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珺

針對農村教學點缺少專職音樂教師的問題,響應國家教育扶貧工作要求,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與貧困地區對接,山西省電化教育館特意錄制了一批教育扶貧優質資源共享精品課,開展面向貧困地區的網絡文化推廣項目“彩虹課堂”,借助“互聯網+教育”形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在貧困地區的共享,促進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提高整體教育能力與水平。筆者受邀參與錄制的是湘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課《晨景》,這是一節管弦樂曲的欣賞課。配合錄制的是山西省臨汾市五一路學校四年級(2)班學生??紤]到借班錄制和屏幕前農村孩子對音樂欣賞的零基礎水平,筆者選擇在傳統教學方法基礎上,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支持,力爭使課堂豐富有趣。
案例主題
新課程標準指出:“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音樂教師應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視聽結合、聲像一體、資源豐富等優點,為教學服務?!睘橥怀鼋虒W效果,筆者采用了熟悉主題法、圖譜法、律動法、啟發聯想法等傳統教學方法,并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把文字、圖畫、視頻、音頻、動畫、圖片集于一體,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音樂思維及想象,引導學生在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體驗音樂、表現音樂。
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的融合運用,需要思考的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全方位熟悉音樂主題,記住旋律;在熟悉音樂主題的基礎上,如何聆聽音樂主題的重復與變化;如何分析音樂要素的對比,發現新的音樂材料;如何啟發學生聯想音樂情景,參與音樂體驗。
案例描述
筆者將《晨景》一課分為七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簡介作曲家及創作背景。技術支持:電影膠片滾動播放動畫效果,展示綠、藍、黃、紅、紫五彩繽紛的自然景色,獲得美感;挪威作曲家格里格頭像及《晨景》創作背景文本編輯。
環節二:熟悉音樂主題、記住旋律,感受音樂主題的情緒及旋律特點。主要采用的是熟悉主題法、圖譜法。本環節采取五個教學步驟完成:第一步,結合聲音頻譜,聽一聽、看一看,初步感受音樂主題情緒特點。技術支持:將主題音頻導入專業音頻編輯軟件“Adobe Audition(簡稱AU)”中播放,再使用錄頻軟件“Camtasia Studio”錄制成MP4視頻文件播放,聲音頻譜使流動的音樂“肉眼可見”。第二步,通過模唱主題旋律,初步感受音樂主題;通過視唱主題旋律,初步熟悉音樂主題。技術支持:利用“作曲大師”專業軟件打譜并截圖,PPT動畫自左側“擦除”效果緩緩打開,與音頻同步。第三步,結合豎笛演奏,進一步熟悉音樂主題。第四步,結合旋律線,找出并揭示音樂主題最具特點、最有表現力的特征——波浪起伏的旋律特點,學生邊唱邊畫旋律線,感受音樂主題的旋律特點。技術支持:用“Line brush”繪圖軟件繪制音樂主題旋律線條并截圖,PPT動畫自左側“擦除”效果緩緩打開,與音頻同步。第五步,加入教師的填詞,歌詞與主題情景相吻合,進一步升華音樂主題,渲染音樂情景,活躍課堂氣氛。對歌形式的處理,為之后第一、第三樂段主奏樂器的對話效果做鋪墊。技術支持:PPT課件文字編輯。
環節三:欣賞第一樂段。緊緊抓住音樂作品中最突出、最容易被識別、具有鮮明特征三個音樂要素,即力度、旋律、色彩進行有效聆聽。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帶著豐富的想象,去品味音樂的情景、情緒并參與音樂情景體驗。要求聽辨音樂主題的重復與變化;用手勢參與體驗音樂情景,認識主奏樂器及其演奏姿勢并模仿演奏。分四次聆聽完成:第一次聆聽,結合動態圖形譜,感受音樂主題的重復與變化,思考:音樂主題在這段音樂里共出現了幾次?這七次重復出現的音樂主題,是完全重復還是變化重復?音樂主題發生了哪些變化?(在這段音樂里,主題共出現了七次。每次出現,都會在旋律、音色、力度等方面有所變化,這樣的重復叫變化重復。)技術支持:隨力度、色彩特點,用“Line brush”繪圖軟件畫出七個樂句的旋律線條,由細到粗、由清新到熱烈,截圖排列,選取暖色調底色,逐句設置動畫自左側“擦除”效果進入,與AU裁剪音頻同步,感受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加強、色彩的變化特點。第二次聆聽,用bang模唱,手勢參與體驗太陽冉冉升起的感覺。技術支持:選取8張海上日出圖片,從東方露出魚肚白到太陽光芒萬丈,逐句設置動畫“進入”效果,與AU裁剪音頻同步,展示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第三次聆聽,辨別主奏樂器。技術支持:用“會聲會影”或“視頻剪切合并器”剪輯演奏視頻,同步出現主奏樂器圖片與名稱,設置下一個主奏樂器出現時,上一個自動消失。這是因為在觀看管弦樂演奏視頻時,視頻畫面與演奏樂器經常不符合或者畫面滯后,即使演奏樂器與音樂同步進行,也會因為學生不認識主奏樂器而無法辨別。在觀看演奏視頻的同步,設置動畫播放主奏樂器的圖片及名稱,教學效果變得簡單而有趣。第四次聆聽,將學生分成四組,前五樂句分別模仿長笛與雙簧管的對話演奏,第六、七樂句全體起立模仿樂隊合奏。技術支持同上。
