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曉梅

除了石器時代遺址,在扎賚諾爾還發現了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遺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鮮卑文化遺址。
公元前1世紀,鮮卑走出大興安嶺森林,來到呼倫湖畔,在此生活了200余年,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
1959年至今,在扎賚諾爾共發現了兩座大型鮮卑墓群——扎賚諾爾墓群和蘑菇山墓群。寂靜的扎賚諾爾地區熱鬧起來了,就像有著極大的魔力,吸引來眾多草原文化學者和考古專家。

位于扎賚諾爾地區達蘭鄂羅木河東岸的扎賚諾爾墓群,屬東漢時期的鮮卑墓地,考古人員已在此發現300余座墓葬,出土了飛馬紋鎏金銅飾牌、馬形銅飾牌、三鹿紋金飾牌等珍貴文物。這一墓群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考古人員在扎賚諾爾區以北的臺地上發掘了蘑菇山墓群,目前已清理了12座墓葬,有單人葬,也有雙人葬和二次葬;隨葬的物品有陶罐、壺等,均放置在墓主人的頭骨兩側。
蘑菇山墓群的出土文物多以裝飾類物件為主,包括馬形金飾牌、玻璃串珠、包金腰帶等。
考古學家對出土文物和墓葬習俗進行研究后,確定該墓群為東漢時期的鮮卑遺存。


鮮卑墓葬中還發現了殉葬用的牛、馬、羊,說明這些北方牧人在“大澤”時的社會經濟形態已過渡到以畜牧經濟為主的階段。
隨葬品中也有不少銅器、鐵器,這標志著當時的社會已步入了金屬器時代,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我國古代的許多游牧民族都曾在扎賚諾爾這片沃土上秣(mò)馬厲兵,休養生息。遼王朝在此修建了軍事城郭,駐兵防御。在此發掘出土的112件青銅鏃,就是非常珍貴的遼代文物。

6-8月,是呼倫貝爾大草原最美的季節。一望無邊,碧綠如毯,野花爭奇斗艷,潔白的蒙古包珍珠一般散落其間。陽光下,成群的牛羊和駿馬在悠閑地吃著青草。走進草原,如同走進天地之間美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