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蓉蓉
寫話教學是小學階段教學的重點,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影響,面對寫話練習往往束手無策,寫話積極性不足、寫話能力較差,語言干枯還存在一些邏輯性的錯誤。寫話教學的開展,幫助學生初步接觸寫作,是學生進行寫作的起點。在剛進入一年級后,寫話教學往往是從最基礎的內容開始,給學生一個圖片,在觀察之后簡單寫出圖畫中的故事。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的學生詞匯量不足,筆下無言,遑論寫出感情、寫出想象了。在教學中,小學語文寫話“三步法”取得一定實效與價值。
“三步法”的內涵與優勢
“三步法”的應用主要是針對一年級小學生寫話邏輯不清、內容不充實問題,將傳統寫話流程進行重構,采用模塊式的寫話方式。將寫話分為三個階段,這種階梯式的寫作方式,降低寫作難度,有利于學生初步掌握寫話方法。
寫話“三步法”即是在教學中將寫話劃分為尋找關鍵要素、觀察細節和增加聯想三個環節,即在一幅圖出現在學生面前后,學生不要著急去寫作,而是應該對圖畫內容進行仔細的觀察,然后尋找其中的關鍵要素,確定寫作的方向,在進入寫話階段。
寫話過程中則要對圖片中細節進行觀察,包括圖畫中人物動作、面部表情、故事發生地等,確定細節后,學生寫話才能言之有物。然后是增加聯想,畢竟圖畫中給予的信息是有限的,在學生對圖畫中人物、事件等進行簡要描述后,也需要對人物的對話進行想象,如此才能激發學生個性化思維。
簡單而言,寫話“三步法”,即是將寫話分為三個步驟,每個步驟都負責不同的內容,連貫起來才能完成寫話教學任務。
“三步法”的具體應用
在前文研究中,主要對小學語文寫話教學中“三步法”進行淺要論述,大致了解寫話“三步法”的構成。本節主要結合具體案例(如圖),對三步教學法的實際應用進行探討。
第一步,觀察圖片中關鍵要素,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初次觀察圖片,需要讓學生對圖片內容有大致的了解,包括時間、人物、地點,并采用掌握、熟悉的詞匯將之描繪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一定指導,避免學生出現理解上的偏差。如在觀察后,可以要求學生找出諸如“放學后”“學校門口”“老師與XX,XX”,將三要素找清楚,奠定后續寫話的基礎。然后可以要求學生寫在草稿紙上,確定三要素之后,在進行下一步的觀察。
第二步,再次觀察圖片找出細節,讓寫話故事更加豐滿。在了解故事梗概基礎上,二次觀察需要找出細節,即發生了什么事件。當然二次觀察是建立在第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確定三要素之后的觀察,也是對第一步的回望、審視,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然后才是找細節、發現故事。例如圖中細節為“雨中”“老師為小紅披上雨衣”“小明為老師打傘”等等內容。在細節觀察中,需要引導學生對故事發生的環境、人物的動作表情進行觀察,并將之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在寫作中可以加入一些詞匯來對環境進行描繪,讓圖片故事更加充實,更加豐滿。也讓學生學會通過描繪細節來表達故事。例如“放學時,突然下雨啦!忽然老師發現小紅沒有帶雨衣……”
第三步,加入聯想內容,延伸故事場景,升華故事情感。每個圖片告訴我們的不單單是圖片上的內容,每個圖片都有蘊含的對話、事件以及完整的故事。如果僅僅讓學生將圖畫中內容描繪出來,那么就難以寫出一個美麗的故事,寫話也只能浮于表面,無法達到“我寫我想”的目標。因此“三步法”寫話教學中的第三步,即是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加入“聯想”這一個環節,當然聯想必須是建立在圖畫內容的基礎上是,升華圖片故事內容,而不是天馬行空的胡亂想象。聯想也是對寫作素材的一種加工,建立在對圖片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圖片背后的故事進行講述。例如在圖1中,學生可以聯想到下雨放學時,老師對他們的叮囑;聯想到沒有帶雨衣的同學,老師如何幫助他們順利回家;圖中也可以進一步聯想,老師匆忙去給小紅送雨衣,卻忘了自己沒有帶雨具,小明又為老師打傘等等內容,升華圖畫內容同時加入情感性的東西,描繪師生之情。
結束語
在多年小學語文教學中發現,拼音識字內容對學生學習難度較低,難度最大的即是寫話教學。這主要是由于學生認知能力、生活經驗不足導致的,因此在寫話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學生出現“寫話障礙”的關鍵點,采用三步教學法,將難題進行分解、轉化,降低寫話難度,進而提升學生寫話信心與質量。
參考文獻
[1]盧志輝.從“說”到“寫”探路寫話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20(18):93.
[2]何蓉.看圖寫話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20(07):136.
[3]陳愛芳.談寫作“三步法”教學經驗[N].發展導報,2019-07-05(018).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朝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