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紅梅 袁春
摘要:隨著比賽節奏的明顯加快,足球運動對球員個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由此也產生了許多新技術動作。接球轉身是足球運動中運用較為頻繁的一種技術,可以為球員組織進攻提供更為充足的時間。為此,本文簡要分析了幾種接球轉身基礎方式,同時分析了比賽之中應用接球轉身技術的基本因素,并進一步分析如何在實際比賽之中加以靈活運用,最后提出兩種不同的訓練方式,以期為足球教練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幫助。
關鍵詞:足球比賽;接球轉身;技術應用
現代足球比賽之中,比賽節奏以及速度都較之前有了明顯提升,而為了加快節奏,在短時間內爭取時間與空間的主動權,便成為決定了比賽勝負的關鍵因素。基于比賽節奏的加快,接球人員的壓力也相應增加,一旦接球將有可能立刻面對對方球員的逼搶。加之足球賽場戰況變化頻繁,傳統接球之后停球,然后觀察賽場基本情況,然后決定運球、傳球或是直接射門的方式已然無法適應當前快節奏的賽場風格,所以對球員個人素質提出新的要求,即一方面,高水平運動員需要在其接球之前便已經掌握球場正在發生的情況,了解隊友以及對手所在方位。另一方面,便是具備高超的接球技巧,即在接球之前,接球隊員可以通過快速的跑動或是假動作迷惑對方球員,然后在第一時間完成接球、方向轉變以及轉身,完成過人,要求所有動作必須具有連貫性與完整性,中間沒有停滯,如此方可確保球員能夠在第一時間搶占時間以及空間方面的主動,進而組織更為有威脅性的進攻或是射門機會,幫助球隊贏得勝利。
一、比賽之中接球轉身技術的基礎方式
就目前而言,應用于比賽賽場之中較為基礎的接球轉身技術方式有如下兩種:
第一,通過突然的起勁,擺脫源自對手的防守或是緊逼,進而有意識地為了擺脫對手所作出的動作。較為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方式:其一,接球者稍微側身接球,通過后腳腳內側接球,在腳同球接觸的一瞬間,將球引向后方,然后移動支撐腳跟球,即可完成接球轉身。其二,當防守隊員處于自身身后,則向來球的位置奔跑,但需要注意奔跑速度的控制,不可太快,但也不可過于緩慢。若過快,則接球者與防守者之間相差距離過遠,當采用腳外側進行撥球時,并不會繞到防守者身后,如此便無法實現接球轉身。然后接球者做向乙方球門一側移動的假動作,并通過右腳外側觸球,通過觸球更改皮球的運動軌跡,以令足球能夠向地方球門側運動。隨后,接球者突然起速,并轉身加速離開,即可完成動作。接球者需要注意,該接球轉身動作需要依靠足球自身慣性完成急轉彎。
第二,接球者在接球之間通過假動作迷惑對手,完成接球轉身。該類方式具體是借助嫻熟的假動作,以迷惑對手,使得對手判斷錯誤、未能及時作出應對或是失去重心而被擺脫,進而爭取主動性。較為常見的方式有如下幾種:其一,180°腳后切球轉身。該方式可以為接球者提供充足的空間,接球者向來求方向跑動,然后于180°轉身的情況下做一個簡單的腳后切球,建議接球者通過慣用腳完成切球,以便更為精確地掌控皮球滾動方向,將足球切向側方或是后方空擋之內,然后轉身跟球。也可以將球通過該方式傳給隊友,組織進攻或是防守。接球者還可以在轉身同時增加一定的身體晃動對防守者判斷進行干擾。其二,博格坎普轉身。博格坎普轉身是一個經典接球轉身動作。接球者繞過防守者向來球跑動時,通過腳內側蹭球,使得球彈起并飛向身體另一側,接球者需盡量令足球帶有一定的旋轉,如此足球便會落到防守球員身后,而不是筆直地向前滾動,然后接球者從另一側轉身繞過防守球員,即可實現人球分過。其三,跨步撥球。接球人員跑向防守隊員過程中接側方來球時,可用一只腳繞球做跨步假動作,同時跳起用另外一只腳內側撥球,然后轉身跟球,若對方雙腿之間分隔較大,也可直接選擇穿襠。其四,起球轉身。該動作在賽場中的實際應用相對較少,接球者背對防守隊員時,可以通過慣用腳將球挑至空中,然后身體略微后仰,并使用慣用腳二次擊球,使得足球直接飛過防守對方球頂,然后轉身起速追球,完成過人。
