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洺祎
摘要:社區籃球運動是社區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動形式多樣、簡單易行、富有競爭性,對抗性和娛樂性,極大地吸引了社會各年齡段的居民參與。社區籃球運動的開展有利于全面發展國民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有利于加強居民交流,豐富居民的業余生活,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區網檢索法對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對籃球運動的推廣與普及做了深入調查,以鄭州市金水區籃球運動現狀為基礎,分析金水區在推廣籃球運動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為區級社區籃球發展提供了借鑒經驗。
關鍵詞:籃球;全民健身;金水區;運動
農村體育事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進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體育發展的規劃和政策勢在必行。只有抓住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機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動農村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才能使農村體育事業乃至我國體育事業更加健康,長遠發展。其中,籃球運動就是一項不受地點、時間以及人數限制的體育運動,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娛樂性、健身性、休閑性、解壓性等特點。因此,如果將籃球運動和社區體育有機融合在一起,必然會推動與促進全面健身計劃的落實與發展。
一、全民健身
(一)全民健身政策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該政策被稱為12字方針,正是該方針稱成為奠定中國人民身體更上一層樓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的體育產業更加重視,并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高度重視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積極發展體育產業。
《國務院關于印發〈2016-2020年全民健身計劃〉的通知》提出,國民健康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全民健身是實現國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社區是城市建設的基礎。開展社區體育,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二)全民健身必要性和意義
隨著全民健身作為國家戰略政策的發起,全民健身的有關制度和措施越來越完善,健身器材的使用越來越便利,健身環境越來越優越,健身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健身運動在我國越來越受歡迎。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在積極參與并投身于全民健身的熱潮中來。
全民健身是人們身體健康和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證。它是每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在我國,全民健身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身體健身,而是與經濟,教育,文化和養老事業相融合,形成了共同進步的發展格局。
社會價值決定了社會問價存在的形式,無獨有偶,體育由于其具有使人民強身健體的價值,便一直活躍于當今的社會文化生活過程中。體育運動即可以服務人們的身體又可以服務于人們的心理,使人身心健康。中國正面臨著中華民族為偉大復興最重要的時期,全民健身既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體現其社會價值的重要方式。體育運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可謂是密不可分,社會生活的良好運轉離不開體育的良性調節。全面施行全民健身政策對促進中國現代化發展具有極大的積極影響。體育文化之所以被人們稱為最具有包容性的活動不僅是因為參與人數眾多,更重要的是,人們在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可以加深對彼此的了解,增進友誼。有了這種認識,體育思想便可以得到豐富,基于此認識,體育職能部門工作重點的調整。“全民健身計劃”的社會意義是相同的。
二、社區籃球
(一)社區籃球綜述
“社區籃球”是指在一定的社區區域范圍內,社區居民利用社區籃球基礎場地設施所自發進行的體育鍛煉,或者是由社區組織管理者組織開展的籃球活動、籃球訓練、籃球比賽等,是社區體育活動中的一種重要體現方式。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功能,如健身性、娛樂性、休閑性、解壓性等。如從活動形式上來說,社區籃球是社區體育活動中眾多項目的一種,但卻是最受社區居民歡迎與喜愛的一種社區體育運動形式。一般來講,社區籃球運動的開展形式豐富多彩、不斷更新,既有正式比賽的形式,也有居民娛樂的形式,如活動形式有社區比賽、半籃對抗、家庭娛樂賽、籃球表演等等形式。本人通過查閱、搜集文獻資料,進而分析可以得出,到目前為止,眾多專家與學者主要研究方向都在社區籃球的開展方式和開展意義上,幾乎沒有人對社區籃球的概念進行相關的界定。
(二)國內對社區籃球的研究
劉偉在碩士論文《濟南市社區籃球活動開展的現狀調查與分析》中指出,近年來政府部門對體育運動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促進社區體育發展,但是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大,社區體育人口不斷增加,現有的運動場地、設施還是相對落后[1]。在他的調查中還發現,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社區籃球形式開展單一,缺乏籃球技術指導,導致社區籃球發展緩慢,提出了不斷完善體育管理機制,加大社區籃球宣傳,才能促進社區籃球進一步發展。
