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
摘 要:食品安全是全社會最為關注的重點議題之一。本文以輻照食品檢測技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作者本人多年從業經驗,探究輻照食品檢測相關技術,以為從事食品檢測行業的技術人員,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幫助。
關鍵詞:輻照食品;檢測方法;檢測原理
輻照食品檢測技術是食品檢測的重要關鍵技術。為了進一步保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開展相關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已經成為行業內的主流發展趨勢,如何借助當前的科學技術,對相關食品檢測方式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成為行業的重要議題。
1 輻照食品檢測的目的和原理
1.1 輻照食品檢測的目的
2016年,國家先后出臺了熱釋光法、電子自旋共振法、質譜分析法、篩選法4部相關輻照食品檢測方法相關標準,填補了我國在該檢測領域的空白,同時增加了相關的操作明細和檢測準則,實現我國輻照食品檢測的常態化、科學化、正規化。同時實現了國家相關部門對于輻照食品領域的管理職能,進而對行業內的相關行為進行有效規范,對檢測內容以及相關標準進行有效的說明和分析。結合當前國家的發展狀況以及進出口食品的檢測規范,發展和應用輻照食品檢測技術成為當前國家檢測領域的主流趨勢。
1.2 輻照食品檢測原理
輻照食品檢測檢測原理較為多樣,大體上分為物理研究、生物研究、化學研究,通過對食品進行輻照處理,食物中的相關物質會發生細微的變化,進而引發分子的電離、化學鍵分裂等不同反應,產生輻射產物。輻照食品檢測主要是針對這些新生物質開展檢測。由于輻照食品中輻射產物的濃度基本在300 mg/L以下,同時這些產物的結構較為復雜,所以其檢測難度也會較大。由于輻照食品與非輻照食品的組成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開展相關檢測和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和深入。
2 輻照食品檢測技術的方法探究
2.1 物理研究方法
輻照食品檢測技術物理研究方法有:電子自旋共振法、光釋光法、熱釋光法、電阻抗法與近紅外光譜法。
其中以上研究方法最為快速的是電子自旋共振法,通??梢栽?0 min內完成相關的檢測,同時還可以重復進行檢測,且不會破壞樣品成分。對于糖類食品,尤其是具有結晶糖類的食品,極為有效。由于糖類食品在貯藏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空氣和水分的影響,進而經常出現檢測數據不準確的問題。使用電子自旋共振法可以有效避免相關問題。該檢測方式的缺點是檢測設備極為昂貴,其靈敏度較低。
光釋光法可以快速完成樣品的檢驗,同時需要的樣品較少,而且花費成本較低,檢測樣品可以重復利用。該檢測方法的缺點是需要應用第二種檢測方法來驗證檢測的正確性,而且該檢測方式的靈敏度依賴于檢測物質的類型和數量,需要增加放射源。
熱釋光法的優勢是檢測的靈敏度極高,適用于含有硅酸鹽的食品的檢測,且發光信號較為持久。
2.2 生物研究方法
生物研究方法主要包括:DNA“彗星”檢測法、直接表面過濾技術、平板技術法、種子發芽抑制法與內毒素/革蘭氏陰性菌法。
DNA“彗星”檢測法可以結合當前多種測試技術,實現對食品的檢測,例如DNA堿基損傷檢測、DNA碎片過濾、線粒體DNA電泳等方式,以上相關檢測方式都可以對食品進行檢測,其檢測的食品類別不限制。
內毒素/革蘭氏陰性菌法是根據細菌表面的多糖確定內毒素濃度,從而確定樣品中的革蘭氏陰性菌的數量。對樣品進行冷凍后,會降低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影響檢測效果。在輻照后不冷藏,相關的細菌會大量繁殖,同樣也會影響檢測效果[1]。
2.3 化學研究方法
化學研究方法同樣可以對輻照食品進行相應的檢測,主要包括:揮發性碳氫化合物法、單細胞凝膠電泳法、過氧化氫法等。
揮發性碳氫化合物適用于含有脂類的食品的檢測,其中通常在常規檢測實驗室中進行GC檢測。脂肪類食品經過輻照后,其中的脂肪酸發生化學變化,生成揮發性物質Cn-1、Cn-2烷烴、烯烴以及Cn醛,其含量遠遠高于未輻照的同種食品。在理論上,該檢測方法適用于所有的含脂肪食品,但是由于天然香味化學物的氣味組成復雜,會造成食品GC頻譜檢測結果極為復雜,因此在開展相關檢測時,建議增加熱釋光法進行復檢,進而提高檢測的準確率。當檢測食品是萃取過的食品時,如鯖魚、牡蠣等食品,同樣不能進行檢測。經過相關實驗研究,發現牛肉、豬肉、雞肉、紅辣椒、蛋粉、奶酪、鱷梨與芒果等均可使用該方法進行檢測[2]。
3 輻照食品檢測的建議
輻照食品檢測雖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其發展趨勢以及發展潛力不容小覷,因此為了提升相關檢測方式的應用和發展,應該結合檢測技術的差異化優勢,對某些食品采取強制性的檢測措施,進而實現檢測方式的應用和普及,同時結合相關輻照食品檢測技術優勢,實現食品檢測路徑多元化,共建健康的食品生態環境。
4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輻照食品檢測目的以及檢測原理的詳細分析,結合輻照技術的檢測方式,分別對物理研究方式、化學研究方式、生物研究方式等進行有效分析,同時提出檢測建議,對輻照食品檢測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吳飛.輻照食品分析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導刊,2019(21):121.
[2]范明志,廖淑琴,林偉進.淺析輻照食品檢測技術方法與標準[J].食品安全導刊,2018(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