二、足球比賽中解牛轉身技術基礎因素
(一)了解本方持球隊員所在位置
接球轉身的首要關鍵因素便是明確來球方向。故而,接球人員在比賽之中選擇應用接球轉身技術動作之前,首要環節是觀察本方持球隊員所在位置,是否已經控制住球,有無概率向自己傳球。之后,接球人員需要觀察其余隊友所在位置,自身跑位是否與其他隊友重疊,了解其余接應隊員跑位,有無良好傳球位置,自身應該跑第一空擋或是第二空擋,并根據賽場形勢選擇接球后續動作,如過人后帶球、傳球以及射門。
(二)了解防守隊員為止
接球人員在利用接球轉身技術之前,重點需要觀察防守隊員的位置,在確認防守隊員為止之后,再決定采用的技術技巧。如發現對方球員與自己位置較近,便可嘗試采用假動作接球轉身的方式,借助防守隊員本身前沖所具有的慣性,在對方喪失重心的情況下完成動作。
(三)掌控跑動時機
接球者不僅需要掌握嫻熟的技術,還需控制跑動速度以及接應的時機。接球者必須合理選擇接球的時機,不可過早,但也不可過晚,若時間過早,便為防守人員緊逼提供了時間,導致后續動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與束縛,自身處于被動,這也是接球轉身動作最大忌諱,同時也反映了接球者缺少足球意識。但如果接應時機過晚,可能導致本方持球隊員動作受到影響,或是令對方搶先獲得球權。
三、比賽之中接球轉身技術的實際運用
(一)接球轉身技術不可違背整體戰術
足球比賽的目的是勝利,接球轉身技術是為了獲取勝利所采用的手段,所以接球轉身技術應該為球隊整體戰術提供服務。接球轉身本身具有雙重性,其不僅是技術需要,同時也是戰術方面的需求。其中包含有戰術意識、比賽經驗以及個人身體素質等多個方面的綜合性因素,接球者必須基于全隊整體及戰術安排以及配合方可令接球轉身技術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如己方處于比分領先的狀態,且臨近整場比賽結束,全隊選擇采用控制球的戰術。則接球轉身這一進攻用的技術便不適宜于該技術,若球員堅持采用該技術,則有可能造成丟球以及同隊友脫節的問題。
(二)接球注重速度
接球轉身動作對跑動速度有較高的要求,如果接球轉身動作不具備快速的能力,即便技術再嫻熟,也都無法為防守隊員創造威脅。故而,若要保證接球轉身的質量,便需要做到起速快,技術銜接流暢,通過上述方式可以加快接球轉身動作完成速度,幫助球員在短時間內創造足夠的空間,進而形成瞬間優勢,為后續進攻的組織奠定良好基礎。
(三)接球轉身技術需靈活精確
現代足球比賽之中,攻防之間轉換速度較快,這就需要隊員具備精確且快速的反應能力,即便是面對較為復雜的場上情況以及短暫的攻防轉變,也可以精確判斷隊友以及對手的進攻意圖以及防守方式,并洞察同伴所在的位置以及傳球意圖,同時可以精確反映隊友的行動步驟,方可達到預期效果。不僅如此,利用接球轉身技術過程中,需要聯合其余技術予以更為靈活的應用,方可實現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接球轉身動作訓練方式與要求
如今,足球各種基礎訓練活動中,關于接球、運球等多種技術動作的訓練方式均有詳細且明確地介紹,但許多內容都屬于獨立的內容,未能將多種訓練內容融合在一起開展訓練活動。為此,提出兩種接球轉身練習方式,不僅可以代替傳統基礎練習方式,同時也可以保證接球轉身這一技術動作的訓練效果,以便球員能夠在實際比賽更為純熟地應用這一技術動作,為比賽提供更好的機遇。兩種訓練方式內容及其要求具體如下所示:
