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述真
正常情況下,子宮內膜是老老實實地待在子宮腔內的,醫學稱其“在位內膜”。倘若子宮內膜“跑”到子宮腔以外的部位,則稱其為“異位內膜”。
不論“在位”還是“異位”,子宮內膜都會受到卵巢激素的影響,發生周期性變化,有增殖期、分泌期、月經期,會發生脫落、出血。不同的是,“在位者”走的是正道,月經血經由陰道流出體外;而“異位者”會出現在不同的部位,會擾亂該部位組織器官的功能,導致相鄰器官的相互粘連,引發疼痛、月經不調、排卵障礙以及不孕等,成為一種變化多端的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癥。“卵巢巧克力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一種,多見于生育年齡的婦女,以30~45歲居多,發病率在80%左右,且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高發的婦科疾病。
子宮內膜是如何“入侵”卵巢,并形成“巧克力囊腫”的?目前比較公認的學說之一是“子宮內膜種植學說”。子宮的左右各有一條輸卵管,它是連接子宮和卵巢的“浮橋”,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便是輸送過往的精子、卵子以及受精卵,沒有這一通道,孕育生命的過程將受到阻隔。然而有了這一通道,在一定的條件下,子宮內膜便可以隨著月經血,通過“浮橋”逆流至最近的“鄰居家”──卵巢,這樣一來,子宮內膜便仰仗自身的生長能力“種植”其內。
做好月經期保健,確保經血暢通,防止經血逆流。月經前后,尤其月經期一定要避免性生活,認為月經期性生活能夠懷孕是非常不科學的,且這樣極易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生殖器炎癥等疾病的發生。
適齡結婚,適齡生育。尤其不可將人工流產、藥物流產作為避孕的措施,宮腔操作可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風險。不論采用何種方法終止妊娠,都是避孕失敗后不得已而為之的補救措施,除非有醫學指征。
認真進行孕期保健,減小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及時控制合并癥。要有信心在醫生的指導下順利經陰道分娩,避免不必要的剖宮產,規避醫源性風險。
放松心情,規律起居,強身健體,增強肌體免疫力。婚后盡早懷孕,產后進行母乳喂養。凡有痛經、性交疼痛且有進行性加重的現象,以及婚后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但一年未能懷孕者,應盡早到醫院就診。
(阿利摘自《祝你健康》202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