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艾江

摘要:軍事體育訓練是作戰(zhàn)準備的基本要素,軍體教員的施訓風格是一門科學,教員應牢固樹立實戰(zhàn)實訓的鮮明導向,一切以戰(zhàn)斗力標準為出發(fā)點。軍事體育訓練是在以教員為主導、學員為主體的條件下展開的,決定學員訓練績效的主客觀因素諸多,包括學員的體能基礎、主觀能動性、教員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個性心理、組訓施教風格等,本文從教員不同的施訓風格對學員績效的影響進行探究,總結出具有一般性、普遍意義的基本規(guī)律,最大限度的貫徹因材施教和教學最優(yōu)化原則。
關鍵詞:軍事體育;施訓風格;學員績效
軍事體育教學風格的研究對于貫徹為戰(zhàn)育人的根本宗旨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使軍體教員“以學生為鏡子”,從而正視教學存在的不足,強薄弱、補短板,而且有利于總結軍事體育教學的規(guī)律和經驗,豐富軍事體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內涵。
一、軍事體育教學風格的內涵、類型及影響因素
(1)軍事體育教員擔負著為實現“為戰(zhàn)育人”的教學目標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的重任。軍事體育教學風格是指軍事體育教員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富有成效的訓練思想、施訓作風和技巧的綜合表現,包括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習慣、情感傳遞、態(tài)度等。其主要特征表現為:具有獨特的教學內容、訓練方法、訓練組織以及語言和行為習慣。軍事體育教學風格帶有“軍事”內涵的獨特風格,它既反映了教員施訓方式的傾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檢驗了學員的訓練程度,為研究施訓風格對學員訓練績效的影響提供了良好的切入點。
(2)國內外關于對體育教學風格的研究比較深入,國外其分類有命令式、自評試、執(zhí)行試、引導探究式、分組協作試、集體探究式等,國內其分類方式有幽默風趣型、嚴謹準確型、技術型、活躍型、沉穩(wěn)型和激情型。通過對相關院校軍體部進行調查研究,結合新時期強軍目標的人才結構特點,全軍公開招聘的文職人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體育教員青黃不接的窘境,各個梯隊銜接有序,形成了以知名專家教授為擎領、中青年教員為骨干、新晉教員為后備的良好局面,結構隊伍不斷優(yōu)化。由于教齡、知識結構、個性心理等均有一定差異,結合軍事院校軍事體育的教學特點,將教員在組訓施教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分為權威型、民主型、沉穩(wěn)保守型和風趣幽默型四類,分別加以研析。
(3)軍事體育教員施訓風格的影響因素是諸方面的,將其概括為外部因素、基礎因素和主觀能力因素。如表1所示。外部因素中:學員的特點、考核內容和要求直接影響著教員的施訓風格。基礎因素包括文化基礎和心理基礎兩個方面,文化基礎表現為教員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專業(yè)知識的維度和深度,是構成軍事體育教學風格的基礎;心理基礎主要指教師的認知和個性,它對于軍事體育施訓風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主觀能動因素中:教學經驗是教員在長期的施訓過程中積累形成的處理教學問題的能力,教員對教學的追求是豐富和完善施訓風格的重要途徑。
二、施訓風格與訓練績效的相互關系
(1)施訓風格的范疇包括訓練組織實施的各個方面,涵蓋教學原則的合理把握,教學方法的正確運用。在組織訓練中,充分結合學生特點施訓,不僅有利于活躍訓練氣氛、建立教員與學員之間亦師亦友的和諧關系、激發(fā)軍事訓練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有利于獲得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益,反之,施訓過程手段和方法單一、對于教學對象的研究和了解一知半解,則施訓風格與學員的融合度降低,訓練氛圍索然無味,其效益也將大打折扣。基于施訓風格的重要性,探尋符合學員實際情況下所采用的施訓風格尤為必要。
深入研究、全面了解教學對象,教員弄清學員的訓練水平、心理活動特點和身體機能特點,有效開展“訓練會診”。正視學員的個體差異性,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素質鮮有學員集于一身,在施訓過程中要辯證、全面的看待受訓對象。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有內斂型、外向型和穩(wěn)定型,從而所表現出來的運動氣質類型也有所差異,對待體能訓練或趨向、或冷淡,教員在熟悉受訓對象的基礎上,以研訓為牽引,有的放矢的轉變教學風格,最大限度的調動不同類型學員參訓的積極性。
軍事體育訓練是教員和學員雙邊共同作用的結果,學員的反饋是教學訓練成效的一張“晴雨表”,教員可據其調整訓練內容、優(yōu)化教學過程、完善教學方案。現代控制論等理論將現代教學過程看作為控制系統(tǒng),一方面,教員主導教學,學員積極主動學習,另一方面,教員要加強與受訓客體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善于觀察和分析,多渠道、及時準確的掌握他們的受訓情況,通過訓練反饋,提高教學效率。
施訓過程包含教員的訓和學員的練,雙方要做到目標一致、協調有序,離不開教員處理好與學員之間的關系。軍校是區(qū)別于地方院校的特殊院校,學員入校即入伍,有著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在教學訓練過程中易出現的主要矛盾表現為:學員心有不滿亦不敢有所表現,為此,在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作風中,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十分必要。教員可通過問卷、座談、個別溝通等方式掌握學員的訓練狀況。一名優(yōu)秀的教員應當善用智慧來成為學員的良師益友。
