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君
摘要:隨著太極拳和體育的進一步推廣,無論是為了強身健體、修養身心,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太極文化,都要從更深的哲理角度來研究。研究目的是探討指導練習者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運用陰陽學說哲理,并進而提高人們對太極拳理論基礎的認識和技術水平、身體素質的提高。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來分析陰陽學說和太極拳之間的有關問題。研究表明,陰陽學說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問題,也是太極拳的理論基礎,它們之間的聯系是不可分割的。主要原因有二:①太極拳的一招一式變化中,都體現著陰陽的同時存在。②太極拳的變招變式的自然轉換中,講究的就是陰陽和諧。明了太極拳的理論基礎——陰陽學說,才能更好的掌握太極拳的本質特征,解決練習太極拳過程中的實質問題。
關鍵詞:陰陽學說;太極拳;理論基礎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體育運動之一,是武術的主要拳種。太極拳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體育項目,在時代長河的發展和傳承過程汲取了我國許多優秀的哲學理論和思想,如經絡學、五行學、《易經》等,這些思想在后現代的逐步完善對太極拳具有重要的意義。想要把握太極拳的本質和靈魂,有必要去了解陰陽學說的本質。
本研究順應著太極拳良好發展趨勢,從內涵上挖掘陰陽學說與太極拳的聯系,從本質上找出陰陽學說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指導意義,在太極拳運動中,人們能夠通曉太極拳的文化,使喜愛太極拳的人們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太極拳,讓太極拳能造福更多的人。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太極拳的動作特征看似簡單,練習者也容易練習,但大多練習者在深意識中并不理解太極拳拳架招式的寓意,因而,練習效果并不理想。作為太極拳的指導理論,陰陽學說通過對太極拳文化中中國哲學和陰陽學說的深刻意義的研究,使實踐者充分理解太極拳的文化內涵,并從“剛柔、虛實、動靜、攻防”這四個陰陽學說中的詞項闡述其在太極拳中的應用。因此,引導練習者在太極拳實踐過程中運用陰陽理論,以期達到幫助練習者進行更好的練習和鍛煉,也能更好的傳播和發揚太極拳文化。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陰陽學說在太極拳練習程序中的運用為主要研究對象。對陰陽學說中的虛實、剛柔、動靜、攻防等理論在太極拳不同練習程序中的應用進行研究,探究陰陽理論對太極拳實踐中的指導意義。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絡以“陰陽學說”“陰陽學說與太極拳”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在報紙、期刊、和學校圖書館查閱《太極拳論》《易經》等相關文章,了解目前研究現況,為本文積累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2.邏輯分析法
運用邏輯分析法,分析太極拳的哲學思想淵源與陰陽學說的關系特點,了解太極拳的動作結構與陰陽學說的應用,以及陰陽學說對太極拳從古至今深遠的影響。
三、陰陽學說對太極拳的發展影響
陰陽學說在太極拳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太極拳以陰陽學說為引導,在一招一式中,一直有著陰陽變換,即虛實的轉換。例如,輕盈和穩重兩者外表看似獨一,內在卻存在一種統一。陰陽為易經的核心概念,陰陽、虛實、輕沉、攻防……,這些由陰陽衍生出來的對立概念都運用在了太極拳的拳勢里面。
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比如太極拳的預備式,從形態的角度來看,雖然靜止,但實際上,身體的內在意和氣已經開始運作,為以下的動作做好準備,呈現了靜止的、內在的運動,內部與外部的協調統一,體現了陰陽學說中關聯統一的觀點。
太極拳運用陰陽學說的對立關系、武術拳法理論、養生理論及中醫經絡學等創建了一套具有虛實、剛柔、快慢、急緩、動靜、進退、收放、開合、張弛、抑揚等特色,并具大自然規律,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的搏擊術。因此太極拳的每個動作及招式中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自然規律,這也是哲學理論與思想在其中完美運用的體現,領悟到其中哲學思想的內涵,可有效的提高練習者在練習過程中對太極拳一招一式的掌握。
四、陰陽學說對太極拳練習的指導
(一)慢練與快練
慢為陰,快為陽,太極拳的練習中基礎階段對于套路的要求也是極高的,以慢練為主,注重的是基本動作和架勢的練習,動作要求有靜有動、有快有慢,無論是行步還是定勢,步型步法都要求既輕靈又沉穩,在完善鞏固了基本動作和招式之后,為了提高練習者的練習水平,達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和韻味就必須以快練為主,慢練為輔。太極拳中慢練講究緩慢、協調,慢練是重復慢動作的練習,以達到徹底的協調和提高爆發力的速度為基礎。慢練是太極拳練習中的主要階段,只有放慢練習,才能通過細致和實際的練習來糾正每個動作、眼神、虛實、開合中的錯誤。經過長時間的慢練,達到一定水平后,慢練與快練相結合并同時存在,做到陰陽和諧,達到“和”的狀態,再有計劃地增加快練,才能在太極拳練習中做到快而不亂,快而不浮,明了一招一式的輕重緩急。
(二)練外與練內
外為陽,內為陰,太極拳講究“立身中正,頂頭懸”,這就要求練習者在練習過程中要做到上身保持正直、直脊斂臀,就算是“背折靠”等需要身體傾斜的動作也要求保持上身的端正。在太極拳實戰對抗中運用的首要技巧是保持自身的重心平衡,保持端正的姿勢有利于身體重心的平穩移動。
太極拳步態的前進與后退,虛實要明了。“氣”是太極拳內勁的來源,具有激活神經纖維傳導能力,提高全身各部位協同配合的作用。太極拳內練主要體現在調息、積氣、運氣上。