環節四:欣賞第二樂段,要求聽辨出具有明顯對比因素的三個音樂要素,聯想并參與體驗音樂情景。分三次聆聽完成。第一次聆聽,感受音樂的變化。技術支持:選擇六張云層遮擋太陽與太陽突破云層的圖片,隨力度強弱12次變換,與AU裁剪音頻同步,渲染音樂情景。第二次聆聽,動態圖形譜表現音樂在力度、旋律、色彩的特點。學生邊聽音樂邊畫旋律線,感受音樂在旋律和力度、色彩上的特點。(明亮的色彩突然變得低沉暗淡,有一種要沖破的感覺。力度時強時弱,仿佛太陽穿過云層,透出萬丈光芒。)技術支持:用“Line brush”繪圖軟件畫出力度pp的曲線(海鷗狀)與力度ff的直線并逐個截圖,設置自左側動畫“擦除”效果,配合冷色調底色,與AU裁剪音頻同步。第三次聆聽,師生合作用手勢體驗表現太陽突破云層,透出萬丈光芒的感覺,用lu模唱。技術支持同上。對比小結采用圖表形式,從力度、旋律、色彩三要素進行分析。技術支持:PPT圖表與文字編輯。
環節五:欣賞第三樂段,要求聽辨出音樂的再現部分,聽出使用的新的音樂材料,并模仿主奏樂器的演奏姿勢。技術支持:用“Line brush”繪圖軟件逐句畫出音樂主題的旋律線條與尾聲的直線、新鮮音樂材料的圓形與螺螄線條,選擇暖色調底色,設置自左側“擦除”動畫效果,與“AU”剪輯音頻同步。觀看主奏樂器演奏視頻需用“會聲會影”或“視頻剪切合并器”剪輯視頻,同步播放主奏樂器圖片及名稱。樂曲曲式結構分析,技術支持:PPT文字編輯。
環節六:整體聆聽,要求學生圍繞音樂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創造性地參與表現音樂。第一樂段用bang模唱,手勢表現太陽的冉冉升起。第二樂段用lu模唱,手勢表現太陽突破云層,透出萬丈光芒。第三樂段主題再現部分用bang模唱,手勢表現太陽冉冉升起;新鮮音樂材料出現時,模仿樂器的演奏姿勢。技術支持:《晨景》風景視頻。
環節七:小結,布置課后作業。
案例詮釋
其一,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的融合運用,既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特點,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覺為主,又集文字、線條、圖畫、動畫、視頻、音頻于一體,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拓寬接收信息通道,擴大學生音樂視野,提高音樂課堂效率。《晨景》一課,從簡介作曲家及創作背景入手,到熟悉音樂主題、聆聽音樂主題的重復與變化、聆聽對比段落、聆聽音樂主題的再現與新鮮的音樂材料等,是圍繞熟悉主題法進行的層層推進、環環相扣的一條教學主線,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介入,無疑為這一教學主線添磚加瓦,提供了更好服務的技術支持,是傳統教學方式的升華。
其二,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的融合運用,能降低學習難度,將抽象的音樂直觀形象、生動、具體地展示給學生,通過感性材料全方位促進學生視聽聯覺、提高音樂感受力與想象力,發展音樂思維,賦予音樂作品靈魂、生命力和感染力,帶來時間有限、精彩無限的美好學習歷程、達到震撼心靈的審美效果。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欣賞教學中,學生“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能夠感知音樂主題,區分音樂基本段落,并能夠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做出相應的反應”?!冻烤啊芬徽n中的圖譜法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動態旋律線,很好地表現了旋律的高低起伏、力度的強弱變化、色彩的熱烈與暗淡等;第二種是與樂器演奏視頻同步播放的主奏樂器圖片;第三種是創設音樂情景的動態風景圖片。這些現代技術手段的支持,使學生在聆聽音樂時,能更輕松、更容易理解和感受音樂。
其三,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的融合運用,為學生創設出真實符合自然規律的音樂學習情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晨景》一課的律動有三種參與方式:第一種是結合動態圖形譜,邊聽音樂邊畫旋律線,感受音樂旋律與力度特點;第二種是用手勢參與音樂體驗,表現音樂情景;第三種是邊看演奏視頻邊模仿主奏樂器的演奏姿勢?,F代技術手段變靜為動,事半功倍,引導學生全方位參與音樂體驗,賦予音樂課堂新的生機與活力。
案例拓展
因為是借班錄課,準備時間緊促,尚有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晨景》一課,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教師精心設計錄制的微課,通過上網聆聽音樂、查閱相關資料,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實現個性化、碎片化的學習。翻轉課堂讓學生在課前有了更好的預知,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與疑問,才能在有限的課堂上,更多地通過與教師展開討論交流,共同研究和解決學習中的重難點問題,從而獲得對音樂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體驗。其次,為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課堂主動權讓位于學生,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自行設計圖形譜,再通過與教師圖形譜的對比,實現自我指導與提升,從而進一步感受音樂力度、旋律的特點與音樂的重復變化。除此而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律動、自己為主題旋律填詞并演唱,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的融合運用,豐富了音樂課堂教學內容,使音樂課變得更有趣、更形象、更生動,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素養,使音樂教學如虎添翼,給音樂教學帶來了新氣象,使音樂教學進入一個全新境地。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市解放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