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來。多少人曾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生活方式心馳神往,卻囿于現實難以實現。近兩年來,一位名叫李子柒的視頻博主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還原了人們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一切美好幻想。
她每天行走在青山綠水、土地荷田、竹林木屋之間,桃花開了釀酒,枇杷熟了制酥。不僅能造竹椅、搭涼棚。還會手工造紙、養蠶繅絲。從種植、采摘到制作傳統美食或傳統器物。她不同于一般的“網紅”,視頻中既有遠去的農耕文明,又不乏詩意田園的美好。
李子柒儼然一位田園派的“生活博主”,她用最原始的方式,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下的生活美學,并將其發揚光大,推向世界。
濃郁的土情懷
靠著自給自足式的田園生活展示走紅后。李子柒在國內社交平臺微博收獲了2000多萬粉絲。視頻播放量超30億。
隨著網絡的全覆蓋以及手機短視頻軟件的興起。鄉村風土人情正在向網絡“遷移”。只是,在不少短視頻中,鄉村總是以搞笑、戲謔、獵奇的“解構”方式走進公眾視野。從這一點上看,李子柒系列視頻展現的并不是以往網絡視頻中的農村景象,而是一種人們內心深處對鄉土文化的美好記憶與期許:辛勤播種滿院蔬果,張羅自己與家人的一日三餐,為奶奶制作蠶絲被……在田園牧歌生活之下。其實還有敬畏自然、安土重遷、尊老敬老等傳統美德的細膩流淌。
“李子柒用有章法、有邏輯的視頻產品建構了一個直擊當代心靈的理想鄉村。汲取總結出了非常本真的鄉土情懷。”浙江大學傳播學教授吳飛認為,鄉里鄉親間的友善互動、對傳統風俗與自然的尊重,是都市化、現代化進程中人們始終無法割舍的一種情懷。而眾多引發人們共情的視頻。其可貴之處正在于對這種情結的挖掘式“建構”。
高質量內容
李子柒的視頻相比傳統視頻記錄。更多了一重生活氛圍的整體營造。做一道鹵肉飯。以醬油制作開篇。黃豆的播種、采摘、晾曬、發泡、制曲過程被一一呈現,最終用自制醬油制作佳肴的過程反而占比不高;別人烤面包是從和面開始的。而她卻是從和泥開始。為了制作面包。她先著手制作了一個面包窯,土質檢驗、砌墻、烘干等步驟一樣沒落下。
繅絲、竹編、釀酒……除了形形色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李子柒視頻中最常出現的就是做菜。不過她做菜。從來都是一襲古裝,古法的工序配上古樸的炊具。仿佛穿越到千年前。舉手投足盡是優雅、古樸與自然。可以說。看李子柒做菜,更像是在讀一首行云流水的詩。
不過李子柒的內容核心并不是教人做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傳播。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康化認為。這種傳播方式也為傳統文化的推廣提供了有益范本,既尊重受眾的欣賞習慣。推出高品質的產品,也用專業的技術挖掘傳統文化中能夠引發共情的一面。“中華文化的全球傳播,要進行分層傳播,精準觸達目標受眾的心理需求。”
國際化的視聽語言
在海外視頻網站Youtube上,有一個神奇的現象:李子柒的視頻雖然沒有英文字幕,卻依然引得無數網友圍觀。其中不少海外網友看過視頻后紛紛留言。抒發喜愛之情。
“她的小視頻本來就是非常好的作品,用的是國際通行的視聽語言來表達,”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牛鴻英認為這樣的視頻不需要字幕和多余的旁白,完全靠影像就能無障礙地在國內外傳播。“還有一個關鍵點是作品的美學水平非常高。呈現出的影像本身就是藝術作品,是其他網紅抖音小視頻無法比擬的。”牛鴻英說從專業角度看這些視頻。能感受到其中鏡頭的使用、景別、構圖、剪輯、焦距等精心設計。
“從藝術上、影像技術上是一個當代影像系列。”牛鴻英認為視頻傳遞出來的是一種國際化的視聽語言。這種視聽體系的特點是不用字幕和旁白就能把豐富的觀點、態度、異趣都呈現出來。很好地被不同國家、民族的人所理解接受。“這樣的視聽語言體系。跨越了文字障礙。全世界的人都看得懂。”她認為李子柒的個例很難復制,但所采用的視頻拍攝技術手法值得借鑒和推廣。尤其對傳統文化的全球化傳播,會帶來很好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