煤全入洗,原煤利潤同比增加41.24元/噸,增幅33.64%,年創效達2500萬元以上。改造井下回煤系統,優化井下散煤運輸,將主副井檢修斜巷散煤隨原煤升井入洗,降低職工勞動強度,年創效達330萬元以上。完成了洗煤系統技術改造,精煤回收率提高7%以上,有效降低了尾煤發熱量,增加效益260萬元/月。
3.3 職工幸福指數實現新提升
井下單班入井人數不超百人,取消夜班生產+周末集休,賦予員工更多休息時間,讓煤礦工人作息規律回歸科學,真正讓職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跟著太陽走”,有效提升了職工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同時,深入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傾力打造了溫情餐飲、溫暖洗浴、溫馨環境“三張名片”,為職工創造了“貼心、溫馨、暖心”的優質服務環境。
3.4 礦區實現和諧穩定
堅持“以人為本”,持續改善民生,通過妥善處理企業與員工的關系,實現了企業員工同步發展,開創了良好的發展環境,礦區呈現了安全穩定、風清氣正、人心思上、蓄勢發展的良好氛圍,為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4 ?結語
總之,實施綠色礦山是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在當前新常態環境下,要以綠色礦山建設為契機,逐步推動我國煤礦行業的增量提質。提高礦山生產效率,解決礦山行業高質量發展重大科技難題,將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努力實現企業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世新.新時期我國綠色礦山建設探討:以金徽礦業郭家溝鉛鋅礦為例[J].中國礦業,2019,28(4):84-86,92.
[2]柳曉娟,侯華麗,郭冬艷.新時期我國綠色礦山建設的內涵與成效[N].中國礦業報,2020-03-04(002).
[3]張宇.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四個抓手[N].中國礦業報,2019-05-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