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洋
隨著家庭規模小型化、二孩時代及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人們對于家庭服務的要求越來越精細,家庭服務業的健康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因而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
今年兩會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大力發展養老、托幼服務,在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扶貧攻堅、家政行業提質擴容高質量發展方面全力以赴。
本期《家庭服務》雜志小編梳理了今年兩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關于家庭服務行業的提案、議案,希望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心聲清晰地呈現給同仁,為同仁們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思路。
兩會建言——家政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婦聯主席 賈玉英
建議合力推動現有政策盡快落實、落細、落地。激發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加強社會保障支持,擴大有效供給。加快家政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一套完整真實的家政服務人員和企業信用記錄,讓消費者能知情,服務可查詢,對違規行為、誠信缺失行為進行聯網記錄,視情節進行震懾和懲戒。以強化培訓、提升從業人員技能素質為基礎工作,培育扶持產教融合型家政企業,大力支持職業院校開設家政服務專業,促進“暢通家政從業人員職業發展路徑”這一工作目標落地見效。
把家政納入國家職業規劃,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制度,推廣“員工制”,提高職業化水平,引導社會群體轉變擇業觀念。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 駱芃芃
家政服務業亟須職業化、標準化和規范化,家政服務員更需要加強職業教育。目前不少家政公司實質上是中介機構,對家政服務員的職業培訓往往不到位。只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提高家政服務員的文化水平和職業水準,才能讓家政服務員這個職業得到社會的重視,得到人們的尊重。一方面從提高職業素質上下功夫,提高家政服務員的職業化水平;另一方面規范家政服務業,切實保障家政服務員的切身利益。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開放大學校長 袁雯
建議將好政策落到實處,特別是用好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進一步激發家庭對家政服務的需求。比如需要對需要居家養老、二孩照料等家政服務的家庭,調研將其家政服務支出按一定標準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扣除的可行性,這可以在激發更大家政服務需求的同時,為居家養老、二孩政策的更好落地創造有利條件。同時,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家政實體產業,扶持規模企業。
制定家政服務細分標準,提高從業人員專業化服務水平。可以在政府主導下,由行業協會組織開發各類家政服務工種的細分標準,通過政府補貼的從業人員培訓,鼓勵單一工種縱向深度培訓,用標準指導培訓,用標準客觀呈現從業人員專業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濟南陽光大姐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卓長立
建議為進入家政行業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每月提供穩崗補助,支持一到兩年。可以參照我國在落實扶貧政策時,為鼓勵貧困地區人員外出就業,給予貧困人員每月一定數額就業穩崗補助的方式。以此為導向,吸引更多大中專畢業生投身家政行業。為在家政行業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提供社會保險補貼,降低家政企業運營成本。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方式,組織有意愿從事家政工作的大中專學生,在有實力、培訓系統完善的家政企業進行職業化培訓,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左寧
加強家政服務業職業規范化非常重要,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社會對家政服務的需求是多層次的,家政就業人員的素質也是多層次的,家政服務人員技能規范不能“一刀切”,要根據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設置不同的職業門檻,進一步加強家政從業人員的誠信管理及服務能力培訓,提升家政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 江碧濤
社會對家政服務業需求量很大,但是行業發展還不夠規范,關鍵問題在于缺少標準。建議有關部門牽頭加強家政服務業的體系化設計,盡快建立家政服務業的行業標準。
全國政協委員、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前副主席 楊佳
推進家政服務專業化十分重要,要重視對家政從業人員專業技能的培訓,可以利用網絡培訓的方式,強化從業人員專業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與技能。同時,推進家政服務品牌化、差異化發展,鼓勵各地政府打造特色家政品牌。
全國政協委員、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教育局招考中心主任 關芳芳
建議從宣傳、政策、職業培訓和信息化建設四個方面對家政服務業給予關注,破解行業發展難題。
在宣傳方面,通過大力宣傳家政服務業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提高家政服務業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在政策方面,制定出臺促進家政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職業培訓方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培訓不同級別、檔次的家政服務人員。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借力“互聯網+”發展家政服務新業態,將家庭服務供給側的專、兼職家政服務員,與需求側有效整合、無縫匹配,并及時獲得服務質量反饋,以保證接受服務的家庭用上“放心牌”家政服務員,有效促進家政服務業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 蔡細春
建議將家政服務職業化教育納入政府和有關高校“十四五”發展規劃,同時探索切合實際、形式多樣的家政服務職業化教育方式。建議高校在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的同時,適當放寬報考條件,允許一定比例年齡在45歲以下有家政服務工作經驗的人員報考。特別是對貧困地區報考家政服務專業的考生,報考學歷要求可放寬到初中畢業。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常委、福建省泉州市政協副主席 駱沙鳴
