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專家表示,此次推行“分餐制”,不只是疫情之下的必然選擇,也為舊俗轉向新風提供了契機。
3月25日,中國百名學者聯合發布新時代文明工程倡議書,倡議推行新時代文明工程——“餐桌革命”。中國多地也紛紛響應。發布行動公約、出臺舉措。推廣以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為標志的餐桌文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因此。為預防和減少各種疾病交叉感染的機會。降低食源性疾病、傳染性疾病的發生以及感染風險。“餐桌革命”首先鼓勵的就是實行“分餐制”。
不過,“分餐制”并非第一次被提上日程。早在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之時。社會上就曾出現過分餐的呼聲,但疫情之后無疾而終。到了2003年“非典”期間,“分餐制”又一度被餐飲企業廣泛采用。可最終同樣未能得到普及。有專家表示,此次推行“分餐制”,不只是疫情之下的必然選擇,也為舊俗轉向新風提供了契機。
那么,在“分餐制”的推行之下,餐飲業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在海口市京華城順拾蒸海鮮蒸汽料理店里,服務員看到客人揮手示意,便快步來到餐桌前,將蒸好的芒果螺夾起來分到每一位客人的碗里。前來就餐的很多客人都表示,在該餐廳就餐時會有服務員分餐,可以不用擔心衛生問題。
與此同時,作為分餐的另一種重要形式。“一人食”也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青睞。
在蘭州呷哺呷哺國芳百貨店里,不少結伴而來的顧客主動選擇單人單鍋就餐區。以往搶手的4人大鍋反而受到冷落。店內就餐的陳先生評價道:“比起圍爐式的傳統火鍋。單人單鍋更衛生。大家各吃各的。也不影響一起說話聊天。”店長姜旭介紹。恢復外出就餐以后,選擇單人單鍋就餐區的顧客比以往增長50%。
根據美團今年發布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一人食”餐飲日均銷量上漲明顯。3月上旬日均銷量比上月同期上漲252.1%,比餐飲行業整體曰均銷量同期的漲幅高152%。
如果說“分餐”與“一人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食客的顧慮,那么公筷公勺的使用則從根本上保障了食客安全就餐。
“集團旗下高端品牌大多是分餐的,連鎖品牌‘大牌檔’則不分餐。全部使用公筷公勺。”南京大惠集團相關負責人說。不論是什么檔次的餐飲。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消費者向店家要公筷公勺的意識越來越強。泰州天德湖賓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亞軍表示。“現在80%的客人都能做到使用公筷公勺,對于做不到的客人。服務員也會上前提醒。”
不僅如此,為了方便顧客分餐。不少餐廳還特意定制了公筷公勺。除在上面標上“公筷”“公勺”等字樣。在顏色和樣式的選擇上也特意與私筷進行了區分。
使用公筷公勺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但對于部分中老年人來說,還需進行觀念上的轉變。
“我的妻子和兒子都非常支持在家使用公筷,他們都覺得這是種非常有益的飲食習慣。我一直在勸說家里的長輩們也使用公筷和公勺,希望能幫助他們改變思想,和我們一起守護全家人的健康。”80后市民王先生說。
而為了切實解決傳統文化、飲食習慣和餐飲業運營成本等現實難題。多地還讓公筷公勺的使用走向了制度化。
北京發布“公筷行動公約”,引導市民就餐時使用公筷。并擬將倡導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的文明生活方式納入《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浙江省10個部門聯合倡議在單位食堂、餐飲行業、居家生活中,全面推進公筷公勺;江蘇泰州3月9日出臺中國首個《公勺公筷使用規范》地方標準。對公筷公勺的使用方法等進行規范;3月初,成都五部門聯合發出的公筷公勺行動倡議書。要求餐飲企業服務人員溫馨提醒,引導用餐者使用公筷公勺。
此外,自帶餐具也成為“餐桌革命”的一道新“食”尚。
“我是一家事業單位的職工,中午經常會在單位附近的快餐店吃飯。相比于使用餐廳的餐具,我個人認為自帶餐具更加衛生。所以我在單位的儲物柜里準備了一整套餐具和清潔用品。‘五一’假期出游,我們全家人也是帶了各自的餐具。”家住南陽市宛城區陳棚社區的張女士說。
和張女士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外出用餐自帶餐具也開始成為很多人的常態,對此。南京餐飲商會會長沈加華表示,在單位就餐、訂購外賣、與家人朋友結伴外出游玩時自帶餐具,既可以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又能防止不清潔的一次性筷子傳染疾病。
當前。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學生逐漸開始回歸校園,國內多所學校也提出倡議。建議師生自備餐具,打包帶回用餐。
針對此次“餐桌革命”的興起,中華健康管理博士聯盟副秘書長謝朝暉說:“此次餐桌文明的關注點轉變為公筷公勺衛生進食、分餐分食健康消費,為的就是守住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通過提高安全健康管理能力重塑消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