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雙樂
根據國家統計局以及各地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統計公報,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16 658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1.9%。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對家政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鎮下崗職工涌入家政服務業,成為減輕家庭與社會負擔的重要力量。商務部的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 年,全國家政服務業從業人員為2 542萬人,其中養老護理員占16.3%。
然而,在家政服務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供需矛盾突出,家政公司管理不到位,合同內容不清晰、不規范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家政服務員的生存與工作面臨諸多困境。養老護理員照顧的多是失能失智老人,工作負擔重、心理壓力大,甚至可能會受到老人的辱罵、毆打。這樣的情況不僅會直接影響養老護理員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積極性,也可能會妨礙家政行業健康快速發展與社會安定和諧。因此,了解與分析養老護理員的生存現狀與面臨的困境十分必要。
一、基本情況
2019年6月25日至8月4日,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劉林平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互聯網時代家政工人雇傭關系研究”(項目批準號:18ASH007)課題組在南京、無錫、廣州和佛山四個城市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采用被訪者驅動抽樣方法,克服了家政服務員調查中缺乏科學抽樣框的困難。此次調查共回收問卷1 029份,其中有效問卷1 007份,有效問卷率為97.86%。
根據主要工作內容可以將家政服務員劃分為月嫂、育兒嫂、養老護理員、家務員和保潔員。在1 007位家政服務員中,養老護理員有254人,占25.22%。表1列出了調查對象中養老護理員的基本情況。
調查發現,養老護理員的平均年齡為54.17歲,超出農民工平均年齡(40.2歲)近14歲;女性占比超過95%;養老護理員年齡在50歲以上的占比超過82%,遠超過老年農民工(50歲及以上)占比(22.4%);養老護理員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93年,約13%沒有接受過正式教育(農民工1.2%),近38%僅接受過小學教育(農民工15.5%),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僅略高于7%(農民工27.5%);來自農村的養老護理員占比超過81%;近15%的養老護理員處于非在婚狀態;近92%的養老護理員為跨市流動人口,近60%的養老護理員為跨省流動人口,即遠距離勞動力轉移占比大于近距離勞動力轉移占比。此外,普通話和工作城市方言水平較好的養老護理員在半數左右,日常交流沒有太大問題。
養老護理員基本工作情況(見表2)顯示,養老護理員的平均月工資為3 838.12元,雖然略高于農民工平均月工資(3 721元),但僅為月嫂平均月工資的37%;超過85%的養老護理員為住家型,平均每周工作約6.5天,平均每天工作時間為13.63小時,是國家規定的8小時工作制的1.7倍;近33.07%的養老護理員全年無休;平均從事家政工作的時間約為9年。持續的超長工作時間,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養老護理員的身體健康與精神狀態。
家政服務員的職業技能培訓是家政行業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方面,同時關乎家政服務提質擴容的發展目標。但本次調查的數據顯示,超過2/3的養老護理員沒有參加過家政類專項能力培訓(包括養老護理、家庭保潔、烹飪等);在通過公司上戶的約為139名養老護理員中,也有2/5沒有參加過任何家政類專項能力培訓;近2/3的養老護理員至少會使用一種老年照護工具(血壓/血糖測量儀、護理床、理療儀、輔食機等)。
二、問題與困境
在本次調查中,調查人員詢問了被訪者在過去12個月內是否遇到感情、經濟、工作、法律和健康相關問題;遇到這些問題時,選擇向哪些人求助。如表3所示,超過34%的養老護理員表示在過去12個月內存在經濟問題;遇到過健康以及與工作相關問題的養老護理員占比分別為24.41%和23.23%;17.72%的養老護理員表示存在感情問題;另有3.15%的養老護理員遇到過法律問題。此外,在遇到上述問題時,沒有向任何人求助的養老護理員占比至少為40.68%,甚至會高達75.00%。
以上結果表明,養老護理員面臨著工作、生活上的困境,經濟問題、健康問題以及工作相關問題是其面臨的常見問題。
下面,筆者將從健康、歧視與虐待以及保障三個方面闡述養老護理員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一)健康
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評估指標,也是人類福祉的組成部分,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家政服務員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不可或缺,且家政行業對家政服務員尤其是從事照料工作的家政服務員有著特殊的健康要求。
對于養老護理員而言,他們照顧的老年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需要養老護理員有比較強壯的體格。因此,養老護理員的身體健康狀況值得關注(見表4)。
從綜合調查數據和養老護理員的身體健康狀況表可知,超過4/5的養老護理員認為自己身體健康狀況較好,88.19%的養老護理員在工作期間生過病,38.98%的養老護理員患有慢性病。而2018年國民健康大數據顯示,我國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為23%,養老護理員的慢性病患病率幾乎是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的1.67倍,由此可以看出,養老護理員的健康水平遠遠不及我國居民的總體健康水平。另外,超過12%的養老護理員在工作期間受過傷,影響到工作和生活。
