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
環保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聯合國總部開啟的“全球契約”中,環境保護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維度。其中要求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其環境保護問題,并且能夠做到未雨綢繆,主動擔負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鼓勵推進無害環境技術實現全面普及和開發。
在我國,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中第九條明確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企業主動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有利于企業贏得消費者的信任,贏得社會的公信;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產品和品牌形象,有利于降低企業的資源消耗,減少向環境中排放污染物的違法行為,贏得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撐力量,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所需承擔的環保責任。我國的一些國有企業多數分布在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傳統行業。因此,國有企業主動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對于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對于自身節約利用資源,減少排放環境污染,進而提質增效有著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在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時,必然要和資源、環境發生對象性的關系,因此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是企業無法避免的選擇。
企業在消耗了自然資源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所產生的廢棄物也同時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保護環境已經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社會責任與義務。
隨著我國環境保護的深入推進和生態文明建設持續展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越來越深入人心。現階段,越來越多企業響應國家的號召,在企業經營決策中,將有關環境管理、保護的計劃與措施列入其中,從而尋求社會持續發展和自身發展相一致的戰略目標。
國有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是各行各業的支撐力量。同時,我國的國有企業多分布在鋼鐵、煤炭、水泥、建材等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傳統行業。因此,國有企業帶頭積極承擔起環境保護的責任更為重要。
近日,中國企業評價協會聯合萬里智庫發布了關于國內首個綠金企業和2018年綠金100名優選企業名單,其中顯示各個行業百優企業的分布有著明顯的差異,其中制造企業的入圍數量達到了30%以上,且國企在其中占據了較大的比例。“企業越大、責任越大”,使得國有企業在綠色發展中擔負起了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
雖然國有企業的環保責任擔當越來越大,但是以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跟我國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的緊迫現實需求以及與國外發達國家特大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的力度相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的使用率相對較低,主要表現在:
能源利用效率依然較低。就我國整體能耗情況來看,2017年其較之國際標準水平仍然超出了15%之多,這意味著我國較之發達國家能源浪費率達到了15%。從工序能耗方面來看,以《生產主要工序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國家強制性標準為參照,其煉鐵工序的能耗為37.8%、燒結工序的能耗為48.6%、電驢工序能耗為38.7%,均超出了標準要求。
中間產品綜合利用技術水平依然偏低。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較之發達國家我國國有企業的技術水平相對較為落后,同時資源的利用率也相對較低。例如:粉煤灰的利用率只有79.47%、冶金廢渣的利用率只有94%,尾礦綜合利用率只有5.02%,煤氣作為企業非常重要的可二次利用能源,實際上能耗的利用率只有39.8%。造成這些廢棄物和能耗利用率較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國有企業的設備技術相對落后所導致的。
節能減排的先進技術推廣與應用不足。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國有企業轉爐干法的除塵配備率只有20%,而其中52%均為干熄焦,高爐干式爐頂壓差在發電除塵中其配電率只有30%。在技術水平的影響下,公司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造成了技術激勵機制不成熟,絕大部分技術并未得到推廣和應用,例如:燒結環冷機余熱回收技術、燒結尾氣脫硫等節能減排技術尚未得到有效的推廣。
其次是違反環保法規的行為時有發生。為了達到對成本的控制,一些企業忽視了對環保設備的使用。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生產廢料,這些廢料通過專業設備處理后均能達到一定的無害排放效果。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一部分企業為了獲取眼前的利益,盡管配備了相應的環保處置設施,實際上卻形同虛設,排污設備的使用也只能夠應付檢查,因此造成了所排放廢氣廢水大大超出了國家的標準和范圍。更有甚者有些企業根本不重視節能減排問題,認為中國地域遼闊,有著取之不盡的資源,故而并不珍惜能源和資源。
再次是環保管理制度的執行不夠到位。目前,國有企業一般都結合《環保法》等制定了相應的環保管理制度,例如:《環境保護統計工作管理制度》、《污水處理設施管理制度》、《環保設施運行管理制度》等。這些制度的執行在一定程度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但在企業具體執行這些制度的過程中,存在著執行程序繁瑣、可操作行性較低等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有些制度條款規定過于細節化,不少要求不具有現實可能性,結果導致要么不便于進行實施和操作,要么需要耗費較高執行的成本;另一方面體現在職責不夠清晰,甚至無確切的責任主體,比如具體對誰進行約束,如何確定那個環節違反了制度要求等等。此外,在制度執行程序上,執行幅度與層次協調性較差,導致環保制度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在一些企業引發相反作用。
通過完善社會責任的環境標準,增加環境保護意識與教育,國有企業可以優化設施設備、生產技術,實現環保責任的承擔和提質增效同步發展,從而在為企業贏得社會信任的同時,取得更好的經濟收益。
針對國有企業履行環保責任有待提升的一些方面,我們提出以下實施建議和措施:
一是完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現階段國際上針對企業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多以SA8000和ISO14000兩項標準為主,如果以這兩項標準結合部分發達國家的相關標準來對我國國有企業環保責任進行確定,這與國有企業現階段的實際情況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為此,我們建議國有企業在承擔環保責任時,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基于環保管理要求對相關操作標準進行有針對性的完善,以達到提質增效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不宜直接將上述兩項國際標準直接套用,而是應當將我國具體國情與企業社會責任,尤其是環保責任相關國際標準中體現的精神科學、有效地聯系起來。在關注法律法規的同時,更要重視對企業自身發展情況的密切關注。國有企業還需要加強內部評價體系的完善,將社會事業、環保管理、社會發展等各項指標列入其中,從社會、經濟、環境層面,構建起基于SA8000或者ISO14000的認證標準的規范化操作標準,促使企業社會責任評估體系更為完善,做到切實履行企業的環保責任和增強企業的經濟收益。
二是增強環保意識與環保教育。對國有企業來說,必須從內部增強節能環保和合法生產的責任意識。首先,必須樹立起綠色價值觀念。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國有企業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具備有社會人、經濟人與生態人的屬性。企業價值觀通常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價值觀在長期的管理過程中,全體人員共同提出了踐行的思想理念,是企業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現階段,不少國家的企業非常提倡綠色價值觀念,普遍認為環境保護是企業賴以生存且長期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是推動科學高效綠色管理的核心標準。
三是構建環境考評體系,發展新興環保技術。國有企業在承擔環保責任的過程中,應當結合地方法律條例與政策規定,根據企業和地區的實際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考評體系。在這個層面上,國有企業還應當在生產中引入各種環保技術措施,在保證各項環保責任落實的同時,實現對生產技術水平的優化,或者對新型環保技術進行總結、發明,為企業經濟效益的增加創造更高的利潤增長點。
總而言之,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社會經濟體系中重要的支撐力量,其環保責任的落實,對自身經濟效益和國家生態環境改善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國有企業必須在其生產經營過程中時刻牢記自己的環保責任,采取切實有效的環保措施,并以此為重要抓手,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企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從而實現經濟效益與環保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