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水清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有著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游戲激發幼兒的想象和創造,帶給幼兒身心愉悅的情緒體驗。一定程度上說,兒童的任務就是游戲,游戲點亮兒童的生命。兒童以游戲的形式與人交往、與世界對話,從而理解他人,建立起規則意識。在兒童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和活動都跟游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理念一脈相承,再次強調了幼兒的活動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園不是學校,開展游戲教學是兒童身體和心靈成長的內在需求。
游戲對于兒童的價值
游戲對孩子的童年到底有哪些價值呢?筆者觀察發現:孩子們在游戲里鍛煉了身體,結交了朋友,學會了規則。孩子在游戲的過程中,手的智慧帶動腦的智慧,會促進神經中樞的發展。游戲激發幼兒的想象和創造,帶給幼兒身心愉悅的情緒體驗。
通過游戲,幼兒發展了運動協調能力,并探索、思考、學習解決問題。例如,在搭積木游戲時,會促進孩子小肌肉的發展,并發展社交能力,能讓幼兒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通過游戲幼兒再現生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通過游戲,幼兒學會了交往與合作。例如,孩子們玩醫院游戲時,絕不會想到扮演病人先去掛號,他們肯定先搶針筒、白大褂,爭做醫生。那么,當孩子們都成為“醫生”百無聊賴時,情況會怎樣呢?這時,幼兒的游戲會出現多種可能。比如,“醫生”會自己給自己打針,那么他同時也在體驗病人的角色了;兩個“醫生”會互相給對方打針,那么角色的分化就自然產生了。孩子們會假裝各個游戲角色,當變換成一種角色的時候,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自我中心化,遵守規則,融入游戲,從而調整自己。在孩子的活動中不難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游戲。只要一說到玩游戲,孩子們眼睛就會熠熠閃光。用一位孩子的話說:如果不讓他游戲,他的心會碎成一片一片的,最后這碎成一片一片的會變成渣渣。如果不讓他玩游戲,他會手拿報警器。諸如此類非常童真的話語,卻詮釋了孩子對游戲的一種強烈渴望。
調查發現:如果讓孩子靜靜地站在那里5分鐘,他很快會跑掉;如果賦予他一種游戲的角色,比如小警察、木頭人兒等,他會堅持很久。兒童的學習為什么會有效?是因為在游戲情境時帶給人心理的變化而沉浸其中,這對孩子的身體、心理、品格和人格的培養也是非常大的作用,這種堅持性、專注力在未來的學習中會遷移。
有助身心發展
游戲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不少學者對兒童游戲的價值給予高度肯定。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說:“游戲是兒童內部存在的自我活動的表現,是一種本能性的活動,是兒童內心世界的反映……”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游戲“就是把真實的東西轉變為他想要的東西,從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滿足”。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一些精細動作如拼圖、手工、剪紙等,可以促進幼兒視覺、感官以及小肌肉的發展。在游戲中,幼兒對外界事物的刺激更為敏感,適應生活的能力也從中得到提高。人們常說“勤有功,戲無益”和“業精于勤,荒于嬉”,這種觀念根深蒂固,甚至覺得如果一個孩子整天就知道玩,長大肯定沒有出息。
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排滿了各個興趣班,游走在各種興趣班之間,家長要求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正是這種觀念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和時間,犧牲了孩子的快樂。筆者認為家長需要調頻,不能給孩子吃“速食面”,要給孩子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沒有游戲,就沒有童年。不游戲,童年不快樂。童年時期游戲的欲望如果被壓抑,會促成不健康的人格,病態的人格,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曾經發生的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是因為他好奇潑了硫酸會怎樣?劉海洋正是因為在該玩游戲的年齡失去了玩的時間,被剝奪了游戲的權利,完全被關在屋子里讀書,到了成人的時候才萌生了兒童時期該有的游戲欲望,把該假設的真做了,而為童年缺失買了單。孩子玩也是有窗口期的,游戲是最大限度滿足兒童發展的一種活動。莊子的“乘物以游心”也表明了這種觀點。
游戲促進幼兒快樂成長
在幼兒眼里,樂于享受在游戲過程中的聲音、動作、磕碰……從中獲得成長的機會。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杰說:“游戲是兒童心靈自由的表達?!甭摵蠂鴥和饡~約總部兒童早期發展部主任皮婭·布里托說:“讓我們給兒童必要的時間去探索世界,把游戲還給孩子們。”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教授洪秀敏說:“游戲是最真實的一種童年生活,伴隨著整個成長。游戲的孩子會學習,不會游戲的孩子讀死書。”中華女子學院副教授、附屬幼兒園園長胡華在“游戲生發快樂奠基人生”的采訪中,提到了人生都有一個任務,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每個階段都會賦予每個階段的任務,兒童的任務就是游戲。兒童的玩就是積累生存的技能,是孩子們去學習、去探索外部的世界,去體會人與人相處的規則。
結束語
游戲是孩子快樂的源泉,是兒童的權利,是兒童成長的有利因素。童年只有一次,不要為童年的缺失買單,讓游戲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成就孩子的未來。
(作者單位: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