(2)軍校學員的生源來源有:A:參加全國統(tǒng)一高考入校,B:入伍后參加士兵考學(含高中畢業(yè)生和大學肄業(yè)生),C:大學生士兵提干,D:專升本。通過訓練心得交流、調查問卷等形式,選取不同層次的調查對象各50名,A、B、C、D類共計200人,有效回收問卷共計198份,幾種訓練風格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言有著不同的反饋。從橫向比較得知:學員比較傾向的施訓風格由強到弱依次為權威型、幽默風趣型、民主型和沉穩(wěn)保守型,其占比分別為38%、31%、17%、14%。從縱向比較得知:A類學員易傾向于幽默風趣型和民主型,其占比分別為31%、31%,B類學員易傾向于幽默風趣型和權威型,其占比分別為41%、29%,C類學員易傾向于權威型和沉穩(wěn)保守型,其占比分別為30%、30%,D類學員易傾向于權威型和沉穩(wěn)保守型,其占比分別為29%、28%。從入校前的學歷層次來看,總體而言:士兵考學(高中畢業(yè)生和大學肄業(yè)生)、專升本弱于全國統(tǒng)一高考的學員,大學生士兵提干相對較高。從年齡、工作經歷和認知水平來看:大學生士兵提干都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在訓練中有思想、善于積極思考和總結歸納,領悟能力和個人修養(yǎng)較高,其民主意識比較強,遇到矛盾和問題時能夠講道理、擺事實、以理服人。A類學員年齡小,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韌性等優(yōu)秀品質處于關鍵的定性期,可塑性強,具有較強的敏感性,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新信息的探索欲強,但心理智能的發(fā)展上欠成熟和穩(wěn)定。D類、B類中的大學肄業(yè)生則介于前兩者之間。綜上所述,基于年齡、認知水平、心理智能等的差異,不同群體對于其所認可和易于接受的訓練風格必然會存在分歧。
(3)基于受訓主體的差異,軍事體育教員作為訓練教學的主導者,其施訓風格對于學員養(yǎng)成良好的訓練態(tài)度和訓練氛圍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軍事體育訓練的“第一粒扣風”也會對其今后基層任職、施訓施教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具體的施訓過程中,教員的一個肯定、一個微笑或是一個鼓勵,對于學員而言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訓練中增進情感的授課“課商”也不可或缺,教員要做到以情育人,這只是教學風格的子因素。
三、提升訓練績效、優(yōu)選施訓風格的對策研究
(1)加強對軍事體育教員能力素質的培育。軍事體育教員的組訓施教能力包括:組織能力、判斷能力、應變能力、決斷能力和研創(chuàng)能力等。其文化因素和主觀能動因素為可控因素,教員可通過主觀學習來予以修正和提高。外部因素和心理因素可定義為不可控制因素,據此,教學風格的良性發(fā)展離不開自身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2)軍事體育教員在訓練過程中要加強對學員的關注度,切實尊重學員的主體地位,將有助于施訓風格的深化研究和教學選擇。根據受訓學員的體能素質水平、受訓時間、入伍入學的軍齡和男女比例等要素,在訓練中盡可能做到統(tǒng)籌兼顧、統(tǒng)分結合,并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科學組織教學秩序、定位好自身角色,營造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良好訓練氛圍,從而提高整體的訓練效益。
(3)施訓風格的形成還包括軍事體育教員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肢體動作、語言表達和情感傾注等,充分體現出施訓風格與教學行為的緊密融合。通過調查研究表明:自律性和獨立性強的學員易傾向于權威型、沉穩(wěn)型的施訓風格,而自律性和獨立性偏弱的學員易傾向幽默風趣型和活潑型的施訓風格,由此推之:教員在施訓過程中要多傾聽他們內心關于訓練的真實感受,適度發(fā)揚教學民主,促進教學風格的轉變與創(chuàng)新。
(4)人民軍隊戰(zhàn)斗力的生成和提高離不開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伴隨著軍事院校教育的訓練理念的發(fā)展、軍事體育訓練內容的優(yōu)化和學員的個體需求,教員相對穩(wěn)定的訓練風格要緊貼發(fā)展著的軍事訓練理念,堅持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斷改進教學風格和創(chuàng)新實戰(zhàn)化內容,提升部隊戰(zhàn)斗力,加快提升打贏能力。
參考文獻
[1]郜衛(wèi)峰,顧大成.大學生體育學習風格特點的研究[J].體育科技,2017,38(6):161–162+164.
[2]郭宇剛,夏樹花,張忠秋.國際教練員—運動員關系現狀、熱點和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41(4):31–37.
[3]彭代斌.基于學習風格理論的體育教育個性化課程體系構建[J].課程建設,2017,29(2):87–88.
[4]丁亞民,淺談體育教學風格與課堂教學行為的相關性[J].經營者管理,2015(7):403.
[5]馬鈺璇,毛夢玲.運動員的心理堅韌性研究:結構模型、影響因素及作用效果[J].體育科學研究,2017,12(07):74–81.
[6]鄺宏達,徐禮平,李林英.教練員心理資本對工作績效影響的性質研究—以郎平為例[J].中國體育科技,2018,54(1):57–6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