建議鼓勵家政服務業企業連鎖經營、抱團發展,制定全國統一的家政服務標準,積極培育本土家政服務企業品牌。建立健全家政服務行業監管體系,建立黑名單制度、家政服務員跟蹤評價制度和信用記錄管理制度。通過便捷的“健康碼”互認等方法,加速推動農民工“點對點”返崗復工。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 徐麗橋
建議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家政服務行業,促進形成規范的家政行業市場化薪酬體系、管理模式與社會保障制度。
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革海南省委會主委 陳馬林
建議在海南試點逐步放開外籍家政服務人員工作和培訓,同時制定政策鼓勵海南引進家政服務業培訓國際標準和體系,提高我國家政服務業培訓水平,推動我國家政服務業快速發展。
兩會建言——養老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 盧馨
建議養老服務擴大覆蓋面,完善籌資、護理、支付等制度,并引入專業商業保險公司參與。除了要規定養老服務員作為一個獨立的職業工種外,還應對未來養老護理員培養方向有所規劃。可借鑒國外的經驗,鼓勵家屬和鄰居等非正式的護理者為相關人員提供照顧服務,并給予其一定的獎勵津貼,以解決養老護理員暫時短缺的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陽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騰蛟
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牽頭加快養老產業立法。對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以及養老產業化發展等方面進行規范和引導,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推進養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將養老服務業打造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同時,鼓勵更多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參與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拓寬社會資本參與的渠道、領域,特別是加大對民營醫護型養老機構的投入。讓更多招生和補助政策惠及高校,如擴大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招生計劃和放開招生地區限制,與扶貧扶智相結合,鼓勵貧困地區相關人員報考,減免相關專業學生的學費,給予養老服務崗位從業人員相應補貼等,統籌解決醫養專業人才匱乏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李曉鵬
長期護理保險是解決高齡、失能、失智老年人長期護理難題的重要方式,建議及時總結經驗,完善頂層設計,盡快建立統一的社會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緩解養老難、養老貴的矛盾。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壽險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 周燕芳
可以借鑒專業人員職業體系制度,設立我國醫養照護職業,并采取分層次培養、分層次使用政策,明確長期護理服務人員資質要求,讓從事養老照護職業的人員獲得職業上升通道、應有的薪酬待遇和社會尊重。
全國人大代表、伊春市婦幼保健院院長 豐曉敏
建議加大對提供普惠性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運營補貼,引導老年人將機構養老作為一個合理選項。鼓勵醫院自建或轉型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允許發展良好的公立醫養結合機構申請政府投資或吸收社會資本以擴大經營。將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建設納入區域老齡發展規劃、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合理配置高端養老和普惠養老比例,平衡好市場配置作用和政府兜底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 張偉
建議建立行業規范和產業標準,進一步優化醫養結合養老產業的頂層設計,構建科學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打造適宜的養老產品,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齊魯制藥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李燕
建議拓寬養老資金籌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發展機制。建立專業人員與志愿者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同時,運用互聯網技術,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規定,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長效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立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倉儲科五金雜品管理組組長郭紅靜
建議積極構建我國老齡健康服務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加強各省市相關部門與養老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配合,管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財政撥款;完善醫養結合制度,促進政策落地,建立分級轉診的整合照料體系和服務綠色通道,建立老年健康評估系統、“醫養結合”監管機制、行業規范和服務評估機制,建立退出機制和第三方評估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唐山市民政事業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癱療養院院長 楊震生
建議將養老護理人員納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補貼政策范圍,增強養老護理人員的職業吸引力。推動制定養老護理人員職業技能水平評價政策,建立合理的職稱晉升機制,為從業人員拓展職業發展空間。建議學校、培訓機構和社會組織,采用短視頻等形式廣泛普及養老護理常識,為社會儲備一批掌握養老護理技能的非職業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固體火箭發動機總裝廠7416廠航天發動機固體燃料藥面整形組組長 徐立平