太極拳的習練中,練外與練內要相結合,練內即練意,練外即練力,不能有意無力,或者有力無意。想要提高太極拳的習練水平,就要內外結合,虛實分明,太極拳中的慢練與快練、練內與練外講的都是陰陽學說中對應統一同時存在的關系。
五、陰陽學說在太極拳中的應用
(一)柔與剛在太極拳中的應用
“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這是說明剛柔在太極拳中的要求是,剛柔相濟,有時用力,有時放松。練習太極拳基礎階段過后,要想達到更高的一個水平,在太極拳的練習中還要注重外部肌肉的放松,要產生內部的剛勁,也就是所說的外柔內剛。太極拳練習中始終貫穿的一個特征是松柔,松柔的過程是為了使全身肌肉達到松、通、空、散的目的。牛頓力學定律說明作用力作用于物體會產生反作用力。施力者因產生作用力而得不到有效的反作用力將失去平衡,這就是陰陽學說應用到太極拳中所謂的以柔克剛。而太極拳中剛的表現在于速度。太極拳松柔中的“引進落空”之后是“四兩撥千斤”,這要求練習者運用靈活柔軟的關節、肌肉等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配合,快速完成“起于腳、發于腰、形于手”的發力動作。
(二)虛和實在太極拳中的應用
太極拳虛實的主要體現在身體的重心和勁力的不斷轉換中。在太極拳實戰中,擊中對方為實,引誘對方為虛。虛實的情況轉換,是所有二人對抗搏擊術中都具有的技巧。太極拳的虛實變換,是根據情況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下的轉換。太極拳虛實的轉換就是從動作的起勢到收勢,身體重心保持平穩移動。太極拳虛實的變化的根基在于練習者的腿上,腳下的進退、顧盼在內勁的控制下完成虛實變化,讓對方分辨不出虛實,進攻落空。
太極拳的動作做出來不要超過、過分,也不要不及、脫離,即“無過不及”。因而,太極拳的動作不存在極端的現象,每個動作都留有余地,以防不測的隱患。“不頂不丟,舍己從人”也是太極拳“無過不及”另一面的表現,這是太極拳粘勁的特征體現,粘住對方的發力點,讓對方無法進攻。
(三)動和靜在太極拳中的應用
太極拳中主要的陰陽學說應用理論之一為動與靜。太極拳講究“上下隨動,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靜的結合也是整體協調的表現,太極拳的動靜理論為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動靜是相對的,動至極點則靜,靜至極點則動,動靜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太極拳中“以靜制動,動靜自如”是陰陽學說中動靜理論的體現,“靜”不僅是動作上的靜止,也是內在的一定平靜,靜是進攻和防御的策略,“靜態”到“動態”,例如靜態保持清醒的頭腦,觀察戰斗的形式,引誘敵人并發現其他的缺點,避實就虛,最終擊敗對手,達到動靜自如的境界。
(四)攻和防在太極拳中應用
太極拳的技擊具有柔、松、緩、圓、勻等特色,技術技巧分為力量、速度、技術、戰術、心理等,太極拳的技擊特點可以概括為: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粘連黏隨”是太極拳重要的攻防特點。以柔克剛、以慢制動、以靜制動、大練小用、舍己從人、后發先至等都是太極拳技擊中常用的攻防策略,太極拳的動作特征是靈活多變、連貫順暢,如行云流水般。可以說太極拳的攻擊與防守是不能割裂的,在防守中攻擊,在攻擊中防守。例如太極拳二十四式中的白鶴亮翅,即攻防一體。
太極拳中剛柔、虛實、動靜、攻防等這些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對立統一即陰陽,可見,無論是習練太極拳時初級階段的慢練與快練、練內與練外,還是剛柔、虛實、動靜、攻防在太極拳中的應用,講的都是陰陽之理。
六、結論
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哲學思想理論。本文探討了陰陽學說在太極拳中的理論指導意義。
結論有二:①“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是陰陽同時存在,但是各有分工,剛柔、虛實、動靜、攻防的變化,根據太極拳練習中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是為了可以把自己調整到最好的狀態。它們在太極拳的實踐中是同時存在各有分工的。②陰陽學說作為太極拳的內在指導理論,反映在太極拳的一招一式變換當中。在太極拳習練變招或者變式的時候,即為陰陽間的轉換過程,講究和諧(逐漸變換),不會突然變成陰或突然變成陽。陰陽會互相的轉換,是自然的轉換,也就是身體放松、順其自然,自然的轉換是根據對方的動作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變化中講究和諧,太極中的所謂“和”就是把對方的一切轉換為對自己有利的。
參考文獻
[1]郭凱,陳延.太極拳攻防特點分析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12(11):39–41.
[2]韓相偉.淺談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及健身功能[J].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11):211.
[3]韓玉冰.論太極拳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J].運動,2015(08):132–133.
[4]蔣東升.陰陽學說理論寓太極拳健身的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報,2006(02):118–120.
[5]姜守峰.論陰陽學說在太極拳中的運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6]紀曉寬.從道家陰陽學說談太極拳的虛實[J].搏擊(武術科學),2014(11):34–35.
[7]姜周存,姜守峰.虛實在太極拳中的運用[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06):69–70.
[8]劉海忠.陰陽學說在太極拳中的應用[J].搏擊(武術科學),2015(01):30–32.
[9]李凱,郭杰.傳統醫學理論對太極拳的指導性研究[J].搏擊(武術學),2013(06):52–53.
[10]孟乃昌.太極拳的哲學基礎[J].體育文史,1987(04):47–52.