在工作期間生過病的養老護理員中,由自己承擔生病費用的占比超過75.60%,雇主會承擔費用的占比為16.53%,保險承擔生病費用的占比僅為3.54%。可以看出,大部分養老護理員的生病費用仍由自己承擔,而且他們購買保險的比例非常低。
心理健康狀態是健康狀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抑郁癥是常見的心理障礙,本次調查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對養老護理員近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了解(見表5)。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30%的養老護理員會經常(包括有時和大多數時間,下同)睡不好覺,超過18%的養老護理員會經常感到煩惱,近15%的養老護理員會經常感到孤獨、心情郁悶,近10%的養老護理員經常不能集中精力、打不起精神,另有部分養老護理員會感到害怕或做事吃力。總的來說,孤單、煩惱、心情郁悶是養老護理員普遍存在的三種心理狀態,且相當多養老護理員存在睡眠不好的問題。
對抑郁自評量表的各類條目進行打分(沒有/很少=0,不太多=1,有時=2,大多數時間=3)并加總,總分在9分以內,說明心理健康狀況正常;總分在10分及以上時,則說明有抑郁傾向。據此,筆者將心理健康狀況劃分為是否有抑郁傾向,考查了不同工種的心理健康狀況(見表6)。
在參加調查的養老護理員中,有抑郁傾向的比例接近16%,在5類家政服務員中占比最高,是我國居民抑郁傾向比例的5倍左右。該現象值得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二)歧視與虐待
目前,社會普遍認為家政服務行業,尤其是養老護理業入行門檻低、職業地位較低,存在一定的污名化現象。此外,由于養老護理員照顧的對象多為失能或半失能甚至是意識不清楚的老人,養老護理員可能會遇到被老人辱罵、毆打的情況。表7顯示了自從事家政工作以來,養老護理員遇到的歧視與虐待(來自雇主或其親戚朋友)情況。
在2019年對南京、無錫、廣州和佛山四個城市家政服務員的問卷調查中,詢問了被訪者是否因為家政服務員的身份而感到被歧視,答案共5個:“從來沒有”“很少”“一般”“很多”“一直有”,分值依次為0、1、2、3、4分。如表7所示,養老護理員被歧視感平均得分為0.70分,介于“從來沒有”和“很少”之間。雖然超過41%的養老護理員表示自己曾因家政服務員的身份感到被歧視,但歧視現象發生頻率較低。
超過20%的養老護理員表示從事家政工作以來曾遭受到來自雇主或其親戚朋友的辱罵或恐嚇,近2%的養老護理員表示曾被毆打,1.18%的養老護理員表示曾經歷過性騷擾。雖然被毆打、遭遇性騷擾的比例較低,但這屬于惡劣行徑,本不應該發生。
為更加詳細地了解養老護理員與其他類型的家政服務員遇到的歧視與虐待情況,筆者進行了不同工種間的比較。
如表8所示,在5種類型的家政服務員中,養老護理員遭遇3種惡劣情況的比例均是最高的,被辱罵或恐嚇的比例是其他類型家政服務員的近3倍,被毆打與遭遇性騷擾的比例、被歧視感得分也高于其他類型的家政服務員。
(三)保障
家政服務員大多屬于非正規就業,缺乏工作保障。而是否簽訂書面合同,是否參加社會保險,是否享有休息、休假權利是衡量是否是非正規就業的重要指標。養老護理員的保障情況如表9所示。
養老護理員與公司或家庭雇主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極低,僅稍高于1%,遠低于2012年服務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的39.2%,這也與政策倡導的家政行業員工制發展模式相差甚遠。雖然養老護理員與公司或家庭雇主簽訂書面合同或協議的比例較高(48.43%),但仍未超過50%。
絕大多數養老護理員沒有公司購買的職工社會保險或商業保險,有公司購買的職工社會保險的養老護理員比例僅為3.15%;養老護理員擁有商業保險的比例雖然略高,但不足14%;50%的養老護理員沒有個人購買的居民社會保險(如新農保、新農合);超過42%的養老護理員沒有購買任何社會保險。
這表明,接受調查的養老護理員的參保率較低,且幾乎完全由個人承擔參保費用。當然,這與養老護理員普遍年齡偏大、較難滿足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繳納條件有一定關系。
此外,近14%的養老護理員表示自己全年無休,部分被訪者表示已經幾年沒有回過家;享受帶薪休假的比例約占1/5。這表明,養老護理員休息、休假的權利需要得到進一步保障。
三、結論
根據上文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
第一,養老護理員的工資收入相對較低。養老護理員的平均月工資為3 838.12元,雖然高于全部農民工平均月工資(3 721元)與服務業農民工平均月工資(3 202元),但在家政服務行業中處于低水平,僅為月嫂平均月工資的37%;養老護理員的小時工資為12.15元,僅為保潔員小時工資的42%。
第二,養老護理員面臨超長的工作時間。養老護理員的日工時近14小時,周工作日超過6天,33.07%的養老護理員處于全年無休狀態,僅有20.87%的養老護理員可以在法定節假日享受帶薪休假。
第三,養老護理員的健康狀況需要得到更多關注。雖然養老護理員自評身體健康較好,但38.98%的養老護理員患有慢性病,遠高于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而且養老護理員感到孤單、郁悶、煩惱,以及睡不好覺的情況會經常發生,抑郁傾向比例約是我國居民抑郁癥傾向比例的5倍。
第四,養老護理員面臨一定的被歧視與被虐待風險。超過41%的養老護理員曾被歧視,超過20%的養老護理員曾被辱罵或恐嚇,還有部分護理員曾被毆打或遭遇過性騷擾。
第五,養老護理員的非正式就業特征極其明顯,缺乏有效保障。與公司或家庭雇主簽訂書面合同或協議的養老護理員的比例不足50%。雖然超過65%的養老護理員享有基本的社會保障(職工險、居民險或商業保險),但由公司等購買職工社會保險或家政意外險的比例均較低。
總之,養老護理員普遍面臨的困境包括:工作時間長,工資收入低;工作負擔重,心理壓力大,慢性病患病率高;社會地位不高,容易遭受社會歧視;非正式就業特征明顯,休息休假權利難以得到切實保障,且社會保障水平較低。
(作者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勞工研究、組織社會學、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