一是加快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根據社區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建立小型的面向社區的養老院,滿足孤寡、失獨、空巢等特殊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二是加大護理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加強規范管理,建立此類外派護理人員的管理機構,明確護理人員資質、服務內容、服務質量及收費標準等,確保行業規范發展。
三是盡快在全國各地區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強老年人護理支付能力,避免“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陽鼎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馨
打造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需加快培養職業化養老護理人員。一方面,支持職業院校開設養老護理專業;另一方面,鼓勵有資質、有條件的社會力量開辦養老護理培訓機構。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華電鐵嶺發電有限公司電氣分廠繼電班班長 馬曉紅
將養老與互聯網相結合,已經成為完善養老服務的重要方式。應發揮政府養老服務的主導作用,將互聯網作為推進養老工作的必備條件,把為老年人開通互聯網定位成一項公共服務。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通市佰仁堂常青樂齡護理院院長助理 李楠楠
建議將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納入衛生人才教育發展規劃,引導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設置相關專業,制定鼓勵畢業生從事養老護理的政策,吸引高學歷的年輕優秀人才加入到養老服務隊伍中來。

全國政協常委、華潤集團董事長 傅育寧
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并把發展養老物業與舊城改造相結合,讓養老機構能夠以合理成本獲得核心城區內適宜改造為康養用房的存量不動產;改善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增加康養相關設備;降低商業建筑中康養項目的公共服務收費水平等。
全國政協委員、新余市副市長 陳文華
要重視發揮家庭養老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勵支持家庭成員參與養老護理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探索構建養老護理志愿服務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工商聯主席 劉勁松
一是加快出臺更接地氣的醫養結合政策,推動醫養一體化進程。
二是擴大機構養老基礎設施供應,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
三是建立培養機制,加強康養專業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頂層設計,探索創新康養產業與商業保險體系有機結合。
全國政協委員 印順
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以公益化為基礎、市場化為輔助的智慧養老模式;加快建設統一的服務平臺,完善社區居家智慧養老產業鏈;完善智慧養老的法律法規,規范智慧養老設施建設;強化智能養老教育,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 丁磊
推動數字化養老,搭建以需求為導向的數字化養老信息服務統一平臺,借助大數據提供個性化智慧養老服務,發起“全民數字助老扶持計劃”。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天津市委會主任委員 李文海
建議主管部門盡快制定關于居家養老的法律法規。由民政部牽頭,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配合,搭建平臺,利用現有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企業真實信息,運用互聯網技術,實行網格化管理,掌握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按照一定的輻射范圍,建立養老服務驛站,嚴把準入關。同時,各地民政部門要強化地方組織機構建設,充實管理隊伍,發動居委會工作人員,規范居家養老服務市場。制定相關扶持政策,鼓勵企業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兩會建言——嬰幼兒照護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黃曉薇
一是建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教育支持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的組織優勢和專業優勢,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務,同時強化基層政府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務職能。
二是將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教育支持服務作為城鄉社區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清單,采取專項財政經費支持、在中央彩票公益金中專項列支、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家庭教育支持經費保障機制。在目前實施的兒童教育、兒童營養保健、兒童保護等公共服務項目中,增加對3歲以下貧困、殘疾等特殊困難嬰幼兒家長的科學育兒指導內容。
三是細化托育機構設置標準和管理規范,完善行業準入標準、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健全注冊、備案登記、信息公示和質量評估等制度,強化行業自律等,加強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的規范、監管。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婦聯黨組書記、主席 胡達古拉
建議在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把托幼事業發展規劃進來,并在相關專項規劃中作為重要章節,制定具體規劃目標進行落實。一方面,要出臺相關政策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多元化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另一方面,先重點解決2~3歲幼兒托幼問題,再逐步解決1~2歲幼兒托育問題。
建立完善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標準規范體系和服務供給體系。加強嬰幼兒照護服務專業化、規范化建設,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對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的服務過程加強監管,依法逐步實行工作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