第一,將球員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人數控制在4人至5人之間,各組橫向排開,各個小組成員之間間隔12米至18米之間,各組開展競賽,要求傳球利用各個小組中間位置隊員傳球給最后一名球員,然后再反向傳球,直至開始隊員,如此持續五次。最后一名隊員以及開始一名隊員僅可以觸球一次,而中間隊員則需要完成以此接球轉身以及一次傳球。該訓練方式的重點在于如下幾個方面:其一,令所有隊員了解,在為下一名隊員傳球時,應保證傳球的速度,并保證傳球精確度,使得下一名球員能夠較為輕松地完成接球轉身動作。其二,處于中間位置的接球隊員需要在觸球之前進行迎球動作,在迎球過程中保證身體的平衡性。其三,使得隊員能夠了解到最為簡單且實用的接球轉身技巧,即為后肩部轉動過程中,通過后腳腳內側撥球完成接球轉身動作。保證球滾動位置在于身后相距1米至2米之內,于該位置,運動員便可及時完成后續的傳球動作。
第二,教練同樣將隊員劃分為若干個小組,且將每組成員數量控制為3人,一名控球隊員,兩名接球隊員。要求控球隊員將球傳遞給中間位置的第二名隊員,而第三名隊員則在罰球弧一側等待跑位接球,需要第二名隊員通過接球轉身的方式一次性將控球隊員所傳的球在第一時間傳遞給第三名隊員,而第三名隊員則必須在一次觸球的情況下,直接射門。以此訓練結束之后,隊員之間互換角色,通過該方式,不僅可以鍛煉隊員接球轉身的動作,對于其體能、傳球精確度、射門精度、控球能力都有明顯提高。該訓練方式的訓練要點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第二名隊員需要一次性接球轉身,并在第二次便可將球精確地傳給第三方隊員,如此便可令第三方球員更為輕松地掌控跑動時機,要求第二名隊員能夠了解第三名隊員所在位置。其次,第三名隊員應掌控跑動時機,不可過早跑動,不然便會造成跑動距離過長,加大自身體能消耗,或是令隊員有較大概率出現越位的情況。最后,第三名隊員在跑動期間應做弧形斜線跑動,提高第二名隊員接球轉身傳球一系列動作的難度,提高訓練效果,使得球員能夠確實將球傳導第三名隊員跑動的路線之上。
五、結束語
現代足球比賽過程中,接球轉身屬于必不可少的技術動作,若球員依舊采用先停球然后轉身的控球方式,已然不能滿足足球技術的實際需要。故而,足球運動員應該熟練掌握接球轉身的技術動作,從而獲得球場時間與空間的主動權,在比賽中占據主動地位,為比賽勝利奠定基礎。所以,身為教練,也需要注重該技術的訓練效果,加強訓練力度,以便球員能夠在比賽中有更為靈活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李風雷.男子足球比賽進球特征分析研究——以第17~21屆世界杯足球賽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9 (5):52-61.
[2]康鄭地.淺析腳內側傳接球技術在足球運動中的作用[J].體育風尚,2018 (4):62-62.
[3]劉英建.淺談如何提高高中階段青少年學生足球傳接球技術[J].新課程(中學),2017 (10):220-221.
[4]林梅.提高“足球腳內側傳接球”課堂練習密度的對比探究[J].新課程(上),2019 (4).
[5]劉恒瑋.水平二足球移動傳接球教學設計[J].體育教學,2018,38 (9):40-41.
[6]陳發棟.足球腳內側傳接球技術的漸進式學練方法[J].體育教學,2019,39 (5):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