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先花
2020年上半年,為了落實教育部關于延期開學和“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通知的要求,全國各地大中小學網絡在線教學、空中課堂如雨后春筍,悄然興起。特殊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如何有效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特教教師的使命與擔當又是什么呢?筆者以為,落實“停課不停學”應充分認識特殊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以不同殘障類別孩子的教育目標為切入點,實施家校結合、“一人一案”,用愛與智慧創造可行的教學模式,完成“停課不停學”的使命與擔當。
特教學校線上教學的困難
家庭線上學習條件不足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市屬九年一貫制寄宿式特殊教育學校,涵蓋聽障、聽力康復、智障、自閉癥傾向、腦癱等多種殘障類別。95%的學生來自邊遠農村,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近65%的孩子屬于留守兒童,父母長年外出務工維持生計,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接送上學。學生基本上沒有手機。據統計,家中有電腦或平板的學生不足10%。雖然家長持有手機率達到100%,但持智能手機的最多占60%,仍有近50%的家長手機只能用于接打電話。
家長對殘障學生線上學習配合度不高 經過一周的線上教學嘗試發現,能積極回應的家長占比不到50%。老師電話聯系詢問,不是說不識字指導不了,就是因為忙沒顧上,有的甚至不以為然,等到了學校再學也不遲。究其原因,一是家長對殘障孩子期望值不高;二是家長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差;三是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四是部分家長忙于農活沒有時間和精力。
殘障學生對網絡手段獲取知識的能力有限 特殊教育是一個跨學科、跨專業的領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復雜個體,需要與需求各不相同、千差萬別。比如聽障學生,由于聽力受損或喪失,他們以目代耳。線上直播教學,學生很難適應。智障、腦癱、自閉癥傾向的孩子,他們大多沒有通過網絡、使用視頻資源獨立學習的能力,有的甚至沒有獨立居家生活的能力。
特殊教育線上教學資源匱乏 從春季學期延遲開學以來,教育部已聚集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平臺能力和優質資源,為各地學校、老師們的教學提供了重要資源支撐,但鮮有特殊教育資源。特殊教育學校大多沒有平行班,如果參照普通教育學校教師線上教學模式,各年級各學科每節課不僅要錄制視頻,而且需要制作合成,工作量非常大,學校現有設備、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根本無法滿足。
“停課不停學”的理性思考
“停課不停學”是指學校課堂教學暫停而學生學習活動不能停止,是一種更廣義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知識。特殊教育學校對各類學生的培養目標,與普通學校有著很大的差別。研讀《聾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試驗方案》和《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試驗方案》,不難發現,提高生活適應能力是發展障礙兒童重要的教育目標。我們何不利用延遲開學居家隔離的這段時間,學校統籌安排,制定切實可行的“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工作實施方案,實施家校結合,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家庭適應能力呢?
特教教師的使命與擔當
引導家長重視家庭教育 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干預時間的不斷提前,家長越來越成為殘障孩子康復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是實施特殊兒童教育干預的重要場所,家庭康復正成為殘障兒童康復的主要形式,父母在孩子康復過程中扮演著無法替代的角色。
提供優質的家庭康復指導服務 教師要與家長以電話或微信的方式溝通協商個別化教育方案,執行教育干預任務,反饋教育干預成效。特別是要挖掘生活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教育至關重要,讓教育訓練自然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之中,提升教育成效。一是引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當好孩子的榜樣,身教重于言教。二是指導家長做好學生生活適應、生活技能訓練,輔導學生進行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寓教育于生活實踐之中。三是給家長傳授康復技能知識。四是鼓勵家長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
加強線上學習的針對性 一是加強珍愛生命意識教育。二是針對不同殘障類別的孩子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教師要制訂明確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優化整合學習內容,合理布置作業,還要針對家長和學生疑難問題進行耐心解答。三是提供優質的線上學習視頻材料。首先是借鑒共享其他學校的優質資源,然后是錄制一些適宜的課程做補充,時長5分鐘為宜。
加強自我修煉自我提升 作為特教教師,一定要珍惜這樣一個靜謐的假期,自我加壓,進行自我修煉。一是閱讀經典。把閱讀經典當成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煉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二是開展自主研修。學習特殊教育理論,梳理教育心得,反思教育行為,訓練三筆字、手語基本功,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同時研讀各類新課標和教材,積極研發在線特色課程。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能力。認識更多的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研究不同形式的錄播編輯軟件,搜索、開發教育教學資源,努力提升信息技術素養。四是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鍛煉、按時作息、合理膳食、增強免疫力,養足精神,為開學積蓄能量,做到厚積而薄發。
我們相信,通過有效的家校協作,針對每個特殊需要學生年齡、殘障類別、殘障程度、認知能力、家庭條件等因素的不同,聚焦培養目標的不同,鼓勵“一班一案”“一師一案”“一人一案”,落實教學各環節,特殊學生在非常時期也能享有優質的教育。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陽光學校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