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澤紅
教育大數據已經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在這種形式下,數據驅動教育變革已成為全國改革和發展共識。近幾年,筆者所在學校參加了深圳市福田區四年級教學質量檢測,經過數據分析,發現我校科學科目測試四年級兩端生的比例情況為:A等級9.81%,B等級為31.78%,C等級為39.25%,D等級為19.16%,呈現出優等率低、良等率低、待提高率高的特點。學生為何會表現出這個狀態?筆者認為,與學生沒有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有關。由此,筆者不斷思考如何改進課堂教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研究,筆者發現,一旦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學生的優良率就能得到較大提升。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課堂上使用的一些教學策略。
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環境
傳統課堂模式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只能在指定的地點、指定的時間學習指定的內容。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漸漸變得被動,缺乏生氣和動力。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自主的學習環境,當今熱門的微課就能做到這一點。微課的特性決定它可以很好地延展課堂,把一節40分鐘的課無限放大,彌補教師在傳統課堂中教學片段的不可重復性和不可延時性,學習能力好的學生可以進行課前自學;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可以課后重復學習與鞏固。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實驗操作往往是學生的弱項。于是,筆者錄制大量實驗微課視頻,簡捷直觀地演示實驗操作過程,時長控制在5分鐘以內,方便學生反復播放,多次觀摩,輕松掌握操作的要領,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更好地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為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找到一條新的途徑。例如,在講授《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時,筆者分別制作了《觀察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兩個實驗演示微課,課前就分享給學生,讓他們提前在家自主反復觀摩,熟記實驗步驟,了解實驗注意事項,這樣,在實驗室上課就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學生的操作非常順利,所有小組都完整地完成實驗,得出準確的實驗結論。
優化學生合作學習小組
教學方式轉變,小組合作學習,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物。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許多教師都在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過,一個班級的學生分組通常由班主任或語文老師劃分,并沒有充分考慮科學的學科特點,如果科學課教師在教學中繼續沿用這個分組,則不能滿足科學教學的需要。例如,科學教學過程中少不了做實驗,學習小組組員不宜過多,一般以三四人為宜,可現在筆者學校小組合作學習分組一般為五六人。對此,筆者及時進行調整,優化合作學習小組,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分層,確保每個小組實力均衡,同時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合理分工——表達能力強的擔任講解員,書寫工整的充當實驗記錄員,認真細致的擔任器材管理員,動手能力強的就是實驗操作員。經過老師的精心安排,保證小組中每位成員有事做,能做事,形成獨特的科學合作小組。通過不斷地優化小組,讓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時收到互助互利、共同提高的學習效果。
加強科學與信息技術整合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抽象的科學概念,如“月相的形成”“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等。在講解“地球的公轉是地球四季形成的原因”時,筆者嘗試過用簡潔的語言來解釋或盡力清楚地進行詳細的描述,但是不少學生仍舊云里霧里,理解不了。望著學生們一臉懵的表情,感覺到有些學生已經對科學失去興趣和信心。如何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幫助學生重拾學習科學的興趣和信心?不妨從學生們最喜愛的動漫視頻入手,筆者把地球的公轉過程制作成視頻動畫播放,把公轉過程中太陽和地球的位置變化,照射角度變化形象清晰地展現出來,這樣,就輕松地把抽象的概念演變為直觀的形象,不僅學生容易理解,而且留下深刻印象,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記得當時在播放這個動畫時,瞬間,許多學生忍不住說“原來是這樣”,在課后,還圍著筆者問個不停。通過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制作多媒體動畫,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自然水漲船高。
訓練繪制學科思維導圖
學科思維導圖,是在思維導圖的基礎上將結構化思考、邏輯思考、辯證思考、追問意識等思維方式融合進來,以適應于學科教學使用的思維導圖。學科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科學單元各級知識點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
每章節結束后,筆者會要求學生繪制本單元的知識學科思維導圖。一開始,繪制簡單的關鍵字導圖,后來慢慢加強發散聯想,增加更多的細節。在親手繪制出色彩豐富、層級分明的導圖后,學生對整個單元知識體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高度的概括,對于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也都有了質的飛躍。讓筆者欣喜的是,很多學生也慢慢愛上繪制學科思維導圖。掌握此種效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大幅提高學生的本科學習成績,而且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同樣產生了遷移效應。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獲得知識的方法。”有了大數據,教與學都不再變得盲目,而是更有針對性。實踐證明,基于質量檢測數據的驅動,引領教師思考如何設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持續性學習和有效性學習,形成高效學習策略,具有一定的學習意義。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上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