徐曉東在碩士論文《南陽市社區籃球開展現狀調查與分析》中指出,目前南陽市體育大眾人口參與社區籃球運動的主體意識薄弱,也就是說參與社區籃球的人口數量相對較少[2]。南陽市還出現場地設施方面發展不均衡狀態,最主要一點,他認為如今南陽市社區籃球經費僅僅依靠政府部門補助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組織部門缺乏政策法規支持,至此導致南陽市社區籃球運動難成規模,發展滯留不前。
三、鄭州市金水區籃球運動推廣研究
(一)鄭州市金水區籃球參與者調查
通過網絡查詢鄭州市金水區籃球運動相關數據得出,目前在參與金水區籃球運動的居民中,男性參與者為335人,所占參與人群比例為91.53%,女性參與者僅僅只有31人,所占參與人群比例為8.47%。數據表明,金水區籃球運動男女參與比例嚴重失衡,女性居民參與微乎其微,這樣便不會促進社區籃球運動的縱深發展,也會影響金水區女子籃球后備軍的培養與建設。其原因得出:第一,男女性的生理性差距,思想觀念,運動意識,性格特點等,大部分社區居民認為社區籃球運動對抗非常激烈,具有較強的技術性,耐力性、速度性,不適合女性居民參與。第二,社區的宣傳引導、側重點突出偏差,如太重視宣傳籃球的競技性,忽略了籃球運動的趣味性。
(二)金水區籃球特色社區文化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正在進行市場經濟轉型,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金水區政府在體育方面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進行變革來推進體育發展[3]。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提出與實行,我國體育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社區群眾體育到達了一個小高潮,體育社區人口在不斷增加,經過這些年,金水區群眾的體質得到了發展與改善,金水區體育健身設施遍布社區,每個角落,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金水區政府的重視與支持。
(三)金水區籃球俱樂部
現如今體育產業分為以下幾大類別,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產業培訓業、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場運行管理業、體育中介服務業、體育用品制造業、體育文化娛樂業、其他體育服務業。根據金水區體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抓住機遇,促進消費,發展體育產業,體育產業現在也正處在重要發展的時期,要抓住機遇迎頭而上。隨著體育產業的帶動,金水區將這些經驗借鑒到社區籃球運動中,積極創新籃球活動形式,從而滿足社區居民對籃球運動的需求[4]。現在金水區社區籃球運動的發展處于一定的瓶頸期,發展緩慢,而且,籃球運動參與者主體差異大,在社區籃球活動中主要以半籃對抗為主,競爭性、對抗性激烈,這樣便導致了一部分人群少了參與的積極性,所以金水區進行創新,豐富活動形式,如組織正規籃球比賽(社區與社區比賽、政企業單位比賽、學校與學校比賽),社區籃球活動表演,家庭趣味性籃球賽,體育管理中心與籃球俱樂部免費進行籃球指導與籃球文化知識傳播,使社區居民感受籃球運動帶來的樂趣,大幅提升社區居民的積極性,社區居民的交流更加密切,凝聚力更加充足,進而體現出了籃球這項運動的獨特魅力。
(四)鄭州市金水區醫療保障制度
社區醫療是為了整合社區便利的醫療保健服務,滿足社區居民大部分的個人醫療需求,社區醫療有以下幾個方面:預防保健、基本醫療、疾病控制等方面。新醫改政策后我國政府把社區醫療放到了首要位置,對社區醫療的建設更加重視,加大了扶持與整改的力度。政府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信息化時代,把整個社區衛生服務系統建立成完整的網絡平臺,滿足社區居民在醫療方面的需求。在調查中發現,有大約80%的社區居民在參與社區籃球運動中出現過運動損傷,運動損傷后社區醫療制度承擔,這能充分地體現了當前金水區社區醫療保障系統十分完善、成熟。社區醫療保障制度與系統可以提供以下幾大惠民政策:一、為社區居民免費建立健康檔案,二、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咨詢,三、為社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與宣傳。只有社區醫療保障系統成熟穩定,參與社區活動的居民會更加的多,參與社區籃球運動的人數也會相應的增加,這樣才能讓社區籃球運動健康持續發展下去。
四、結語
全民健身是人們身體健康和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證。社區籃球運動是社區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籃球運動的開展有利于全面發展國民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對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對籃球運動的推廣與普及做了深入調查,分析了金水區在推廣籃球運動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通過對鄭州市金水區籃球運動現狀調查和討論分析,發現金水區存在籃球運動參與者主體結構分布不均衡,社區男女參與籃球運動比例不協調。為此,金水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培養籃球特色社區文化、建立籃球俱樂部、完善金水區醫療保證制度。以上措施為區級社區籃球發展提供了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張軍武,高曉剛.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亮點解讀[J].寧夏畫報(生活版),2016 (4):6.
[2]孔繁敏,李巖,馮霞.北京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體育文化導刊,2006,2 (1):11-13.
[3]顧淵彥,李明著.21世紀中國社區體育[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4]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學科進展報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